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衰变 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 分类。,-5-,地震 a.概念:是地球 内能 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 内部变动 引起的地壳震动。 (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6-,(4)板块运动地球表层的 岩石圈 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 亚欧 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 印度洋 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 非洲 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 裂谷
2、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 褶皱山系 。 3.结果: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7-,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 2.主要表现形式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 趋于平坦 。,-8-,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 图中A为 侵入型 岩浆岩,B为 喷出型 岩浆岩,C为 沉积岩,D为 变质岩 。 2.主要的地质作用 图中代表 (上升)冷却凝固 作用,代表 固结成岩 作用,代表 变质 作用,代表 重熔再生 作用。,-9-,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主要内力作用,-1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
3、微专题,2.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1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典题示例1 (2018全国卷,67)贝加尔湖(如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13-,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思路分析第(1)题,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
4、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第(2)题,贝加尔湖湖盆断裂下陷(陷落),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且还在不断增厚的沉积物,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湖盆仍在陷落加深。,命题立意 本题以贝加尔湖为案例,考查湖泊成因、湖盆的动态变化。思维链条清晰,环环相扣,考点呈现自然顺畅。通过设问,寻找普遍性中的特殊现象,创设复杂的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形成探究性问题,使考生通过质疑、反思和探究,尝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考生在较高层级地理思维方面有所创新突破。 答案 (1)A (2)C,-14-,考向一,考向二
5、,考向三,微专题,【对点训练1】(2018北京朝阳第一学期期末)黑龙江五大连池地区整齐排列着14座火山锥,火山下的石龙江串联着五个湖泊。下图为五大连池部分地区示意图。由图可知( ) A.五个湖泊都因火山口蓄水而成 B.石龙江主要的流向是自南向北 C.火山群分布主要受断裂带影响 D.火山群主要为西北东南走向,答案,解析,-1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3.板块运动与大地构造地貌,-1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典题示例2 (2016上海卷,9)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
6、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1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思路分析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A项正确。,命题立意 本题以日本火山频发为材料,考查板块运动知识。试题材料新颖鲜活,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世界,凸显地理学科特点与核心素养。 答案 A,-1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对点训练2】(2018黑龙江哈尔滨检测)下图为全球地壳运动速度矢量(
7、矢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板块边界的运动速度大于板块内部 B.同一板块内部运动速度相同 C.箭头线越长表示地壳越稳定 D.太平洋板块最不稳定,-19-,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2)关于图中四地地壳运动特征示意图,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解析,-2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2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2.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2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3.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23-,考
8、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4.主要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典题示例 (2017全国卷,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
9、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 A. B. C. D.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2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思路分析,-2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的洪积扇形成过程,可得出河流、沟谷越多,形成的洪积扇越多。结合图中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处的河流、沟谷可知C项正确。第(2)题,洪积扇堆积物中颗粒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搬运
10、能力的影响。图中显示,甲地洪积扇所在河流的上游为低山,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落差小,流速较缓,搬运能力弱;河流较长,沿途沉积作用较强。因此,洪积扇堆积物中的砾石来源较少,选B项。第(3)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说明利于耕种的土壤沉积物较少,即土层浅薄,B项对。,-2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命题立意 试题提供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图”,图中经纬度、河流、沟谷、地形等信息清晰简洁。试题深度挖掘图像信息,围绕“洪积扇”形成三个层次的探究问题:先从整体上分析贺兰山东坡洪积扇集中连片与图中河流、沟谷之间的空间联系;再从内部差异的角度分析甲地洪积
11、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该问题既是上一题思维路径的延续(河流、沟谷出口处形成洪积扇),又要辨别图中信息的细部差异(促使甲地形成洪积扇的河流流程更长,流域内为低山、沟谷,落差小,搬运砾石的能力弱);最后从自然到人文再次延伸逻辑链条,让考生根据图中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多,推断土层浅薄,不利于农业耕作。整组题识图易、深入难,平易中见深刻,对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分析及空间推理的素养要求较高。 答案 (1)C (2)B (3)B,-29-,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对点训练】(2018湖南永州二模)丹霞地貌是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
12、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下图为浙江省永康方岩方山沿285536N剖面图和方岩方山“赤壁丹崖”景观图(右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1)丹霞地貌形成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红色砂砾岩固结成岩 地壳水平运动 流水侵蚀搬运 重力崩塌 差异风化 地壳抬升运动 变质作用 冰川作用 A. B. C. D. (2)丹霞地貌典型的顶平、坡陡、麓缓组合可能是因为( ) A.顶平:受垂直岩层控制 B.坡陡:受水平节理控制 C.麓缓:受风
13、化堆积物控制 D.麓缓:受平缓流水侵蚀所致,答案,解析,-3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特点,-3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33-,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
14、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3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典题示例 (2016江苏卷,21)(双选)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指化学沉积作用 B.指搬运作用 C.指成岩作用 D.指火山喷发作用,-3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思路分析正确区分图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图中的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和外部圈层部分,并理顺圈层间物质循环顺序是解题的关键。图中所示箭头均指向沉积岩,表
15、示的是水圈、岩石圈中的各种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故A项正确、B项错误。所示箭头由变质岩指向沉积物,应是对岩石的风化、侵蚀作用,故C项错误。表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指火山喷发作用,故D项正确。,命题立意 本题以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为依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需要读图获取信息,运用物质循环过程和调用知识储备,重点考查了综合思维素养。 答案 AD,-3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对点训练】(2019浙江台州选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岩石可能为( ) A.大理岩 B.片麻岩 C.石英岩 D.板岩 (2)岩层乙、丙和丁
16、断层形成 的先后顺序是( ) A.乙、丙、丁 B.丙、乙、丁 C.丁、丙、乙 D.丁、乙、丙,答案,解析,-3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循环示意图的判读(以岩石圈为例) 【基本图形】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3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判读方法】 (1)读图名锁定表达主题:如上图所示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析过程判断事物名称。 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如图中A;而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如图中B。 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如图中C和D。 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
17、头指向的为岩浆,如图中A。 在三大类岩石中,沉积岩的形成环境中有生物活动,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一般不会含有化石。,-39-,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3)读箭头明确彼此关系。 岩浆经侵入或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这一过程为冷却凝固作用,如图中a。 岩浆岩、沉积岩及已形成的变质岩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下,形成沉积岩,这一过程可称为外力作用,如图中b或c。 岩浆岩、沉积岩及已形成的变质岩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作用下,形成变质岩,这一过程为变质作用,如图中b或c。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
18、以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这一过程为重熔再生作用,如图中d。,-4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4)万变不离其宗变式再多,本质不变。,-4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4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比较多,但无论图形如何变化,在判读时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该类图示的基础。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或沉积物)。,-43-,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典题示例 (2013上海卷,56)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型说明
19、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4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 B. C. D.,-4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思路分析,-4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第(1)题,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过程代表变质作用,该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第(2)题,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张裂
20、边界处喷发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图中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命题立意 本题以常规物质循环图为背景,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体现了地理常规知识的考查导向。 答案 (1)C (2)C,-4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对点训练】(2018河南商丘九校上学期期中联考)著名旅游景点“巨人之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是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柱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2为“巨人之路”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1)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的岩石属于图1中的( ) A.A B.B C.C D.D (2)推测“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 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结晶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结晶海水侵蚀 D.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