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二 地理选修 环境保护,考点指引,思维导图,-5-,一,二,三,四,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 资源 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再生 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自净 能力。,-6-,一,二,三,四,2.当前主要环境问题,-7-,一,二,三,四,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可以从物质与意识两个层面去理解,从物质层面看:一方面,人类的生产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新陈代谢物排放到环境
2、中,同时,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又反作用于人类,从而使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从意识层面看,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随着人类活动与经济的发展,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深化,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在变化(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善待自然);人类处理与环境关系的行为也不断改进(听天由命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事后的环境保护补救措施谋求可持续发展)。“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等环境伦理观已成为人类的共识。,-8-,一,二,三,四,二、自然资源保护 1.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 资源短缺 ,其形成的根本原
3、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9-,一,二,三,四,2.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非可再生资源的主要问题。 开采问题:破坏地表、占用土地、煤矸石自燃、水土污染等。 运输与存放问题:污染空气、水与土壤;占用土地、破坏景观,造成污染等。 (2)利用问题:污染空气,导致酸雨形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等。 (3)保护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节约综合利用。 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资源短缺,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造成资源短缺的问题。 (2)保护措施: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其不断更新。,-10-,一,二,三,四,三、生态环
4、境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人为两大方面;结合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分析其自然背景,针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其人为原因,并归纳出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具体如下(以我国为例):,-11-,一,二,三,四,-12-,一,二,三,四,-13-,一,二,三,四,-14-,一,二,三,四,-15-,一,二,三,四,四、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环境污染类型,-16-,一,二,三,四,2.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破坏建筑物,严重时甚至会改变地球气候环境。环境污染还是危害人类健康和
5、生命安全的大敌,它不仅能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而且会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引起人体遗传基因的变化。长期接触环境中的致癌物,还易患恶性肿瘤等疾病。,-17-,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区域资源开发利用 【典题示例】 未来20年,中国应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为加速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转变,目前应着重抓好哪些能源发展措施?,-18-,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答案 (1)排放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形成酸雨、酸雾;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温室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产生废渣,污
6、染环境;废弃物污染水源。 (2)抓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的建设;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建设;依靠科技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能源生产等。 解析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最大,而煤炭不是清洁能源。第(1)题,考查利用煤炭带来的环境问题,较容易。第(2)题,在未来我国应该减少不清洁能源的使用量,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量。回答此题应从利用和开发两方面分析。,-19-,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方法提升区域资源开发利用 1.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类试题的分析思路 此类试题常常结合区域图、等高线图、资料图考查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成因分析及其对策。关键在
7、于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20-,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1-,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注意,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不同区域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同。答题时要结合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22-,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非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 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见下表:,-23-,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4-,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非可再生资源短缺问题及措施以石油资源为例。 理解石油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应从世界需求和
8、资源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其应对措施应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分析。 石油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25-,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石油资源危机的表现及影响。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26-,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非可再生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以煤炭为例。,(4)非可再生资源利用问题及措施以煤炭为例。 环境问题:释放CO2、SO2等气体、产生污染等。 解决措施:优化用煤结构,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9、。,-27-,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 短缺原因:,解决措施:,-28-,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29-,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0-,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土地资源开发与防治:,-31-,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2-,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典题示例】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
10、)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被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33-,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答案 (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 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盐渍化;水污染。 解析 第(1)题,甲处地处山坡,植被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乙处植被位于沿海地带,有减弱海风、保护农田的作用;丙处植被位于海岸线附近,有固堤阻浪的作用。第(2)题,过度开垦荒草地容易产生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盐渍化(蒸发旺盛导致盐分在地表积聚)以及水污染(农药、化肥等对水体产生污染)等环境问题。,-34-,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方法提升1.生态环境类问题
11、的分析思路 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35-,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6-,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7-,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生态环境类问题措施的分析思路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建:自然
12、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 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 育:宣传教育、增强意识。,-38-,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确定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 (1)熟记主要生态问题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壤盐渍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而在平时的试题中,主要考查的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等。,-39-,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准确判断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要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典型区域的环境问题或是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区牢固记忆。如提到水土流失马上要
13、联想到我国的黄土高原与东南丘陵地区,提到森林破坏马上要联想到亚马孙热带雨林。第二,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明确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条件下,正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分析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的形成必然与气候干旱相联系,只有在降水稀少的区域才有可能出现该问题,如果人类活动不当,则会出现荒漠化的问题;此类地区如果灌溉不当,则与之相关的生态问题就是土壤次生盐渍化。,-40-,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主要生态破坏及治理 (1)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41-,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
14、)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42-,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4.主要生态环境资源及其保护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43-,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草地退化的原因: a.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b.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 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44-,探究点一,
15、探究点二,探究点三,保护草地: a.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 b.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45-,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46-,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47-,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4)物种灭绝及保护。 灭绝的原因: a.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b.人为原因:狩猎、采集
16、、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保护措施: a.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b.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宜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48-,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 【典题示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2015年2月28日,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人民网首播。一天之内,在各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突破1亿。环保部长说,这对唤起公众关注环境健康问题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下图为河北省19612008年年平均霾日数分布图。,-49-,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河北省19612008年年平均霾日数分布图 (1)简述河北省雾霾严重地区
17、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概括,分析河北省雾霾严重地区形成原因。,-50-,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答案 (1)河北省雾霾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北部燕山南麓的冬季背风地带。 (2)原因是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风力小,容易出现逆温天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冬季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不利于大气的净化;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集中了河北大量的重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判断,河北省雾霾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和北部燕山南麓,这里正好是冬季风的背风坡。第(2)题,雾霾和气象条件有关,风力越小,越容易引发雾霾;这里的钢铁、水
18、泥等工业发达,因此在冬季成为雾霾最严重地区。,-51-,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方法提升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 1.分析环境污染的思路,-52-,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53-,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水污染及其防治 (1)水污染的形成与危害。,-54-,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特例: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影响,-55-,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水污染的防治。,-56-,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57-,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58-,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大气污染源、大气
19、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的关系。,-59-,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60-,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4.固体废弃物污染及防治 (1)固体废弃物的分类与危害。,-61-,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2)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 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目前,世界上应用较普遍的是填埋法。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垃圾填埋和焚烧两种方法。,-62-,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垃圾越境转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尤其是有毒危害废弃物的数量、种类在日益增多,而人类对它们的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却
20、非常有限。因此,在一些国家,累积的废弃物已失去控制,大量运往发展中国家。,-63-,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3)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实行全过程控制。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 商品包装要尽量使用可分解、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大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燃料结构。 (4)城市垃圾综合利用。 垃圾被称为“放错位置的财富”,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可以保护环境,节约宝贵的资源和能源,为人类创造新的财富。主要利用方式如下:,-64-,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65-,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5.针对造成
21、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措施 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但都是因为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而造成的,因此环境污染的整治应重点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分析。此外,还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66-,1.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67-,(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 。 (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是 、 。 (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
22、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 ,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 等措施。,答案 (1)总体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 (2)春季多大风 天气干燥 生态环境脆弱(任答2点) (3)限制土地过度开垦;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效保护草地资源 (4)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任答1点)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任答2点),-68-,解析 第(1)题,分析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即可得出答案,可总体描述,也可具体描述。第(2)题,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
23、其产生的自然条件要重点从气候和生态方面作答。第(3)题,“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都限制了土地过度开垦,有效保护了草地的生态环境。第(4)题,要从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等考虑。,-69-,2.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70-,答案 (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 (2)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
24、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而湿地面积却不断减少,可以得出人口增多、耕地面积扩大,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是造成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第(2)题,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可以从工程、技术、生物、教育等入手,比如退耕还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71-,3.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完成
25、下列各题。,-72-,(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 。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 。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 ,其原因是 。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 。,-73-,答案 (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74-,解析 第(1)题,我国东南地区经济发达,产生的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重金属废弃物排放多。第(2)题,认真读图中综合污染指数,可得出综合污染情况的空间分布特点。第(3)题,对比图中矿冶区与其他功能区的各种重金属含量柱状图,结合图例等相关知识可作答。第(4)题,土壤污染后不仅生产力降低,而且通过生态环境将污染物富集到农产品中去。防治土壤污染,要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修复已经污染的土地,还需相应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