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俗中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它更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2、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文化的定义是杂而多端,但我想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思想。一个是价值取向,一个是思维方式,让我们了解谈中国传统文化,一定是要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样一个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来展开。而中国的文化,都表现在这两层面中。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文化表现形式。比如 2008 年奥运会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展示,光辉灿烂,我们看到了造纸,我们看到了活字印刷,我们看到了火药所制的烟火,还有罗盘,我们号称中国四大发明。还有长城、还有都江堰、兵马俑,所有这些都是表现下的器物文明。我们是中华民族,我们中国有这样一种文明无疑不让我们很值得骄傲和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
3、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过年的时间一般为 1 月底或者 2 月初,大部分
4、情况是春季的开始,于是过年也慢慢的改名为春节。在农村,常常有过大年和过小年的习惯,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等到除夕之夜,再把灶王请回家,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这个习俗在城市居住的人们很少见到,我也没有见过,查了一些资料才看到这样的内容,但是在农村,这样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从未改变。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 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
5、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新年的初
6、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在这段时间,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去串门,去和亲戚朋友联络感情。一般认为,正月十五过后整个年才算是过完了。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
7、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尽管现在大家不会熬夜守岁,但是那晚必会一家人吃一顿团圆饭,会在一起度过整个晚上。数以万计的人涌上街头,大街上是人看人人挤人,走在街上的人们真的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吗?人们不会有失落的感觉吧,只是借一个节日之名放纵一次,狂欢一次。各家各户在春节的表现、行为,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民族习俗依然存在。婚 嫁 , 是 结 婚 嫁 娶 的 意 思 , 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妇制,反应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
8、。传 统 婚 姻 礼 仪 从 周 朝 开 始 形 成 完 整 的 “六 礼 ”。 这 “六 礼 ”是 : 纳 采 、 问 名 、 纳 征 、 请 期 、 亲 迎 。 古 代 人 们 成 亲 , 都 要先 问 对 方 的 生 辰 日 期 , 要 看 彼 此 是 否 合 适 , 这 就 是 我 们 所 知 道 的 “生 辰 八字 ”, 然 而 这 点 却 是 没 有 科 学 依 据 的 。 今 日 , 虽 然 没 有 这 么 一 说 , 但 是 年 轻的 人 们 可 能 会 相 信 星 座 , 年 老 的 人 们 会 相 信 属 相 , 这 些 都 是 为 了 看 两 人 是 否合 适 成 为 一
9、 对 , 方 法 虽 变 了 , 然 而 意 义 一 样 。 中 国 成 亲 讲 究 “父 母 之 命 ,媒 妁 之 言 ”, 使 得 现 在 两 个 人 即 使 是 自 由 恋 爱 也 会 找 一 个 人 充 当 媒 人 , 以 此来 图 个 吉 利 。 男 方 家 会 给 女 方 家 送 彩 礼 , 所 以 中 国 传 统 婚 姻 被 称 之 “买 卖婚 姻 ”。 但 这 个 习 俗 还 流 传 至 今 , 人 们 渐 渐 习 惯 , 至 于 “买 卖 婚 姻 ”这 个 名字 却 很 难 再 听 到 。 对 于 结 婚 所 穿 的 衣 服 , 有 所 改 变 , 以 前 人 们 穿 红 色
10、 的 嫁 衣 ,现 在 被 西 式 婚 纱 的 取 代 , 但 婚 纱 只 是 那 么 一 小 段 时 间 的 衣 服 , 婚 礼 仪 式 结 束后 , 新 娘 会 换 上 红 色 的 旗 袍 , 还 是 延 续 了 古 时 候 的 习 俗 , 喜 庆 。尽 管 穿 着 婚 纱 , 但 是 仪 式 等 还 是 按 照 中 国 的 风 俗 来 进 行 , 中 国 的 节 日还 有 很 多 , 端 午 节 、 重 阳 节 、 中 秋 节 、 元 旦 等 等 , 我 们 的 文 化 是 儒 家 文 化 ,我 们 深 受 儒 家 思 想 的 熏 陶 。 通 过 对 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增加了我们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流传千年的遗产,是不老的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宝库,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去弘扬民族文化,为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在期间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故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积极发扬地方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