收藏 分享(赏)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docx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037928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温世祥 电信 142 201420214218近两年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 梳理和辨析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该领域学术研究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要学理问题。虽然学界至今还没有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专题讨论,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或分歧已有所表现,其中较为普遍的倾向, 是把草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游牧文化, 即认为草原文化就是草原游牧文化,从而对开展草原文化研究提出质疑。因此,本文试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内涵、分布、起源和建构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讨论,并重点说明二者之间的非等同性,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一 研究草原文化与游牧

2、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界定什么是草原文化和什么是游牧文 化。虽然作出这一界定并使之能够得到学界较大范围的认同并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必须要作出的尝试。 那么, 什么是草原文化呢?我认为,所谓的草原文化, 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民的智慧结晶, 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

3、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而所谓的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游牧民族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都是游牧生产方式和游牧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构成游牧文化的具体要素。 从上述简略的界定中不难看出,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确实具有一些重要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例如二者都是以草原生态环境为自然背景的,都是以游牧生产为社会物质基础

4、的, 或者进一步说 ,草原文化区域的主导生产方式就是游牧生产, 而游牧生产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条件就是草地资源,二者实质上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把草原文化等同于游牧文化也能够成立,不应当受到质疑。 实际上,不少学者把草原文化直接指称为游牧文化, 或者把草原文化视为草原游牧文化的略称, 都是从这个特定范围、特定时期出发作出的界定。然而,超出这种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时期, 再把草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游牧文化, 进而质疑草原文化概念及草原文化概念的提出,显然是缺失必要的逻辑基础和科学依据的。因为一旦超出特定的范围与时期,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就完全从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领域

5、。前者从属于区域文化类型,可列入海洋文化、大河文化、森林文化序列;后者从属于经济文化类型,可列入狩猎文化、采集文化、农耕文化序列。明确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不同类型,不只是界定概念的需要,更是从内在属性上把握其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需要。下面展开的讨论,将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二从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区域分布看,二者之间也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由于草原文化是依草原生态环境生成的, 因此, 草原文化实际上就是依草地资源的分布而蔓延于世界各地的。据古地理学资料,草原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的新世(距今 6500 万年),在第四纪的更新世面积得到了大幅度扩大。现在我们确切知道的是,草地资源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6、,草原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 1/5 以上。其中最大的一片是欧亚大草原,从我国大兴安岭东侧到欧洲多瑙河下游, 东西跨 110 个经度,绵延万余里。 我国境内的草原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从东到西主要有松嫩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甘南草原、阿坝草原、甘孜草原、环青海湖草原、阿尔泰草原和伊犁草原等。这些草原又由于气候和植被条 件不同,分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及山地草甸类、沼泽类等不同类型。而生活在这些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草原上的人们所创造的草原文化虽然存在地域的区别,但都是以草原这一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的, 具有内在的联系与统一性, 因而在更高层级上都属于草

7、原文化。 如果说草原文化是紧随草地资源分布的话,那么游牧文化的分布就不尽其然。据在游牧选择一书中认为,现今世界上存在着五个主要游牧地带:(1)横贯非洲大陆的撒哈拉沙漠以南至非洲大裂谷一线的东非热带草原;(2)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3)地中海沿岸经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到中亚山区一线;(4)从黑海延伸至蒙古的欧亚大陆草原;(5)西藏高原及其邻近山区高原。还有一些学者对游牧文化 的分布作出另外的归类和划分,这里不再详细引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者对游牧文化分布的划分不管有多么不同,但有一点却非常一致,即他们都没有把游牧文化的区域分布同草原地带的分布完全等同起来,有的甚至认为只有欧亚大陆草原地

8、带才是游牧文化的真正分布区域。这种一致性表明,大多数文化人类学家已经从环境决定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识到人与环境双向选择的重要 意义。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也曾明确提出,相同的环境不一定产生相同的文明,例如,欧亚草原产生了游牧社会生活,而与欧亚草原相同的北美的草原、委内瑞拉的伊拉诺斯草原、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西部和新南威尔士西部的草原,却没有出现它们自己的游牧社会。从上述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不尽相同的分布情况来看,作为地域文化的草原文化和作为经济文化的游牧文化,还是具有质的差异性的。作为地域文化的草原文化,主要是以自然地理条件为依据的, 作为经济文化的游牧文化则主要是以生产方式

9、为依据的。当然,这样一种论述,也许会引起人们的疑问:草原文化的确定是否又回到了环境决定论的老路上?我的解释是, 作为地域文化,以自然地理条件为依据, 同环境决定论是不能等同的,前者强调的是以大致同一的自然条件来概括不同的文化现象,例如, 在以长江为同一自然条件划分的长江流域文化之中,就含有巴、楚两种文化现象;后者强调的是同一自然地理条件对文化要求的惟一性,而这种惟一性事实上并非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强调草原文化同游牧文化分布的非等同性恰好说明环境因素并非是决定文化的惟一因素。三根据上述游牧文化起源问题的讨论情况,可以试采用一种相互印证的方法,具体讨论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联

10、系与区别。为此,将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历史阶段,并加以简要说明与阐释。 一是前游牧文化时期。这是草原文化的起源和形成期,时间大致在从远古到游牧文化形成期。这一时期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多种文化即采集、渔猎、畜牧、农耕等相继出现,并处于交互作用状态。由于草原各地类型、气候及族群不同,这些经济文化类型在各地出现、持续及处于主导地位的状况也千差万别。但总地看,在这一时期的草原文化之中,采集、狩猎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以中国北方草原地区为例,几乎遍布各地的细石器文化遗存就说明了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地区,早期农业曾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在距今约 6000

11、5500 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 ,这里的人们已开始较大规模的聚落生活, 学会用石耜、石刀、磨盘、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已超越狩猎、畜牧业, 成为当地的主导经济。 二是游牧文化时期。这是草原文化的成熟和兴盛期,时间大致从游牧文化形成期到其衰退期。这一时期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游牧文化处于主导地位,在很多草原文化分布区域,特别是在欧亚草原地区,草原文化同游牧文化完全交融在一起,或者说,草原文化就是以游牧文化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草原文化完全可以同研究游牧文化等同起来, 或者把研究游牧文化视做研究草原文化。事实上, 很多学者在他们的有关论著中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在描述这

12、一时期草原文化兴盛发达、对外影响力迅速扩大的历史进程时,也想到了这个办法,即用游牧文化本身的事例加以说明。据赵林先生分析,在从公元前 15 世纪到公元 15 世纪漫长的 3000 年时间里,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大规模的冲击前后共发生三次,导致整个欧亚大陆民族大冲突、大融合以及文明的大交替和大整合,从而造就了游牧文化的历史辉煌;而随 着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征服历史的结束,草原文化 又开始转入新的历史时期。 三是后游牧文化时期。这是草原文化的转型期,时间大致是从游牧文化衰退期开始的。这一时期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 是游牧文化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农业、工业作为新兴文化的因子,其影响不断扩大,

13、地位不断提升,草原文化再度迎来了多种经济文化并存统一的格局。具体地讲,游牧文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作用和地位已今非昔比,日渐式微; 而作为一种观念、习俗、礼仪、传统或象征,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新时期草原文化必须高扬的旗帜。农耕生产一改过去被歧视和排斥的状况,正式被草原世界接纳,几乎所有草原民族都有了自己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人口。工业作为人类文明新的形态,自 15、16世纪兴起以来, 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球, 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工业文明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如此,例如, 作为草原文化重要承载地的中国内蒙古,也已提出自己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工业社会即将成为

14、草原文化新的社会形态之一。事实上,不管我们是否认同, 工业一定是草原文化同人类文明对接、同步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草原文化也必将展开工业文明的翅膀飞向辉煌的未来。 这里还想特别提出城市问题。城市作为人类最集中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现代城市的兴起,使这种作用日益突出。草原民族也非常重视城市和城市建设。以中国北方草原为例,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建有城市,如滹河城、头曼城、赵信城等, 及后来的云中城(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乡 )、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元上都( 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等,甚至今天的北京城最早也是由草原

15、民族开始兴建的。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在草原文化中历来占居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和发扬草原文化的这一传统, 在新时期草原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发挥城市文化的作用, 特别是在保护传统和各种文化遗产方面, 要充分利用现代城市中的大学、图书馆、剧院、媒体及节庆活动等, 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借现代城市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通过上述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历史分期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 草原文化同游牧文化的关联状态并不完全一致, 即在前游牧文化时期,草原文化主要是以狩猎、畜牧、农耕文化形态存在的,如果说这一时期的草原文化同游牧文化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草原文化为游牧文化的孕育、产生创造了条

16、件;后游牧文化时期,草原文化更多的是同新的文明形态结合在一起,游牧文化在草原文化中已处于/隐而不彰 0 的状态;只是在游牧文化时期,草原文化同游牧 文化才大致处于重合状态。因此,我们不能不分时 期、不顾历史条件,简单地将草原文化指称为游牧文化。 四综上所述,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虽然在一定意义和特定范围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或同一性, 但一旦超出特定范围, 二者之间就有不可忽视的质的差异和区别。从文化类型看,草原文化从属地域文化, 而游牧文化则从属经济文化 ;从地域分布看, 草原文化基本同草原地带的分布相一致,而游牧文化则不尽其然;从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看,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非一直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从其建构特征看,草原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而游牧文化是一种单一文化。因此,对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只能从具体区域分布和历史时期去分析和认识,而不能笼统地将之混为一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