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背景 1.少数民族内迁: (1)分布格局:形成了汉族主要居住在_、少数民族_ 的格局。 (2)内迁概况。 从东汉末年起,_、鲜卑、_、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_的影响最大。,中原地区,散居边地,匈奴,氐,鲜卑族拓跋部,2.北魏统一北方后,_的趋势明显增强。 3.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4._面临着危机。,民族融合,北魏政权,二、内容 1.制度变革:借鉴_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 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移都城:_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_。 3.汉化政策: (1)改用汉姓,孝文帝把自
2、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_。 (2)改穿_、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 (3)完善_制度,系统学习汉族文化。,汉族,494,洛阳,元宏,汉服,学校教育,三、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_的过程。 1.更多的少数民族改变游牧方式,成为_。 2.汉族人民学到不少_的经验和畜产品加工制作技术。 3.少数民族穿_,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民族大融合,农业居民,畜牧业生产,汉族服装,【数字记忆】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种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直接目的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三项改革内容:制度变革,迁移都城和汉化政策。,【知识拓展】 “五胡”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古代民族融合的两种不同方
3、式。另外,“和亲”与战争也是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史料解读】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解读】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 原文大意: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知识构建】A:_ B:_ C:_ D:_,民族融合,孝文帝,洛
4、阳,民族大融合,【历史线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政策,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最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在这一过程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顺应潮流的改革】 材料一,材料二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
5、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他们。 (1)材料一中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所反映的史实产生了什么后果? 提示: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材料三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2)材料三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这一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与汉族通婚。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史实是材料三反映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学史中的收获】 阅读下列材料:,(4)甲、乙两位同学对“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持有分歧,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赞同乙。 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当加以肯定。,(5)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