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华人华侨人际关系“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036400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人华侨人际关系“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华人华侨人际关系“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华人华侨人际关系“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华人华侨人际关系“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华人华侨人际关系“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1-17林建永等,华人华侨人际关系“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M 林其锬主编,五缘文化寻根与开拓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1 月,p12-25林建永等 2010 年 4 月 【内容提要】我国华人华侨是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五缘文化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强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主体,本文从民族心理、社会资本、社会集群、知识溢出、次生文化和信用基础等资本主义社会非常关键的六大方面说明缘文化及其在西方文化很深刻的缘文化基础,因此应深化缘文化的研究,促进对外交流与开放,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关键词:缘文化、华人华侨、关系、社会资本一、改革开放呼唤加强华人华侨

2、社会人际关系的缘文化研究华人社会,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过去还是现代,都是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培育与利用,其中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各类华人社团在国内外的兴起,并且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社团之间有进一步互动形成国际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社团的推动下,为华人走出国门,华侨在创业阶段的市场开拓及投融资,为华人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的效率发挥等等,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之后,华人社会的网络关系又为我国大陆政府融入国际社会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成了我国吸引外资和发展外交的重要渠道。对于华人社会的人际关系研究,有林其锬、苏东水、王沪宁、程希、庄国土、李路路、石秀印、储小平和戴建中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华人

3、的人际关系进行过分析。自从上海社会科学院林其锬 1989 年 4 月将华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概括为五缘(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 , “五缘文化”开始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2-17缘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的伦理中心主义紧密相关。伦理中心主义强调以家为中心的文化架构,华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总是由亲及疏,由近至远,由同宗而认同乡,不断扩展,进而形成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网络。林其锬教授将这种人际关系称之为“缘” ,并首先提出用“缘”即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来概括世界华人社会的组合特征。亲缘就是宗族宗亲关系,包括血亲、母族和妻族,因为中国社会结构长期以来以父系

4、为基础,所以便形成了以姓氏为标志结合起来的同父共祖的人群,其组织就是家庭、宗亲会等。地缘就是邻里乡党关系,以籍贯认同乡,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异地相遇,犹如亲人,其常见的组织形式是各种同乡会馆。神缘就是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或神抵为标志联结起来的人群,其组织形式有神社、香会等。业缘就是以同行或同学而结合的人群,其组织形式有商会、公所、同业公会、校友会等。物缘,则是以物为媒介而聚集到一起的人群,如以某种土特产为名组织的研究会之类。其中,亲缘又是缘的核心与基础。 “缘”关系相互渗透,不断拓展,利用各种组织形式联络感情,彼此扶持。可以说,海外华人社会,就是建立在缘关系网络之上的社会。五缘文化,当

5、前得到了我国政、学、商的广泛运用,体现了巨大的生命力,在我国的招商引资、在华人华侨工作、在国家内部融合等内外各种问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从而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体现了强盛的生命力。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大战略,如果说改革是我国 30 年发展的内部动力,那么开放就是我们发展的外部动力。如果说 30 年来与西方的接触是一个谈恋爱的过程,不时牵手,不时约会,牵手有共同反恐,共同推进世界自由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3-17贸易,约会有财富论坛,有 APEC,那么奥运会和世博会将标志着我国与外部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开发开放核心功能就是共建世界标准,而不是像以前西方制定标

6、准,中国来作“乖学生” ,不听话西方就要拿出教鞭打人。而开发开放要实现水乳交融的关键是文化的交融,用文化来构建双方的信用底蕴,从而突破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2008 年胡锦涛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对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的肯定,并且提出我们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那么对于“缘文化”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孤芳自赏,自我封闭;另一种则是主动融入历史的大潮流,争取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无疑我们应该选择后者。大略回顾一下,我们建国以来只有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与中国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交融,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而90 年代以来学术则有全盘西化之势,从经济学、心理学到社会学。在

7、这种背景下, “缘文化”更应该主动站出来,实现与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实现共同的文化底蕴建设。那么首先不妨审视下西方学术中的“缘”文化,其次建议我们应主动利用缘文化加强相关学术研究,让缘文化更具生命力。二、西方文化中的“缘文化”六大视角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哲学差别基础,东方文化从“提出概念(我知道) ”开始,西方文化从“提出问题(我不知道) ”开始,二者都是科学的重要组成,但同时都有利弊 1。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中很长时间强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4-17调的是方法论个人主义,逻辑就是一切从个人开始,研究了个人然后进行叠加就产生了社会表现,比如马歇尔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是从个人

8、偏好边际效用和单个厂商供给边际成本开始的,还有西方的布坎兰等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从个人的政治博舆论出发的,然后把社会看作由无差别的类似于原子一样的基本元素的人组成的,从而以个人行为等同社会行为的简单加总。尤其伴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数学家迁移美国,他们对这种能够用数学代替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但是毫无疑问他们这种做法太过理想化了,比如他们提出的完全竞争理论,就是认为人和人完全一样,人们做决策时互不干涉。他们这些理论在碰到 1929 年大危机时就无法解释人们的类似性错误行为。唐任伍教授将西方文化的危机归纳为四个方面:1.兼并化危机。即大企业为了垄断资源与市场,扩充本企业的利益

9、与财富,凭借实力与财力,无视对方意愿,吞并弱小企业;2.机械化危机。西方管理将员工变成牟利的工具,员工则将工作视为谋生的饭,碗,缺乏更高的目标,工作成为对人身的一种折磨,造成心理闭塞和精神压抑,导致人才退化和浪费;3.社会性危机。由于西方管理过度追求物质财富,造成社会不公,贫富两极分化,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4.呆滞化危机。由于企业越来越大,机构庞大1 注,从孔子开始到现在的很多政治理论,都是把提出新概念当成一个“学说” ,然后寻找适合的案例来填充,对于不符合的则有视而不见的嫌疑,有反对者通常会受到明显的打压,然后换个领导人或获得政治资源的学霸又提出“新理论” (本质是新概念) ,然后东方学就

10、不断地在概念上“继承发展” 。这种只提概念,只允许寻找好案例来做“论证”的学术,当然无法证伪,更不用说反驳因为它里面本来就没有值得反驳的东西,自然是永远不会错,寻找“正确”案例的过程永远永无止境所以就博大精深,至于说对人类社会能做出多少实质的改变,更多的不过是政治或其他已有权势者的工具而已。这种学术怎么有可能会过渡到自然科学能有所贡献上去呢?而西方文化,在我看来其本源在苏格拉底提出的“我不知道” ,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他从来都认为道理是大家都懂的,需要的是启发式引产,从而西方哲学天然就有谦虚和客观的成分,这和东方学者一幅无所不知的架势和不容辩驳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而因为强调不知道,那么

11、一切都自然是从问题开始,从而是否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成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最自然的检验方法,是真正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马克思及恩格斯所起草的理论中不少是违背这种科学精神的,从而其概念太多,而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太少,从而其理论存在着概念化(自我定义,难以证伪)的危险。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5-17臃肿,西方管理无法应对变化日趋频繁的对内(人事) 对外(市场) 社会环境。这四方面危机既是个人主义文化及其方法论带来的后果,同时危机本身也充分说明了个人主义机械方法论本身的危机:兼并带来的垄断意味着完全竞争的思想的破灭;机械化主义强调人服从机器,和人理性的主动性背离;社会分化的危机更是

12、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让个人累计的计量方法失去现实依据;呆滞化充分说明了这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法,无法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根本无法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因此西方对他们传统理论的不断深入反思,对个体与社会、时间与空间都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当今被称为哈佛“镇校之宝”的迈克波特,他从 1985 年开始连续出版了竞争战略 、 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 。在他的书中,没有一个计量模型,而更多的是和东方文化更相似的归纳分类的方法,提出了企业发展三大战略(也是一种概念) ,进而提出国家发展优势的基础架构。除此之外,综合思维同样遍布其他理论各界,和“五缘文化”有关的反思视角有民族

13、文化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空间集群理论、创新中的知识溢出理论、主流与次生文化理论和信用理论六个方面。1民族心理学一个群体能否成为一个民族,衡量标志包括是否曾经共同集聚在一块共同区域、形成一定的经济基础、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及其生活方式。其中是否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是否形成的标志。19 世纪末,迪尔凯姆针对个人表象提出“团体表象” 概念。心理学家加思 1931 年出版了第一本种族心理学 ,他将人的心理特点看作是遗传与环境刺激共同作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6-17用的产物。他认为,种族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起有落。从直系血统遗传观点来看,实际上有一个种族,即人类种族。种族心理学的真

14、正问题是确定种族间是否存在着心理差异。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陈大齐在 1919 年写文章论述了民族心理学的意义。童润之在 1928 年发表了论民族意识 ,梁乙真于 1942 年刊文从心理学的观点论民族气节 ,吴江霖在 1947 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上的文化观点 。而缘文化无疑从本质上解释了我国中国民族伦理关系形成的基础与形式,从而揭示了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巨大区别。值得借鉴的是种族心理学除了研究差异,还研究其特性的演变,及其演变的根本原因。那么对于缘文化来说就值得从历史角度是分析导致我国民族为什么会产生缘文化的原因,而西方则不会,这些原因目前是否还具有支配力,从而说明未来缘文化

15、的演变方式及路径。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之一就是香蕉人现象。2社会资本理论很长时期人们把土地、劳动力和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马歇尔则把组织作为第四种要素。卢里是第一位在经济(就业研究)中发现社会资本现象的,而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而波兰尼 1944 年出版的伟大的转变一书中则描述了关系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关系存在的三种类型:互惠、再分配和交换。格兰洛维特(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 ,1985)更是明确提出社会是由具有结构的关系网组成的,从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区别、社会结构的形式来

16、说明各类社会现象。皮埃尔布迪厄把网络称作场域。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7-17社会结构包括制度和阶层等内容。很容易明白的一点就是垄断的经济结构和完全竞争就是不一样。而不同节点的人其与其他各点的联系方式、联系分布、联系数量就是他的社会资本,因此一个人发展不仅取决于他继承的财富、他的知识,而且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资本。大家可以看到的是,我们祖先老早就非常善于合纵连横,善于搞人际关系。甚至外国人在接触中国时不得不学的一个英文单词就是“guanxi” ,而社会资本我们则称之为“势” ,说一个人有权势就是说他关系很多,社会资本丰富。后来科尔曼分析社会资本的形式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

17、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组织等。罗伯特帕特南则从个人的社会资本提升到群体的社会资本分析,比如我们就可以对上海这个城市的社会资本进行分析,可以说奥运会与世博会就是我们提升中国社会资本的重要契机。大家可以看出,缘文化和西方社会资本理论有着很多紧密的联系。社会资本理论侧重分析关系如何影响个人的发展(就业、投资、就学、婚姻等) ,影响的机制是什么。而缘文化则说明了关系的种类,关系如何去获得,及其现实中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作用(投资、慈善、对外交往) 。3空间集聚理论唐人街是世界上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现象,其实其他国家民族在国外发展也是如此的,比如 2007 年巴黎骚乱反映的就是巴黎边上伊斯兰民

18、族集聚区的事情,还有英文有个单词叫 ghetto 就是反映非洲人在美洲的集聚现象,还有加拿大老是要闹独立的魁北克就是一个法国人的集聚区。中国人的集聚和外国人集聚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其机制则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8-17大不相同,外国人集聚主要是基于语言便利及社区功能,但是他们如果有一天分开了也就分开了。而中国人如果分开了则还很可能保持联系。其中机制差别就是缘文化,从而华人的凝聚力确实比其他种族来得强。4创新机制中的知识溢出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更多创新。因此如何构建创新体制很重要,在西方的创新理论中除了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之外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的

19、共享,而要追求知识的共享同时又要保护知识产权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矛盾。其中有个解决办法是类似股份制,举个例子就是人类基因组草图,大家共同参与开发分工合作,然后共同具有分享权。这是大家面对大难题的做法。而更多则不是,另一种做法就是依靠人员的交流,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而且交流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从而为什么学术要强调自由交流的重要性,就是这个道理。2那么为什么世界的脑袋在华人手中呢?因为我们有缘,缘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让华人不管在哪里都非常重视关系,而关系的存在形式之一就是知识的交流。5主流与次生文化理论在社会学、组织学和管理学都提到了主流文化和次生文化。主流文化与正式组

20、织紧密联系,而次生文化则和非正式组织联系,主流文化经过分析论证为统治者吸收,具有强势地位,而次生文化则不一定或不完全被统治者吸收,经过论证的实践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通常主流文化2 参见上海缘文化研究所.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p17 美国 1/3 系主任和 1/3 的高级计算机工程师都是中国人。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9-17更具理性,而次生文化更加感性。理性强调效率,而感性让人温暖。当次生文化的目标和主流文化一致则有助于提高有机和谐,当不一致则会产生冲突或降低效率。缘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其实是正统文化和次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曾经发挥了很大的

21、作用,促进了社会了持续发展,五千年绵绵不绝。而在国外很多时候作为次生文化,为华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托,从而也为中国海内外交流奠定了基础。6信用理论从货币开始我们整个世界就进入了信用时代,齐美尔(货币哲学1900)提出货币已经取代上帝成为普世的追求。这个时代的核心表现是交易,而交易的所有步骤都和信用紧密相关。但是我们社会真的是靠合同来维系吗?在签订合同之前我们又是如何进行的呢?我们去街上买菜要签订合同吗?西方很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调查都表明,制度只是防止坏人变坏,其他功能主要还是靠其他方式维持。在解释理论中迪尔克姆(早期被翻译成巴尔干)就提出了“契约的非契约基础”理论,也就是如果简单的用契约理论

22、看,很多时候人们都可以选择违约或者动不动就起诉别人,这样的社会运行成本将非常高。而现实中人们很少这样做,如果这样做的人会被看成另类。那么契约的非契约基础是什么呢?是信用。那么信用的基础是什么呢?是文化。在西方文化里,提供信用的是圣经 “十戒” “第八诚:毋妄证。要人重视真理,互相信任”等。在东方,在研究中国人信任问题的西方学者中,以韦伯(Weber),福山(Fukuyama)和汉密尔顿 (Hunilton)三人的影响最大,三人均认为中国的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10-17信任本质是一种“血亲关系本位”的信任。许多中国学者(王沪宁,1991;周殿昆,2002;卢福则,2002)认为,

23、当前我国社会信用残缺,而传统的家族信用仍然十分牢固,从而更加彰显出家族信用在日常生活和企业交往中的重要性。2009 年 3 月中共上海市委政研室主任王战在做“江南文化”的演讲中,提到南方经济崛起和江南文化有着紧密联系,而江南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最重要的就是以儒家文化替代了西方信用的文化基础,从而奠定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文化基础,而儒家文化联系形式本质就是基于五缘的社会关系网。从以上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我们五缘文化在西方学术中有着很深厚的底蕴,他们无意识地重视到了“guanxi”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说,五缘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关系资本(社会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正日益成为经济研究的

24、重要内容。我们不仅应以五缘文化推进华人世界的内部交往,更应该通过缘文化推进华人与其他各国人民的交往。三、值得缘文化拓展的作用领域根据以上分析,建议缘文化在如下领域拓展研究,在研究基础上促进与西方文化的交流。1 城市群理论:以五缘文化丰富城市网络研究,促进我国全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网络理论是城市群理论和世界城市理论的重要内容。1957 年戈特曼首次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和单一城市存在的显著差别就是一个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11-17区域内的多中心布局,从而表现成一种网络的联系。而城市所属网络的等级和数量则决定了城市的等级。对此,世界城市理论经典学者弗里德曼(1986) 、萨森(

25、1991)结合世界贸易理论的产业分工及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全球城市的研究中,对全球的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关系中强度要素禀赋等基础上的垂直分工和服务业支持,强调中心化的理论,其本质是强调首位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经济决策权。之后,卡斯泰勒(Castells,1994)、彼特豪(Hall ,1997)将全球化、信息化对世界城市重组的影响,提出了流的概念,更新了中心-边缘的地理分布,强调了外部联系在中心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些理论从城市网络的提出,在城市经济决策权之争与城市联系形式,无不是和“联系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联系网络”中,西方强调联系的主体是产业和企业,我国知名学者周振华、宁越敏、杜德斌等

26、人更是指出:在决定我国各城市与外国城市的联系(甚至我国内部城市之间的联系)的是跨国企业/外来产业,因此我国的城市地位,具有明显的“被决定”的特点。这种难以逃脱的“被决定”的特点,让我们即使是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也只能被安排在世界城市等级的二流、三流的地位。因此如何跳出由跨国公司主导编织的城市网络,是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五缘文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上文分析表明,城市网络的主体是产业和企业,但是产业的联系具体形式无疑和各种具体的组织和具体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五缘文化就是紧紧围绕人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展开联系形式的研究,其建构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可以是组织与组织,也可以是组

27、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12-17织与人,甚至是基于其他存在的共同联系(比如基于神) 。而产业或企业就是具体的组织形式之一,经济追求也只是人与人互相联系的目的之一,甚至不是终极目的。基于不同目的的联系,是五缘文化的重要研究内容。那么如何以非经济目的的联系来提升经济目的的联系,进而改善我国各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就是五缘文化如何研究城市群文化的重要使命。那么这是不是只是一种妄想呢?美国纽约超越巴黎和伦敦的历史事实说明,后发城市通过活力建设,进而超越式发展,是有可能的。美国最早的城市网络无疑是被英国、法国等殖民者主宰的经济所嵌入的,从而波士顿、费城等早期美国发达城市长期也是被剥削

28、和掠夺的二、三流城市,但是后来美国通过独立自主的“独立宣言文化”建设,很快为美国经济发展理顺了脉络,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从而体现出比法国、英国更具生命力的经济,进而涌现出纽约、华盛顿等一批大型新型城市。在这美国宪政文化发展过程中,西方的乡情(来自欧洲同国或同语) 、教谊(属于相同的教派) 、业缘(行业协会)等“五缘”发挥了社会活力建设的关键性作用。2 科技创新理论,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在当今世界发展,正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大量现代科技的专利权和大量的专有知识,确保了其即便母国生产成本大幅度飙升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其企业的高额盈利。发展中国家尽管拥有大量的便宜劳动力,并给以企业各种优惠税收,但

29、是却无法摆脱“做苦力”的价值链。背后的原因同样是科学技术的拥有量。更可怕的是,西方在其科学创新制度安排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13-17下,很多发展中国家人才以“打工”或“被购买”等形式成了西方国家创新的主要创造者。从美国科学家数量构成看,据说有四分之一是华人 3,还有大量的印度人,但是这些科学家创造的科技却不是为华人国家或印度所拥有,而是美国。这背后的理论是什么呢?对于创新理论西方最有名的是 1911 年熊皮特提出的“创新就是要素的重新组合”等思想。但是对于科技如何创新,则是科学哲学的研究内容。英国著名科学哲学专家李约瑟(J. 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 可以毫不

30、费力地证明,中国(古代)的这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 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据学者估算,在公元 1 世纪,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帝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基本一致。直到 1820 年,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GDP 总量占世界总额的 32.4%。因此,多数学者认为 18 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 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但工业革命毕竟没有在中国产生。这就是重要社会学家韦伯对中国科技史提出的韦伯疑问,李约瑟将韦伯疑问更具体地概括为: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科学技术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什么到了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不再领先于其他文明?世界银行副行

31、长林毅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则分别从科举制度与数学精神来回答了这一问题。微观上看待地方创新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主要是从社会资本和非正式交往等产业集聚过程中带来的技术溢出来解读的,从而认为集聚是技术发3 注:发展中国家的人,并不比其他国家笨,缺的是“把正常的人培养成人才,让天才不被培养成奴才”的教育机制,和人才及天才能够按其专长正常参与社会工作的机制。在中国詹天佑指出不做官你就没有做事的机会,科学家就没有参与重大创造的机会,这种状况至今有改变吗?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14-17展的重要环境基础。但是现实当中很多有集聚而无创新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大家可以去看看山西的煤

32、洞一个挨着一个,但是这些煤矿从业者是否有多少技术创新呢?可见集聚并不是创新的充分理由,最多是一个或然理由(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可能有帮助) 。那么从硅谷发展看,为什么集聚有助创新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硅谷的咖啡文化,咖啡文化意味着休闲和放松及其不同学科的碰撞,而这正是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正式文化的逻辑思维有助于找到什么是正确的问题,但是只有非正式文化的咖啡文化带来的想象力才能找到什么是意外的答案。而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咖啡文化背后是谁和谁去喝咖啡呢?那么就不得不提到斯坦福校园文化,也就是很多硅谷的创业者、技术人员和从业者都是来自同一所大学,从五缘文化来说,他们具有着学缘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尽

33、管华族五缘的天性为其蕴藏了创新的天质,但却缺乏通过五缘文化构建各种非正式的社会组织(古代的家族制度一点都不像具有休闲色彩的非正式文化) ,而只有各种非正式组织能促进社会休闲文化的生长,及休闲文化和正式文化的融合(融合促进正式组织的科技信息在非正式组织中传播) ,而这正是科技创新的必要社会环境 4。因此东方种族尽管同样有大量的人才,但是在其母国由于缺乏充分的非正式社会组织,从而难以让正式组织的科技信息以休闲的方式传播,从而让创新失去了文化的土壤。3 国际交往理论:文化和谐论与利益分析论4 注:有人认为酒文化是很好的休闲文化,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和咖啡文化相比,酒文化更有助于文艺创新,而不是技术创

34、新和管理创新,咖啡文化越喝越清醒,从而能够不断谈论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而酒则是越喝越糊涂,越喝越强调人际关系(义气) ,可以说咖啡文化是和自然科技创新、社会科学创新有着紧密联系,而酒文化和流氓及腐败有着紧密联系。封建社会的中国官场存在黑社会化倾向,不能说和酒毫无关系。中国要培养有利于人才及创新的社会氛围,在我看来,首先是要征收高额饮酒税。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15-17在不少国家的外交新闻中,一旦涉及争端不少就提“利益”一词的。但更多的西方国家即使要维护其本国农民的利益,也会提出是为了坚守“WTO 原则”等等。国际事务如果总是能共赢,当然最好,但是就是能共赢也有一个蛋糕谁大谁小的问

35、题。而对于无法共赢总有一方要受伤害的时候,大部分国家如果坚持以是否自己受伤害作为外交原则的话,那么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只要是伤害的不是我,那么我就不必为了支持受害者而成为强者的敌人,从而给自己带来利益受害的危险。这样的结果是,以利益作为分析论的国家很难获得国际话语权。因此可以说利益分析论有很大局限性,是非常粗糙的理论。就如数学里的理论如果只有“1+1=2 ”一样,不仅很多时候运用困难,而且无法准确描述事物的本质。而有了加减乘除,有了三角关系等理论,则更具适用性,从而也更令人信服。正是如此,西方很多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就是从承认存在利益冲突的现实开始,也就是他们开篇也是利益分析论,但是他们

36、却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演绎,进而建立系列系统的各类“live,and let live”的准则和精神,从而让这些学科充满着诱惑力,从而构成了西方国家外交的软实力。正是如此,在国际争端中,如果不得不有人受到伤害,那么就要有一套理论来说明,受害者受到的伤害是“对”的,受到伤害的程度是“合理”的。比如西方经济学,其出发点是人类为了争夺各类有限资源带来的冲突,从这一基本假设出发,然后利用效用论和有限收入论,西方经济学推导出自由交换是实现冲突和解以获取各方最大效用的原则,这也就是所谓“自由贸易”的微观理论基础。相反如果无法建构这样的理论,那么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文明冲突论理论基础就是利益分析论。缘文化的西方学

37、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16-17也就是说要扭转文明冲突论的前提是抛弃粗糙的利益分析论,以利益冲突的现实出发建立起同样“live,and let live”的和谐文化论,可以说只要坚持“live,and let live”那么冲突就有解决的可能,和谐就有必然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五缘文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因为利益冲突的过程本质是互动的过程,就是“live ,and let live”的过程,而互动过程本质就是“缘” ,那么如果能够深入分析互动的形式及其演变,总结维系关系稳态发展或良性发展的原则,这些原则本身可以说就是和谐文化论的内容。4 社区邻里关系理论,完善我国和谐理论和谐是我国社会

38、发展孜孜不倦的追求,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 21 世纪以来的和谐思想,都彰显着中华民族对和谐的向往。但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城市社区正代替农村村落成为我国居民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国的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的冷漠,目前达到了曾在西方常住的海归人士都触目惊心的程度。相互之间隔阂的结果是,相互之间缺乏共同准则的建立,缺乏对共同制度的维护,更缺乏对共享空间的呵护,从而利益分析论成为相互见面的主流视角,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冲突就缺乏必要的分析理论,更缺乏调节机制和文化缓冲带,从而大大加大了社会运行风险。因此在我国城市化背景下,亟需通过五缘文化建设,促进各类非正式组织的生长,

39、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参考文献林其锬.五缘文化论【M】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林其锬,吕梁弼.五缘文化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缘文化的西方学术视角 林建永 页码 17-17上海缘文化研究所编.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新加坡】梁纯著.华人族群关系网络的国际化【J】龙岩师专学报 2000.1 p60-63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编.上海侨史论集 2003周长城.经济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储小平.社会关系资本与华人家族企业的创业及发展【J】南开管理评论 2003(5)P8-12林勇.关系型融资 家族式治理【J】开发研究 2004.3p65-67张广莉

40、.投资大陆的海外华人企业社会资本的正负功效分析【J】人文杂志 2004(3)P175-181吴申元.“缘”关系与华人管理模式【J】世界经济文源 2005(4)p62-66向荣.西方信任理论及华人企业【J】广东社会科学 2005(6)p41-46刘嘉庆等. 华人人际关系的概念化针对中国香港地区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心理学报2005.(37)p122-125程希.侨乡研究: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不同解读 【J】世界民族 2006.5p30-35李小建、曾刚等.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赵荣等.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戴维破普诺.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李强译吴前进.新华侨华人与民间关系发展【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7.6 P7-21周振华.崛起中的全球城市【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刘泉宏、汪涛.华人商业活动中的关系及其影响【J】生产力研究 2008.7p79-81周继红.试论战后美国华人社团发展的特点及其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J】国际关系学报 2008.6p1-7吴杰伟.华侨华人与侨乡文化互动的多重性【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8.3p74-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