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滨州民俗及传统(转)第一节 庙会、书会部分/ $ Q5 T X7 3 ) U! 1 b( x3 _雕窝峪山会 雕窝峪山会又叫“九月九”山会、重阳节山会。雕窝峪位于邹平青阳镇长白山西段,是隋末王薄起义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重阳登山设坛,后来发展为集祭祀、商贸、风俗为一体的山会。至今许多遗址还保存完好,2003 年,当地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开发了雕窝峪风景区。灵霄阁庙会 阳信灵霄阁庙会源于刘家阁遗址,又名刘家阁庙会。灵霄阁初建于明朝,康熙四年重建,民国七年重建。刘家阁庙会盛于每年的二月十九和四月十八两个节日,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络绎不绝,无论是说书唱戏的,或是打把戏卖艺的等等,都千里迢迢来为盛
2、会助兴,各种商贾不胜枚举,热闹非凡洪福园庙会 洪福园,位于博兴县兴福镇,古称姑棼行宫,又称洪福寺,起于殷商,兴于春秋,传承于汉明。当地的正月初九、三月三、九月九三次庙会,由历史上洪福园同时间的三次大集市演化而来。祈福、求财、保平安是庙会的主题,如今也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的一部分。% X( 8 l9 m |一溜十八营 惠民辛店乡的一溜十八营,相传是当年杨家将安营扎寨的古战场,属于地名文化,再一次印证了棣州在当时的重要地理、文化价值。滨州人的网络家园,滨州第一网络社区门户,滨州论坛,滨州社区,滨州交友,滨州人,滨州房产,滨州人论坛,滨州人社区. g# g“ w3 u, y; k! * C中华
3、独有 “傌” 字村 中华独有 “傌”字村属于地名文化,对于研究人口的迁移、流动,姓氏的起源、改变具有重要价值;从它的渊源内容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一具体村名的变更中得到了体现。 (小白注:应该是惠民辛店乡傌家村,音 ma,像是四声)无棣狮包 狮包杂耍又称之为“戏狮头” ,系水湾镇宗王西村所独有的体育竞技项目,自清朝末年从河北沧州传入,迄今为止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表演时有三人进行配合表演:分别是狮头人、狮身人和戏狮人,三人的配合必须协调默契,整齐划一,在锣鼓的映衬下,显的颇为壮观。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文献记载,荡秋千起源于先秦。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传入山东省博兴县
4、得到普及。湖滨镇麻大湖的湖畔秋千,成了年轻人约会的首选,为这一古老习俗注入了新的内容。三彩棉絮小鸡 “三彩棉絮小鸡”重点分布于滨州市区内。吸收了民间大红大绿的色彩,成品个个色彩绚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面塑 面塑,俗称 “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用手指和简单的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塑像。“温式面塑”已成为阳信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锡壶制作 阳信锡壶制作在阳信已有 100多年的历史, “顺盛祥” 字号目前正在申请注册商标。无棣草编 草编项目主要分布于水湾镇于何庵村,草编的工艺方法极为丰富,稀有的为:编辫、平辫、绞辫、编花等近几十种。苇帘 苇帘业
5、产生于 70 年代,是水湾镇的主导产业,全镇约 96%的村从事苇帘加工业。苇帘加工操作简单,见效快、附加值高,在水湾镇拥有深厚的基础。无棣长拳 流传于无棣县马山子镇帝赐街村的长拳是以套路为主的拳种,据传长拳于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传入无棣境内。刺绣 手工刺绣流传于无棣境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俗称“剟花”,是将五颜六色线用绣花针多出来的一种剟花绣,也叫插花绣。虎头鞋 虎头鞋是阳信县河流镇一带农村妇女为儿童缝制鞋靴时,用虎头样式缝制鞋头的一种手工艺术,寄予了父母对孩子虎头虎脑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布老虎 博兴布老虎的制作主要分布在湖滨镇,作为镇宅的吉祥物,布老虎日益受到人们的宠爱,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期
6、间,布老虎的制作代代相传,工艺日趋完善,内容也逐渐丰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制作布老虎的艺人日益渐少,只有实用的虎帽、虎鞋、虎枕头等在农村还能常见。老粗布据博兴县县志记载, “手工纺织业在博兴县出现较早,清朝时已遍及全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引导扶持,作为民间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老粗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复苏,至 2000 年,全县老粗布生产已形成产业化,从业人员达到数万人。柳编博兴柳编技艺是简单的工具与高超的技艺的结合,有着 800 多年的传承历史,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革新,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形式。博兴草编 据文字记载,清代博兴境内草编技艺
7、就形成了一定规模。湖滨镇因草编产品品种多,产量高,普及面广而美名远扬,被命名为山东草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已被推荐申报全国草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惠民手扎灯笼 灯笼是我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扎灯笼是何坊乡张大官村一带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它的灵动的手工,体现了手工艺人心手合一的自身和谐。东峪车子灯 西董镇东峪村是车子灯最早的发源地,是抗战时期来自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传授来的。1988 年东峪车子灯被山东省艺术馆作为省内重点民俗文化进行全程录像,资料现存省艺术馆。惠民泥塑 惠民县皂户李乡河南张一带,自古家家户户加工泥塑,曾经盛行一时。泥塑作品从刚开始时的人、佛、兽等发展到后来的无所不及,其文化味也
8、愈来愈浓,艺术价值较高。现已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滨州剪纸 滨州剪纸,久负盛名,起源已无从可考。 野获编载:“永乐十八年(公元 1420 年) ,山东蒲台县民妇唐赛儿能剪纸为人马。 ”可见剪纸在滨州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滨州剪纸结构严谨,古朴浑厚,拙中蕴灵。题材广泛,多豪放粗犷之作,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一脉相承。现已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河镇木版年画 清河镇木版年画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是由王姓始祖王画三从天津蓟县经由河北枣强带来清河镇的,并带动了清河镇其他姓氏制作年画,经过多年的发展,使其成为深受鲁北地区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现已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皇台庙会 据有
9、关口碑资料,秦皇台庙会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民间的宗教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综合性的自发性民间交流活动。每年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秦皇台下起香火庙会。搭棚筑台唱戏三天。另有各类文艺曲艺团体和个人在此交流演出,成为集宗教活动、曲艺演出、物资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 ( M# Z/ 6 |6 V( P第三节,民俗小吃、地方剧种& l0 e0 + D, U( ?惠民武定府酱菜 武定府酱菜系鲁北地区有名的腌制小菜,曾经多次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是当年武定府作为“鲁北首邑”之地物阜人丰的见证。滨州锅子饼 滨城锅子饼为滨州传统名吃,已有百余年历史。清代末年,
10、滨城有一心灵手巧的从事餐饮业多年的邢家父子,创制出“锅子饼”这一地方小吃。无棣县佘家巷乡佘家巷村也是生产锅子饼的专业村,生产的锅子饼称为“佘家锅子饼”。欢喜团 无棣县车镇乡东李之口村“欢喜团”生产始自清乾隆年间,当年是该村村民范廷彦老人的先人的独门手艺。 “欢喜团”玲珑剔透,由彩丝线串连,因寓“团圆快乐,合家欢喜”之意,深受群众喜爱。无棣鲁北大鼓 鲁北大鼓书创始于民国年间,由无棣县信阳乡谢家村说书艺人谢宝华根据鲁北民间传说融合地方土语唱腔所创,唱腔委婉流畅、质朴淳厚、荡胸生情,回味悠长。哈哈腔 “哈哈腔”又称“ 喝喝腔”、 “柳子调”、 “合儿腔”,据传于 1893 年(清光绪十五年)前后由河
11、北沧州传入无棣沿海一带,在清末至民国时期达到鼎盛高潮。“哈哈腔”的唱腔质朴明快、优雅委婉、流畅上口,至今在群众中仍有深厚的基础,有些村庄几乎全村老少均能演唱。扽腔 17 世纪中、下叶,地处黄河下游的博兴县灾荒连年,人民生活困窘,以艺谋生的人渐增,他们演唱当地流行的杂曲小调,以艺乞食。博兴县吕艺镇民间艺人杜兰喜融民间杂曲,贯穿故事情节进行表演,由于曲调抑扬顿挫,唱腔真假结合,有时一扽一停似滚轱辘,故俗称“扽轱辘戏”,也叫扽腔。现已列入首批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鼓戏 渔鼓戏的发祥地及演出活动中心是沾化县。据沾化县志载:1723 年(清雍正元年) ,胡家营村重修寺院时,有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
12、腔调,并逐渐予以衍化,揉进武术动作,增加部分锣鼓,把说唱形式的渔鼓搬上舞台化妆演出,发展成为大型渔鼓戏,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现已列入首批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秧歌 秧歌于 1893 年(清绪 15 年)前后由河北省沧州市传入我无棣沿海一带,至今有 100余年历史。武秧歌表演朴实,大方,以武见长。东路梆子 据记载,惠民县东路梆子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山西省同州梆子的流散艺人,随商船沿黄河来山东谋生,到处演唱和传授同州梆子。公元 1628 年传入惠民县,随之在惠民县兴起。后经艺人们的加工、创造和受当地方言、民间戏曲的影响,这种同州梆子在念白、唱腔、表演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
13、同州梆子称梆子腔,可是横笛梆子(即现在的河北梆子)也称梆子腔,这两种梆子还经常同台演出,为了区别这两种梆子,流行于济南以东和东北的梆子腔被称为东路梆子。现已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锣鼓经 博兴县地方锣鼓经在湖滨镇毛园村传承已有 170 多年的历史,经过整理编辑的地方锣鼓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每逢过年过节或特殊的日子,人们就聚集在一起敲打上一通,为节日增添活跃的气氛,打击乐三翻九转 阳信三翻九转(通)是由不同锣鼓经的三大翻和九个小转折点组合而成,故称“三翻九转(通) ”,简称“九转(通) ”,在京剧混曲牌(大唢呐与打击乐合作的曲牌)的基础上综合组成,是以“滚头子”为主体、过渡锣鼓经为辅助的
14、演奏形式。聊斋俚曲八仙过海 俚曲八仙过海相传是清初小说家蒲松龄的遗作,剧本被临池镇柏家村男女老少以杂耍的形式编制成民间传统节目,并凭着通俗易懂、格调清新的特点,在邹平临池镇上演了三百多年的历史。秧歌 惠民秧歌有大鼓子秧歌、花篮秧歌、旱船、龙灯、中幡等多种形式,大多都有百年以上历史,它涉及人数多,活动面积广。它在自娱、娱人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广大劳动群众参与了文化创造、并享受了自我创造的文化成果。落子 落子又称莲花落,打花棍,在惠民县主要流行于西部和南部,是惠民县境内一种重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的保护对于繁荣和丰富民间舞蹈具有重要意义。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作为民间舞蹈形式,在阳信县历史悠久。清朝乾
15、隆年间,这种舞蹈被当地群众称为“大秧歌”,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宏,既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长山芯子 长山芯子自光绪年间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甘埠村一带。芯子一般在正月十五前后演出,利用铁支架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饰演各种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吕剧 1 870 年前后,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博兴县,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以艺谋生的人渐增,他们学唱当地流行的杂曲小调和“打坐腔” ,四处流浪,以艺乞食,较著名的有孙中新、张连信等,他们在广泛吸收其它戏曲、曲艺艺术成分的基础上,首创化装扬
16、琴。后来,化装洋琴通过孙中新等老艺人历次锐意改革,使它既有较复杂的乐队伴奏,又有简单的武打场面,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征,形成了吕剧的雏形,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孙中新被誉为吕剧的创始人。吕剧现已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拉虎 阳信县流坡坞镇前菅村的民间艺术“ 哈拉虎”,也叫“哈拉头” 、 “牛骨戏”等,以手拿的伴奏乐器而得名,演唱所持乐器有两种,一种用木头木板制成,当中凿成 6 个格,每格中间镶 6 个铜钱,摇动时,铜钱及木头发出哈拉哈拉的响声,故称“哈拉虎” 。毛竹板 阳信毛竹板是以两块较大点的毛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俗称呱嗒板) ,以“截子”或“ 撒拉子”的辅助乐器进行演奏的一种曲艺
17、艺术形式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也叫木板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李荣德在原来“和老峰”调的基础上,结合西河大鼓的韵调,用两块竹板做主要伴奏乐器,形成了独特的木板书演唱形式。沾化渤海大鼓 渤海大鼓,因起源于沾化县(渤海老区)而得名。1950 年,在沾化县驻地成立了“沾化县民众鼓书院” ,期间,由魏尊昌、兰尊侠、谢宝华等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将东路大鼓、西河大鼓、老牛摔缰、河间大鼓等鼓书流派兼收、糅合,形成了富有渤海地区风格的大鼓流派。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一个曲种,起源于黄河三角洲民间小调,经多代艺人加工、传承而自成一派,以吐字清亮、曲调婉转、表达细腻称著。自明、清以来广泛流传于黄河三角
18、洲及周边地区,民国初年极盛。周金山是“文革”后期调入滨县吕剧团“保护” 下来的唯一的鼓书艺人。踩鼓刘制鼓(魏集制鼓、淄角制鼓)惠民的皮鼓制作以踩为主,现在魏集镇踩鼓刘村和淄角镇踩鼓宋村仍有人在踩鼓。皮鼓采用精良牛皮制作而成,制成品音质纯正,声音洪亮,是喜庆、节日活动的主要打击乐器。第四节,民间故事传说白龙湾传说 白龙湾传说是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伟大见证,它与黄河流域的其他文化共同丰富和组成了黄河文明,对其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惠民清河镇白龙湾这一特定地理区域文化丰厚蕴含的见证。陷棣州传说 陷棣州传说是辛店乡先棣州村作为原棣州县城的历史见证,千年来一直在冀鲁民间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19、,它的保护对于研究隋唐文化以及惠民县城变迁意义重大。东方朔传说 西汉文学家东方朔系惠民县何坊乡钦风街人,他的传说是惠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见证,同时,这个传说在当地的流传也印证了东方朔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之风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惠民大地上。丈八佛传说 “丈八佛” 坐落在博兴县湖滨镇丈八佛村。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根据丈八佛发展、繁衍而来的丈八佛传说中惩恶扬善及忠诚孝义的故事承载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蒲姑城传说 作为商周古城的蒲姑城,在史记 、 括地志 、 中国通史简编中均有记载。根据蒲姑城传说发展、繁衍而来的蒲姑城传说故事也承载了千百年来博兴一带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魏休庵传说 魏休庵传说流传四百多年,在博兴及周边地区和社会流传较大,魏休庵一生书写无数诗词佳句,现仍有数百首流传至今,清乾隆时才被赐谥“天外逸人”。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最早起源于博兴县,已有 2000 多年流传史,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学艺术资料对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传说中宣扬的孝文化,是家庭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