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5037324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回鶻文献与回鶻文化杨富学(著)回鶻文献与回鶻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 年 9 月版序 一案头一部沉甸甸的书稿,题曰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是兰州大学敦煌学博士研究生杨富学同志的学位论文。该文在评审时我已拜读过,并以评阅人的身份为之撰写了评语。现在,杨富学同志已顺利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我国首届敦煌学博士,并被北京大学录用为东方学研究院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随季羡林、王邦维二位硕儒进一步深造,继续从事他所钟爱的西域敦煌民族历史文化与佛教研究,我感到由衷地高兴。在论文答辩通过后,他并未轻松,而是又以全力投入对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和充实,从他近日提供给我的新稿看,内容比原来大有进步,补充了许多新资料和新内容

2、,论述的逻辑性更强了,原稿中的鲁鱼亥豕之讹也都得到了纠正,还增加了不少有价值的图片。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即将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刊行,可喜可贺。通读杨君的论文,我有如下几点感受:一、该论文达到了在利用百余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回鹘文献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回鹘文化的目的,是继德国第二代回鹘文献研究专家葛玛丽(A. von Gabain,1901-1993 年) 教授 1973 年出版的专著 Das Leben im uigurischen Knigreich von Qoo (850-1250)(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和德国第三代回鹘文献专家现任柏林科学院吐鲁番研究中心主任茨默(P. Zieme,1942-

3、 )教授 1992 年出版的 Religion und Gesellschaft im Uigurischen Knigreich von Qoo (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与社会)之后,又一部在使用回鹘文献的基础上撰写的古代回鹘文化研究专著。有不少内容都是填补空白之作,如中篇第二章对回鹘祆教、道教的研究,第三章对回鹘文学与佛教关系的探讨,第四章对古代维吾尔族科学技术的稽考,及下篇对回鹘与周边民族文化关系的论述等莫不如此,其他篇章虽非第一次研究,但都不乏新史料的发现和新方法的运用,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卓尔不群,富有开拓与启迪意义。二、可看出作者熟悉几乎全部这方面的回鹘文材料。这说明他对收集、研习、整理

4、这方面的材料的辛勤和功力。不惟如此,作者对汉文史料及考古新资料的搜求、挖掘与利用也颇多超迈前人之处,非常难能可贵。对汉文古文献不重视、不熟悉、利用率低,是国内外回鹘语文研究的通病。而本文通过对古汉文文献的发掘、整理,证诸以古回鹘文史料的记载,故而有诸多新发现,如对回鹘佛教(尤其是禅宗、天台宗、五台山崇拜、文殊信仰)、道教、回鹘文学,特别是回鹘与周围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等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问题有的前人偶有提及,但无详尽论述,有的则完全无人问津。据作者言,他还从汉文古籍中收集到大量关于回鹘儒学、回鹘教育、回鹘汉文书法及风俗习惯方面的资料,只是由于受本文体例所限,无法一一在文

5、中反映。三、因绝大多数回鹘文献都已流失国外,加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用各种外文(德、英、法、俄、日、土耳其、匈牙利等)刊布发表,所以外文(不是一种!)不好,是无法问津这一学问的。但若仅仅精通其中一两种而无一定的回鹘语文知识,研究工作照样会遇到重重障碍。首先,无法全面利用已刊文献,其次无法对语言学本身进行探讨,其学之难于此可见一斑。从杨富学的大作来看,他是兼备外文和回鹘语文等多方面条件的,否则根本不可能写出这部深入系统而又不同凡响的论著。四、作者知识面相当宽广,举凡语言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无不涉猎,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开风气之先,这一优势当得益于他在新疆、敦煌、印度等地的长

6、期生活与学习,耳濡目染,其效不小,当然,更取决于他扎实的敦煌吐鲁番学基本功训练。目前能兼而备之这诸多优势者可谓凤毛麟角。总之,杨富学同志的博士论文写得很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全文资料翔实,观点新颖,语言流畅,逻辑性强,广泛利用前人研究成果而不掠人之美,言出有据而不尚空谈之风,这些都与他平时治学勤勉而又为人朴素、踏实的作风是分不开的。本人年岁已高,已属“强弩之末”,做不了多少事情了,于是我特别寄望于杨富学同志,希冀他能发扬吃大苦、耐大劳、锐意进取、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戒骄戒躁,更加努力,以推动我国维吾尔学研究在 21 世纪的更大发展。故我非常乐意撰写此序,以示向学界推荐之意(本人素来不喜也不善于

7、为人作序,此举当属“破例”)。耿世民2002 年 11 月 24 日于中央民族大学序 二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民族,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研究回鹘的历史,多是根据汉文的文献。从汉文史籍得知,秦汉以降,回鹘各部曾以丁零、铁勒、高车、韦纥、乌护、乌纥、回纥等名称在东亚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匈奴、柔然、突厥等族称雄于漠北时,这个部族皆为其役属。及至隋唐之际,回纥各部居于色楞格河流域,游牧于薛延陀的北境。唐朝贞观之初,回纥首领菩萨即曾与薛延陀联合抗击突厥,大败突厥的颉利可汗。唐灭突厥,薛延陀与回纥称雄漠北。

8、及至贞观末年,回纥首领吐迷度大破薛延陀,并其部曲,奄有其地,曾一度跨过贺兰山,临近黄河。唐太宗曾置瀚海都督府,以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但到武后执政时,突厥复兴,回纥与契苾、思结、浑三部的一部分人民西徙甘、凉两州之间,佐唐戍边,成为唐赤水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在漠北的则臣属于突厥。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后突厥败亡,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徙牙帐于杭爱山、鄂尔浑河之间,才建立起强大的回纥汗国。骨力裴罗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唐封之为怀仁可汗。其国力最盛时,东极室韦,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南控大漠,尽有古匈奴之地。回纥兴起之后,仍与唐王朝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唐发生安史之乱,回纥出兵帮助平乱,收复两京。

9、因此,唐王朝曾先后以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于回纥可汗。公元 788 年,回纥骨咄禄汗表请改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回鹘与唐和亲之外,还进行绢马交易。回鹘以大量马匹来换取中原的丝织品,将之贩运至中亚,从中获利。两唐书都记录了回鹘使人在长安讨要马价绢的故实。但至 9 世纪 40 年代,回鹘因内部相争,为黠戛斯所灭,部众奔散。其中一支迁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以高昌、北庭为中心,后建立起高昌回鹘王国;一支迁入河西走廊,先后建立甘州回鹘与沙州回鹘国;一支翻越葱岭,投靠葛逻禄,以今巴刺沙衮、喀什为中心建立起哈喇汗王朝。当然还有很多部落南迁,融入汉人的社会。西迁后回鹘的历史,今天虽有一些

10、研究著作,使我们对哈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甘州回鹘的发展有大致的了解,但是,由于传世文字史料的贫乏和分散,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批新的资料,使我们对西州回鹘、甘州回鹘,乃至沙州回鹘的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杨富学同志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一直致力于对回鹘文文献的搜求与研究,披沙拣金,终于撰成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一文,作为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富有开拓性的研究课题。通过对数以万计的回鹘文文献的系统整理,结合汉文及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并广泛采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来的考古发现,杨富学同志对古代回鹘人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成就,以

11、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尤其对回鹘文字的源流的考证,对回鹘宗教(包括萨满教、巫术、摩尼教、佛教、景教、祆教、道教)的系统研究,对回鹘科学技术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回鹘与周边诸族文化关系的阐发,颇多填补空白者,非常难能可贵。若总括该论文的特点,我认为其最重要之处似乎在于一个“新”字。(1)课题新。中国史学以宋为最盛,元明清次之,但这时的著作,于文化往往疏略,也就更谈不上回鹘文化了。近世学者虽对回鹘文化有所关注,但却因资料所限而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今有之,实以本论文始。(2)方法新。王国维先生治史,强调以地下文物与传世史书互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此一方法在本文中的贯彻可谓淋漓尽致

12、。在这一层面之外,本文还使用了另外一种“二重证据法”,即回鹘语文与历史的互证,同时融摄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的多种研究方法,故能标新立异,独树一帜。(3)资料新。首先表现为对回鹘文新资料的运用以及对最新考古材料的掌握,其次是对中国古籍史料的新发掘。大凡相关资料,均能究源探本,括举无遗。其功力之勤,搜讨之富,乃此前所未睹。惟其新,使我这个指导教师只能徒具其名而难尽其责,尤其是文中大量引用的回鹘文资料与我更是素不相识,我想认识她,她却不想认识我,以是之故,在杨富学同志撰写这篇论文时没有给他以应有的帮助,深感内疚。在这篇论文即将出版之际,他邀我为书作序。该序点什么呢?对他的研究成果我自觉无可置喙,留

13、容方家评论,我只想借此机会谈点与之相关的题外话-西部文化问题,或许对读者阅读此书有些许助益,并以期引起同仁对我国西部地区这块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而今天却落伍了的古老土地的文化(当然也包括回鹘文化)的关注。近年以来,地区文化史的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日益兴盛,可喜可贺。毋庸赘言,各地区的文化都是在各地区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区的差异,形成了地区的不同特点。研究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特点,鉴古知今,通晓民情,无疑有助于今日的开拓和发展。在地区文化史研究中,西部文化长期以来深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西部文学、西部歌曲、西部电影、西部风情等术语不断见诸报刊、杂志,黄土高原上古朴淳厚的民风,丝路

14、古道上雄奇开阔的景观,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仰慕和赞扬。然而,西部文化有哪些特点?它是怎么形成的?当今世界上出现的“敦煌热”、“丝绸之路热”同西部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却很少有人论及。“西部文化”一词,当然是指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但是,西部应包括今天哪些地方?目前普遍的意见是包括西北五省区和西南四省区,这是从经济发展状况出发提出的概念,如果从文化角度看问题,则西北与西南又存在着很大差异,我这里所讨论的西部只涉及西北地区。对我们这里所特指的西部地区,一般人都以解放初西北行政区,即包括今陕、甘、宁、青、新五个省区来界定,以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其实,西部地区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划分。春秋战国

15、以前,周、秦两国都起于陕、甘,周族在文王时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被封为西伯,是西边的诸侯之长,但到武王灭纣,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丰镐村附近),关中已成为统一政权的腹心地区了。秦勃兴于甘肃南部,后来不断向东扩展,称霸西戎,进而统一全国,定都咸阳。关中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自秦以后,汉唐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长安曾是八个王朝的都城,为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关中地区交通线四通八达;以长安为中心,云集了全国文学、史地、书法、绘画、音乐、天文、医学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隋唐时期的关中地区,可说是当时全国文化最发达、科技最先进的地域,这时的关中,应不再是所谓的西部文化,而是

16、中原文化的表率了。此后,长安虽不再为统一封建王朝的都城,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如沿海那样迅疾,但一千多年来中原文化的遗留和影响,却深深地根植在这块土地上。从唐、五代保留至今的碑林石刻,到宋代有所谓“关学”,清代前期有所谓“关中学派”,正是根植于这块土壤而开出来的花朵。就此而论,秦汉以后,关中地区的文化应属于中原文化系统,不应归之于西部文化之列。那么,西部文化应包括哪些地区呢?秦汉以后所说的西部指的应是陇山以西,即今天所谓的甘、宁、青、新四个省区。从地理位置看,这四个省区正处我国西部,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具备如下几个共同点,从而与其他省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历史文化的共同之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自

17、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西部地区多大山、沙漠,既有大片的草滩、戈壁,也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我国著名的大山如阿尔泰山、阿尔金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著名的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腾格里沙漠等,都在西部地区。黄土高原上梁、原、峁、谷的地形,更可称为西部地区的一大特色。西部地区气候寒冷,降雨量小,而蒸发量却很大,少雨缺水可说是这一地区的另一特点。西部面积甚为广阔,四省区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但其耕地面积却在全国所占比例甚小。地域广而耕地少可谓西部的又一特点。这样的自然条件为西部地区游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故这里自古以来成为各游牧民族活动的

18、场所。在西部活动的游牧民族,见于史籍的有西戎、乌孙、月氏、匈奴、氐、羌、西域诸国以及后来的柔然、鲜卑、吐谷浑、吐蕃、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等。这些民族尚力好武,刚勇强悍,特别是其质朴淳厚的民风,在西部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二、游牧民族的文化与汉族农业文化的交融。自古以来,西部是游牧民族驰骋的地域。西部的自然条件为游牧民族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但是,随着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出现,游牧民族贵族与中原汉族封建统治者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甚至愈演愈烈。长期以来,中原封建统治者为了对抗或消除游牧民族贵族的侵扰,不断主动出击,向西扩展,从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开通西域,到唐太宗击溃吐谷浑、突厥,于西域建立起安西都护府

19、、北庭都护府,中原汉族封建王朝的势力不断深入到西部地区,设郡县、遣移民、派驻兵、行屯田,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巩固边防的措施,使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在西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两汉以后,河西地区逐步发展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农牧兼营区。河湟、朔方、西域诸地出于中原王朝驻军、屯田的需要,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广泛吸纳中原先进的耕作方法,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汉族的生活习俗也随之传入当地。这样,西部固有的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农业民族的文化逐步融为一体。西部地区随着中原王朝势力的增长,既在有些地方设立了如同内地一样的州、郡、县,推行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时,在有些地方仍保有游牧民族原有的部

20、落组织和生产、生活习俗,中原政权惟推行羁縻政策而已。几千年来,正是在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中,我国各民族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终于出现了今日民族团结的大家庭。融合和共同进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但是,这种融合又是在各民族保有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兄弟民族优秀的文化而形成的。今日我国西部地区在语言、文学、宗教、民俗、音乐、舞蹈等方面显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应该说这是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族农业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三、我国西部地区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继站。在古代科学技术还不十分发达的时代,海路交通困难多,危险大,故中原王朝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大多都通过陆路进行。古代西部地区的丝

21、绸之路则是中原王朝与中亚、南亚各国进行交往的大动脉。自张骞“凿空“以后,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愈来愈密切。西来的文化与中原的文化就是通过这条大动脉交流传播的。正因为如此,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中,不仅保存有游牧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中原传来的汉族的农业文化,同时还有自中亚、南亚,甚至是欧洲传来的西方文化的遗留。在我国西部曾经流行过的多种宗教中,佛教、基督教、摩尼教、拜火教、伊斯兰教都是由西面传入的,惟有道教来自中土,与此同时,西方的绘画、音乐、舞蹈、百戏以及一些珍禽异兽、植物新品种等也都纷至沓来,落脚西部,而中原王朝的天文、医学以及冶铁、造纸、印刷术、制造火药等的技术,也是通过这条大动脉由西部

22、传到中亚的。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中,西部四省区一直充当着中继站的角色,同时也是个汇合区。西来的文化首先在这里与中原的文化接触,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中原文化的西传,有许多还是通过游牧民族辗转而传至中亚,乃至西亚、欧洲的。作为西部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回鹘-维吾尔族以其历史悠久,文明昌盛而著称于史,至今依然,在西部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上归纳的西部历史文化的三个特点在回鹘-维吾尔族那里都可得到充分的体现。加强回鹘文化的研究,无疑是西部文化研究之重要课题,任务艰巨而潜力巨大,我殷切希望杨富学同志能循着这条充满荆棘,道路坎坷而前途光明的道路奋力向前,为我国古代周边民族的历史研究作出更多的成绩,同时也希

23、望能有更多的学人,尤其是年轻学人能关心、支持并投身这一课题的研究。齐陈骏2002 年 11 月 1 日内 容 提 要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其先民丁零的历史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至 78 世纪时始以独立的、具有较强大军事力量的一个民族出现于历史舞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回鹘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早在漠北回鹘汗国时期,回鹘即已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回鹘文,但未被推广。9 世纪中叶,回鹘西迁新疆与河西走廊一带,回鹘文化迅速得到发展,回鹘文逐渐取代了突厥文,成为中亚诸突厥民族在采用阿拉伯文字母之前使用最广、保留文献较多的一种文字。它既用于碑刻,也用于各种内容的写本,还用于木刻及活字的印刷

24、。直到 15 世纪,回鹘文在河西走廊、新疆、中亚等地仍广泛使用,同时,回鹘人还用摩尼文、粟特文、叙利亚文等多种文字拼写自己的语言,并用这些文字记录、创作和翻译了大量的作品。然而,自 10 世纪中叶始,随着伊斯兰教在回鹘的传播,回鹘文、摩尼文、粟特文、叙利亚文等都相继弃用,而代之以阿拉伯字母的文字,用上述文字书写的各种文献也遭到了大规模地毁坏,基本失传,只有那些被埋藏于地下的文献得以幸存。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来,随着新疆、敦煌等地考古工作的展开,数以万计的回鹘语文献相继出土,内容丰富,几乎包罗万象,成为我们认识与研究回鹘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文学、书法、医学、天文、历法、宗教、印刷术等)

25、最重要、最基本的第一手资料。只是由于文献的研究者绝大多数都是语言学家,除研究与刊布文献外,很少有人以文献为依据来专题论述回鹘文化史方面的问题,而文化史研究者又大多不具备直接利用回鹘语文的能力,故时至今日,世界上尚无一部系统论述回鹘文化的专著。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利用现已刊布的回鹘语文献资料,结合汉文史料的记载和考古发现,对回鹘文化(除艺术之外)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上篇概述了回鹘语文献的发现、收藏与研究、刊布状况,这些文献是研究前伊斯兰时代回鹘文化最基本的资料。中篇是全文的核心,重点研究了回鹘语文、宗教、文学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根据敦煌、吐鲁番和蒙

26、古高原等地发现的文献和碑刻,证明历史上回鹘人曾使用过回鹘文、摩尼文、汉文、突厥文、粟特文等多种文字,指出其文字的演变往往与宗教的传播与兴衰关系密切。接着对回鹘文献语言与语法特点进行了论述。第二章论述了前伊斯兰时代回鹘的宗教信仰及其演变。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景教、祆教、道教等都在回鹘中有所传播,对回鹘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尤其是佛教和摩尼教在回鹘中流传时间长,影响大,互相激荡,极大地促进了回鹘文化的发展。第三章将回鹘文学划分为翻译文学、宗教文学、戏曲、民间文学及文人创作等几个方面,并一一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翻译文学、宗教文学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同时又对戏曲的

27、形成与发展与文人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民间文学的素材常为古典回鹘叙事诗及其他作品所采用,经文人重新加工后,反过来又在民间得到流传与繁衍。这种现象在回鹘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第四章对古代回鹘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学、历法、印刷术及医学进行了探讨,指出回鹘的天文学与历法不无本民族的特色,同时也曾受到汉、印度、波斯等多种文化的交互影响;回鹘的印刷业较为发达,不仅在文献中可得到证实,而且在敦煌还发现了不少回鹘文木活字实物,证明他们与西夏人一样是木活字的真正发明者;回鹘医学文献不多,但对回鹘医在辨证、施治和医药方面的成就有不少反映,回鹘医学理论也有一定的发展,创立了整套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下篇论述了回鹘文化与

28、周边民族的关系。回鹘与汉人之间从很早的时代起就存在着密切的文化联系,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回鹘语文献对此也多有反映。可以看出,汉文化对回鹘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管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乃至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等,无处不见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以佛教信仰和语言受到的影响最为强烈。除汉文化外,吐蕃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对回鹘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回鹘文化对吐蕃也不无影响。与汉文化相比,回鹘文化更容易为北方民族所接受,故党项(西夏)、契丹(辽)、女真(金)及蒙古(元)都在不同程度上曾受到回鹘文化的影响。ABSTRACTThe Uighur tribe is an ancient rac

29、e in northern China. Ancestors of the Uighurs can be traced in the literary source to the Dingling people, nomads who lived the pre-Qin Dynasty to the north of the Heavenly Mountains and along the Selenga and Orkhon rivers in the Mongolian Grassland. In 744, The Uighurs founded a powerful Khanate on

30、 the banks of the Orkhon River. In 840, the Uighurs encounters natural and political disaster, were invaded by the Kirghiz. After the khanate dispersed, a major branch escaped to Xinjiang, where they established the Qo?o Uighur Kingdom (9-14 centuries) with Qo?o, the present Turpan area as its cente

31、r. Meanwhile, another branch migrated to the Hexi Corridor with Ganzhou, the present Zhangye and Shazhou, now Dunhuang as centers, where they built respectively the Ganzhou Uighur Kingdom (872-1028) and the Shazhou Uighur Kingdom (1036-1068).After the western migration, the Uighur culture developed

32、rapidly under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the local Chinese culture and others. Well-known Uighur script became common script what was used by all trkic tribes from Hexi Corridor to Central Asia. The Uighurs put down the royal orders, contracts, poems, stories, letters, proverbs, medicine, and Buddhist

33、canons and Manichean texts, etc. However, since 10th century Uighur Buddhists became Muslim step by step, the Uighur script was discarded, and the books written in this script were destroyed deliberately. In the end 19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20th century,archaeological teams from British, France, R

34、ussia, Germany, Japan, USA, etc. discovered numerous old manuscripts, xylography and other historical relics dating to the 9th-15th centuries from the ruins of the ancient caves, temples, and the abandoned cities of the Dunhuang, Turpan, and other places. It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thousands

35、of the fragments had been published, which serve a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ancient Uighur culture for our studies. The essay is based on the Uighur fragments what had been published at home and abroad, mainly including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 general survey of researches into Uighur texts an

36、d the history of Uighur culture at home and abroad. Sum up, the researches into Uighur texts in themselves are fruitful, but ones of history of Uighur culture are weak.The second part includes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is a concise survey of grammar of the Uighur language which were written in differ

37、ent scripts, such as the Uighur script, Manichean script, Runic Turkish, Tibetan script, Sogdian script, Brhmi script and syrian script and so on. The second aims to study on the Uighur religions. After their migration to the west, the Uighurs in the beginning still maintained Manichaeism-their reli

38、gion when they lived in the Monglian Plateau. Later on, the almost of the Uighurs were converted to Buddhism, Nestorian Christianism, Zoroastrianism and Daoism. While Manichaeism, Nestorian Christianism, Zoroastrian-ism and Daoism were limited in space and /or time, Buddhism flourished till the isla

39、mization in the 15th century. Accordingly by far most of the Uighur fragments are of Buddhist contents, while Christian and Manichaeam texts are only few in number. The thir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Uighur literature I follow the general adopted division into three lines, i.e. religious works, litera

40、ry creation and folklore literature. The forth elaborat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Uighurs in the ancient age, such as the astronomy, calendar, printing, and medicine. The third part gives a seri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 of the Uighurs and other nations. Xinjiang and

41、Hexi Corridor are areas of the East-West cross- fertilization, therefore the Uighurs and the Chinese, the Tibetans, the Tanguts, the Mongols, etc. had experienced extensively cultural interflow from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till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Uighur culture was influenced by ma

42、ny factors, especially the Chinese and Tibetan culture, at same time, the Uighurs spread their culture to the northern China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o bring about a great advance of culture of the Tanguts (Xixia Kingdom), the Khitans (Liao Dynasty), Jurchens (Jin Dynasty) and the Mongols (Yuan

43、 Dynasty) . Key Words: Uighur texts, Uighur culture, Dunhuang, Turpa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目 录绪 论 (1)第一节 回鹘历史概述 (1)第二节 回鹘文化的特质与成因 (17)第三节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26)上篇:回鹘文献-回鹘文化的基本载体 (33)第一章 总论 (35)第二章 佛教文献 (38)第三章 摩尼教文献 (58)第四章 景教文献 (66)第五章 文学作品 (73)第六章 社会经济文书 (81)第七章 其他文献 (93)中篇:回鹘文化研究 (105)第一章 语言文字

44、 (107)第一节 回鹘使用过的文字 (107)第二节 回鹘文献语言 (140)第二章 宗教信仰 (163)第一节 萨满教 (163)第二节 摩尼教 (178)第三节 佛教 (197)第四节 佛教与摩尼教的激荡 (224)第五节 景教 (228)第六节 祆教 (252)第七节 道教 (257)第三章 文学成就 (266)第一节 回鹘文通行前的回鹘文学 (266)第二节 回鹘经典翻译的文学特征 (269)第三节 宗教文学 (276)第四节 文学创作 (284)第五节 戏曲 (295)第六节 民间文学 (303)第四章 科学技术 (314)第一节 天文学 (314)第二节 历法 (321)第三节

45、印刷术 (335)第四节 医学 (352)下篇:回鹘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 (371)第一章 汉文化对回鹘的影响 (373)第一节 概说 (373)第二节 汉传佛教对回鹘的影响 (375)第三节 汉语文对回鹘的影响 (402)第二章 吐蕃-回鹘文化之关系 (412)第一节 吐蕃-回鹘之早期文化接触 (412)第二节 藏传佛教对回鹘的影响 (418)第三节 吐蕃-回鹘之双向文化交流 (427)第三章 回鹘文化对契丹的影响 (431)第一节 回鹘-契丹之历史关系 (432)第二节 回鹘职官制度对契丹的影响 (439)第三节 回鹘宗教对契丹的影响 (444)第四节 回鹘语文对契丹的影响 (450)第五

46、节 契丹对回鹘族源传说的借用 (457)第四章 回鹘文化对西夏的影响 (469)第一节 回鹘-西夏之历史关系 (469)第二节 回鹘僧与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 (475)第三节 回鹘文字、艺术、风习对西夏的影响 (484)第五章 回鹘文化对金与蒙古的影响 (487)第一节 回鹘文化对金的影响 (487)第二节 回鹘之归顺蒙古 (490)第三节 塔塔统阿与蒙古文字的创制 (494)第四节 回鹘佛教对蒙古的影响 (498)附录一 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译释 (501)附录二 回鹘文杂病医疗百方译释 (524)缩略语表 (553)主要参考文献 (558)后 记 (577)插图目录回鹘文钱币(第 24 页)回

47、鹘文法华经写卷(第 40 页)回鹘文玄奘传写本残卷(第 48 页)回鹘文摩尼教书信(第 64 页)回鹘文景教文献写本残片(第 68 页)扬州回鹘-叙利亚-汉语景教碑(第 72 页)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写本(第 74 页)回鹘文-婆罗迷文高昌长官及夫人颂诗(第 76 页)回鹘文租地契(第 89 页)高昌馆课(第 97 页)高昌馆杂字(第 99 页)现存最早的回鹘文文献-乌兰浩木碑(第 100 页)回鹘文字母表(第 110 页)粟特文字母表(第 111 页)叙利亚文字母表(第 112 页)粟特文代人木牌(第 115 页)突骑施钱币(第 117 页)摩尼文字母表(第 127 页)突厥卢尼文字母表(第 1

48、28 页)突厥卢尼文解梦书(第 130 页)婆罗迷文梵语-回鹘语阿含经残片(第 133 页)八思巴字回鹘语印章(第 136 页)察合台文字母表(第 137 页)回鹘文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第 167 页)摩尼及其弟子(第 192 页)敦煌发现的基督教画像(第 230 页)叙利亚文大总管雅巴拉哈三世及拉班扫马传(第 247 页)回鹘文道教文献残片(第 259 页)摩尼文回鹘语摩尼教赞美诗(第 282 页)回鹘文梵语二十八宿壁宿(第 320 页)回鹘文入菩提行疏印本(第 337 页)回鹘文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印本(第 340 页)回鹘文插图印本须达拏太子本生(第 346 页)敦煌新发现的回鹘文木活字(第

49、 351 页)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第 380 页)杂写汉字的回鹘文阿含经写本残片(第 409 页)回鹘文汉语注音文献(第 410 页)回鹘汉文注音文献(第 411 页)吐蕃文回鹘语佛教教理问答(第 428 页)西夏文献中的回鹘字(第 485 页)八思巴文字母表(第 497 页)绪 论第一节 回鹘历史概述一、回鹘的来源及其变迁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裕固族的共同祖先,亦即 Uighur 的古代译名。关于回鹘的族源,史学界长期存在着争议,有匈奴说、丁零说、铁勒说、突厥说、鲜卑说和西域土著说等多种说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争论,近几十年来意见渐趋一致,主张铁勒说者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说法之所以能为多数人接受,主要是因为此说于史有据。如旧唐书回纥传载:“回纥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新唐书回鹘传亦称:“回鹘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大致相同的记载又见于旧五代史回鹘传和宋史回鹘传等史籍中。当然,回纥又不等同于铁勒。铁勒部族众多,计达四十部,回纥只是其中的一部,该部在南北朝时写作袁纥,隋作韦纥,唐朝作回纥。旧唐书回纥传、新唐书回鹘传及唐会要卷九八回纥等历史文献记载,回鹘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