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赵柏红.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013092 上传时间:2019-01-3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赵柏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赵柏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赵柏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赵柏红.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赵柏红.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操作,承德县实验小学,赵柏红,小学科学实验分类,一、根据实验的环境分 1实验室实验 科学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在实验室里,通过各种实验器材人为地控制或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条件,对研究对象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实践活动,就是实验室实验。 2自然态实验 科学教材中的种植饲养活动就是要求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实验。自然态实验就是指研究对象处于自然环境中和自然状态下,对其进行观察的实践活动。 二、按主要操作者分 1、演示实验 2、分组实验,三、按照作用分 1、析因实验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有些实验的结果是已知的,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是未知的。为了寻找、探索影响某种事物的发生变化过程的主要

2、原因进行的实验,即析因实验。可以说析因实验是由已知结果去寻找其产生结果的原因而设计和进行的实验。最具代表性的析因实验是:研究影响岩石的变化原因。硕大坚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变成小块的岩石?会变成圆圆的卵石?为了寻找原因我们用反复加热冷却岩石的方法,发现冷热交替的温度变化影响岩石的变化。用瓶子装水,把小岩石块放入瓶中使劲摇晃,模拟流水对岩石的冲刷作用,发现是水对岩石的冲刷搬运影响岩石的变化。用盐酸滴在岩石表面,发现酸性水影响岩石的变化。用分析种植植物活动进行植物生长对岩石的变化影响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影响岩石的变化。 2对照实验为了弄清楚影响事物的内外因素与事物本身的关系,就必须通过实验对影响事物的内

3、外因素进行验证,并加以确定。用对照实验可以研究和揭示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或发生的某种原因。我们常把对照实验又称对比实验,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如果两组实验中,除了一个因素不同外,其余因素都相同,那么这两组实验称为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要依据研究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来决定,有时候研究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改变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可能会发生对换。一般来说,保持原有状态的组作为对照组,人为改变条件的组作为实验组。或者是,已知实验结果的组作为对照组,未知实验结果的组作为实验组。如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中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

4、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不设对照组,均为实验组或互为实验组,是对照实验的一种特殊形式。对比是一种为了突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将相近、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对照着进行观察,通过辨异求同或同中求异的比较,使事物的性质、状态或特征更鲜明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 3模拟实验我们经常按照实验的目的,利用仪器和设备去控制探究自然。但是在自然界有许多现象,我们很难甚至无法直接控制和改变它们。如果被研究对象在空间和时间上遥远,被研究对象涉及范围广存在和发展的时间长,被研究对象的物理性决定了不可能进行直接实验,被研究对象是人体时,为了保证安全和健康不能直接实验。对于这些方面的自然现象,所使用的手段不能直接

5、作用与研究对象上,必须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实验,即模拟实验。在研究工作中,由于研究对象不能或不允许进行实验,为了取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可以通过在模型上进行实验,模拟研究对象的现象或变化过程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小结: 关于实验,能做自然态实验的不做实验室实验,能做分组实验的不做演示实验,能做实物实验的不做模拟实验。,实验总数: 上册13个,下册13个。,主要内容: 一、实验名称: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材料和工具: 四、实验过程与方法: 五、实验现象: 六、实验结论:,1、植物体能量的来源,一、实验名称:植物体能量的来源 二、实验目的:探究植物体能量的来源哪里 三、实验材料:燃烧勺、酒精灯、淀

6、粉、火柴 四、实验过程:1、点燃酒精灯。 2、用燃烧勺取适量淀粉。 3、将盛有淀粉的燃烧勺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五、实验现象:淀粉燃烧起来。 六、实验结论:植物中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并以另一种形式贮存在淀粉中。,北美红雀,鹈鹕,沙锥鸟,秃鹫,2、鸟喙与取食模拟实验,一、实验题目:鸟喙与取食模拟实验 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的鸟是怎样取食的。 三、实验器材:米粒、葵花子、橡皮虫、泡沫塑料颗粒、硬纸剪的小动物、钳子、汤匙、镊子 、起钉器。 四、操作步骤: 1、按下列方式准备“食物”;木棍洞中的米粒、葵花子;藏在纸屑中的橡皮虫;漂在水中的泡沫塑料颗粒;硬纸剪的小动物。 2、四人一组,每人从钳子、汤匙、镊子

7、、起钉器四种工具中选择一种。 3、用自己选择的工具在1分钟内按要求拾取准备好的“食物”。在一个人拾取“食物”时,其他三人分工负责观察、报时和记录。 4、将每人用不同的工具分别拾取各种“食物”的数量记录在表中。,五、实验现象: 六、实验结论:,3、做“酸奶” 一、实验题目:做酸奶 二、实验目的:探究酸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更容易生成 三、实验器材: 新鲜酸奶1杯,鲜牛奶2袋(每袋约250ml),带盖的杯子或瓶子4 个(约150ml),金属小勺1把,竹筷1根,温度计。 四、操作步骤: 1、将所用容器和工具用沸水消毒。 2、将两袋鲜牛奶煮开后,凉至30左右,平均分装在已消毒的4个杯(或瓶)中。 3、分别

8、向4个盛有等量鲜牛奶的杯中加入1勺等量的鲜牛奶,搅拌均匀后盖上盖子。 4、将其中两杯放在温暖环境中,另两杯放在阴凉环境中,24小时后 进行观察。 五、实验现象:放在温暖环境中的鲜牛奶变得黏稠且有凝固迹象。 六、实验结论:乳酸菌在温暖的环境中易繁殖。,注:制作酸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器具的消毒、牛奶的高温灭菌、所加入的酸奶新鲜、适宜的环境温度。,4、物质的发霉实验,一、实验题目:物质的发霉实验 二、实验目的:探究食物是否在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三、实验器材: 两个湿馒头,两个塑料袋,一个纸盒 四、操作步骤: 1、将两个湿馒头分别装在塑料袋里扎紧。 2、将另一个放在冰箱里冷藏 将其中的一个装在纸盒里放

9、在温暖的地方 五、实验现象: 六、实验结论:,5、制作风动小装置的实验,一、实验题目:制作风动小装置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探究风动小装置工作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 三、实验器材: 卡纸、风车轴、高粱秆、小金属片、支架、鼓体、橡胶膜、 鼓膜卡圈、鼓槌、橡皮筋、串珠、轴卡圈等。 四、操作步骤: 1、用卡纸设计制作一个纸风车,并将风车用卡圈固定在细轴上。 2、将支架插接成型,再将风车轴、串珠、高粱秆穿在一起,固定在支架上, 最后把两块金属片对应地插在高粱秆上。 3、把橡胶膜套在鼓体上,做成小鼓,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 4、用鼓槌缠绕橡皮筋,使鼓槌一端与鼓面相接,另一端与金属片部分相触。 5、把风车放在有风

10、的地方,让风车转起来,使小鼓发出声音。 风动小装置是怎样工作的?在工作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6、制作电磁铁的实验,一、实验题目:制作电磁铁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三、实验器材: 粗铁钉、漆包线(80厘米-100厘米),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小铁钉、砂纸、小刀。 四、操作步骤: 1、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 2、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在电源上。3、反复接通和切断电流,用小铁钉试试电磁铁磁性如何。 五、实验现象: 六、实验结论:,注意事项: 1、大铁钉一定要预先用火烧过。 2、漆包线同一方向缠绕。 3、线圈的匝数不做规定。,7、研究电磁铁磁

11、力的大小的实验(一),一、实验题目: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关系实验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是否与线圈的匝数有关 三、实验器材: 相同的粗铁钉两根、60厘米和100厘米的漆包线各一根,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小铁钉、砂纸、小刀。 四、操作步骤: 1、用 60厘米和100厘米的漆包线各做一个线圈匝数不同的电磁铁。2、接通电源,分别接近小铁钉。3、记录下两个电磁铁分别吸引小铁钉的个数。 五、实验现象: 六、实验结论:,注意事项:1、串联起来的电池节数一样。2、铁芯材料一样。,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的实验(二),一、实验题目: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弱关系实验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电磁铁

12、磁力的大小是否与电流的强弱有关 三、实验器材: 相同的粗铁钉两根、漆包线( 80厘米-100厘米的),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小铁钉、砂纸、小刀。 四、操作步骤: 1、用漆包线制作一个电磁铁。2、分两次组装电路,第一次电磁铁接通一节电池,靠近小铁钉看吸引多少个小铁钉; 第二次电磁铁接通两节电池,靠近小铁钉看吸引多少个小铁钉。3、分别记录下两次吸引小铁钉的个数。 五、实验现象: 六、实验结论:,8、探究常见的能量装置是怎样工作的实验,实验(一)探究台灯开关内部构造的实验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开关、导线、小灯泡、灯泡座、铅笔芯。实验(二)探究失火报警器内部构造的实验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

13、开关、导线、小灯泡、灯泡座、金属弹片。此实验主要是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想台灯开关和失火报警器的内部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9、建立太阳系模型的实验,一、题目:建立太阳系模型 二、目的:进一步了解太阳系 三、器材: 白纸、铅笔、绳子、尺子、橡皮泥等。 四、操作步骤 1、把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5亿千米作为一个天文单位(用AU表示),用这个天文单位表示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并记录下来。2、用2cm(或其他长度,如5cm、10cm)代表一个天文单位,按比例换算出模型中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3、以“太阳”为圆心,分别以换算后各“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出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14、图(可以画成扇形图),形成太阳系的模型图。4、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模型图中各自的运行轨道上,佬成一个太阳系模型。,注:此模型主要是将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标出,同时也要注意行星本身的大小比例。(可制成圆盘形的,也可制成扇形的),10、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实验,一、实验题目: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探究四季的成因 三、实验器材: 台灯、绳子、橡皮泥、地球仪 四、操作步骤 1、在桌上用绳子做一个圆圈,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把台灯放在圆圈的中央,模拟太阳。2、把地球仪放在绳圈上,用橡皮泥在地球仪上做个记号代表自己的位置。3、如图所示,把地球仪放在“夏

15、至”的位置上,并让地轴指向正确的方向。4、按照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移动地球仪,观察在不同季节里,“太阳”直射“地球”位置的变化。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5、重复第4步,再模拟地球公转3次,试用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五、实验现象: 六、实验结论:,实验目的:了解月球公转和自传情况。 实验过程:自己当月球,讲台当地球,绕着讲台转。转动时,自己的正面一直对着讲台,转动一周。 实验现象:自身转一周,自己身体旋转360度。 实验结论:月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传一周所用的时间和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11、实验题目:月球运动模拟实验,12、模拟月相变化,一、实验题目:模拟月相的变化 二、实验目的:探究月相变化规律 三、实验器材:一个直径5cm10cm的白色塑料球,黑墨水。 四、操作步骤:1、用塑料球代表月球,用黑墨水将它的一半涂黑。2、在地面上画直径1米和5米的两个同心圆。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月球的公转轨道。3、小组同学集中在场地中央的小圆中,观察绕地球旋转的“月球”。4、一名同学手举塑料球,分别站在图中标出的四个位置上(在不同的位置上,应使白半球始终朝向一个固定的方向),站在中央的同学观察白半球的外形。5、从图中一点开始,让“月球”沿逆时针轨道绕“地球”公转一周,站在中央的同学观察月相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