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传统文化底蕴及其时代精神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当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创 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历经沧桑演变成今天别具特色的黄河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河传统文化犹如黄河水系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沿黄百姓。探究黄河传统文化底蕴及赋予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目前,根据黄河流域水系流向划分,黄河流域传统文化大概有如下几个分支:河套文化黄河流经今宁夏和内蒙古地区,那里的传统文化就是河套文化。河套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织部分,阴山南北和河套地区
2、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祖先居砖,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具备北方草原自然经济形态的特点。夏、商、周、秦就出现了以河套文化为特征的古代文明。河套的称谓大体从唐代开始,历经宋、元、明、清,“大河三面环 之、河以套名,故称河套也 ”。纵观河套文明孕育和发展的过程,河套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套文明的进程与中华文明共生共荣。中原文化黄河中游包含陕西、河南、晋南等地,自古就是王朝建都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的陕西西安、河南开封、洛阳等历代人文荟萃的大都市,有许多文化遗存,包括三代的青铜器、秦砖汉瓦,乃至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中原文化对祖国整体性的传统文化形成
3、有它巨大的贡献,包括 汉族这样一个人口超过十亿的大民族的形成过程,客观上起到了民族大融合的社会作用,中原文化实际上是历代中原地区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结果,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有容乃大,无欲 则刚”。中原文化发展到今天,既要发挥古人为指导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人民群众的安康而提出的“天人合一 ”思想的实践意 义,又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三晋文化山西简称晋,别称三晋。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开放,一个是务实,一个是求新应是三晋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长 期被迫流浪在外,走过了许多国家和地方,广泛接触到华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后
4、,加以融汇贯通,形成了三晋文化的基础。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放手使用本国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揽国外的人才。 “楚才晋用”这个成语,概括的就是这种情况。创新的理念,是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内耗不断,则导 致了晋商的衰败。一位研究晋商的学者讲:“ 晋商成于开放,败于保守”是很到位的。 齐鲁文化黄河流经齐鲁大地而入海,自古有蓬莱神话传世。春秋时代,孔子生于鲁国而心怀天下,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 “伦者,偶者”,即处理人际关系中,以他人为重。父母以子女为重,称之慈;子女则以父母为重,称之孝。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二人为仁,指的也许就是两人关系中彼此以他人为重,符合中国
5、的传统美德。如今,中外游客到山东旅游,首 选孔庙、泰山、 崂山、青岛和济南的李清照故里,感受着齐鲁文化所给与人们的多元化教义。如今,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现代人身上的诸多品质是黄河传统文化的现实缩影,传统的黄河文化又体现着哪些深层次的时代精神呢?一、包容。河套文化的包容精神,各族人民在彼此相依的漫长岁月中,饮食方面既保持了各自的传统,又融会互通,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比如蒙古族的羊背子、烤全羊、涮羊肉、奶茶,回族的麻花、白焙子、油炸糕,甘肃 的拉面, 陕北的羊肉泡 馍、肉夹馍,山西的烙,还有独具特色的面精酿皮、猪肉勾鸡,酸烩菜等吃法,蒙汉兼通,老少咸宜,风行河套大地。而山西的北部,历来就是游牧民族
6、进据中原的必经之地,是不同民族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地区,也是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地区,这 就决定了三晋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三晋文化是集百家之长的文化,不仅善于吸纳,而且善于将外部文化本土化。有包容才能不断丰富,这是很重要的。应该提倡不同文化的对话、共处,不要对立、冲突,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更为和谐。包容方能和谐,和谐才能成事。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们无不具有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 中谋统一、在和谐中聚力量。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精华就是包容,几千年后的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包容,一个包容的民族必定会欣欣向荣,一个包容的国家必定会昌盛繁荣、一个包
7、容的社会必定会充满着温情。二、开放。阴山横亘,黄河环绕,母亲河有草原一样宽广的胸襟,有平原一样坦荡的气象,敞开绿色的怀抱,具有包容一切的胸怀。蒙古民族热情好客的真诚展示了大河民族开放的情愫。是开放造就了多彩,是开放打破了草原与中原的隔阂,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样,黄河下游多次改道、决口、漫流,沿海又经常受到海潮 袭击,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因此这 里的人们大都吃苦耐劳、勤奋节俭、勇于开放、不断创新。黄河三角洲地处暖温带,沿海滩涂广阔平坦,又是海产、海盐基地,这种可农、可 渔、可 盐的便利条件,使人 们形成了开放务实的创业精神。人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驰名海内外的滨州棉、小营米、阳信鸭梨、无棣小枣、沾化
8、冬枣等。这里还盛产柳、蒲、苇、草,先民 们就地取材编织出技艺高超、花色品种繁多的手工艺品。特别是这里的柳编工艺、草编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迄今为止,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历了 30 余年的艰苦岁月,而真正的开放可以说由来已久,母亲河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河流本身,还有她豪迈宽广的胸怀。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广泛赞誉。开放,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更打开了中华民族的心门。与时俱进、不断 创新的时代精神既是民族传承,也是今后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经之路。三、拼搏。黄河自古以来就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有“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之说。从
9、先秦到 1949 年,黄河下游决溢 1590次,改道 26 次。每次决口不仅淹没耕地、房舍,还造成土地沙化,人员伤亡。这 就迫使先民们在“洪水横流、人畜漂流、 庐舍为墟”的残酷现实面前,一次次为生存和发展而与自然抗争,由此而磨砺出这一地区的人民特有的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横征暴敛,黄巾 领 袖张角揭竿而起,从河北辗转来到阳信县安营扎寨,并在此同官兵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当年的黄巾冢、点将台、校练场至今仍依稀可见。这种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黄河儿女,也被一代代继承下来。 在建国 60 年之际,回首历程中所取得的一个个伟大成就无不是顽强拼搏所取得的。去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人民、全国人民以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英勇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国家、人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同时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广泛赞誉。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成为国民精神层面的最高境界。黄河,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河;黄河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炎黄子孙无法割舍的精神之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她萌芽、成长、壮大,融 汇了各个支流上的多民族文化,逐渐凝结成深远浩瀚的黄河文化,犹如一幅瑰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向世人展示出最普善却极富创造性的民族精神,它更像一盏指明灯,指引着中华儿女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