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性默写,高三语文理解性默写第一册 劝学 1.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 _. 2.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 3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_,_,_,_. 4.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
2、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_,_。 5.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_,_,_.,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 7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 8.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_,_,_,_,_. 9、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 10、_,_,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_ ,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每日反省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师说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 _,_.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_,_,_,_. 4、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
4、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_,_,_. 5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_,_,_. 6.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_,_ 。 7、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归去来兮辞 1.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之后诗人的自恕自慰之词
5、是 : _,_;_,_ _。 2.回家途中,表现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 _,_。 3文中表达自己的归心似箭的诗:_,_ 4.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 _,_. 5.“_,_”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6.“_,_.”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7.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_,_.,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_,_,_,_.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
6、下士,诚恳自责:_,_,_.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_,_. 5.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_,_,_? 6.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_,_,_,_”。“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7.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_,_,_,_。 8.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
7、 9.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他又说“_”,这是不仁道的;“_”,这是不明智的;“_”,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高三语文理解性默写第二册 赤壁赋1、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时以精练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 , ”历来为人称道。 2、赤壁赋中苏轼以 , , 三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饮酒咏诗兴致飞扬的情景。 3、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表现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潇洒惬意。 4、赤壁赋中苏轼用御风飞升的形象体验来表现精神自由的名句是 , ; , 。 5、赤壁赋中苏轼摹
8、写客人兴尽悲来箫声悲切的句子 , , , 。 6、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夸饰客人箫声产生的效果。 7、赤壁赋中苏轼写到 , 的山水景象让人想到当年曹操赤壁之困的往事。,8、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用 , 。 两句概括曹操攻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9、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人之口用 , 两句表达人生短促渺小的慨叹。以对“长江”“明月”的欣羡来表现生命短暂的人们对永恒的追求的四句是 , 。 , 。 10、赤壁赋中苏轼面对客人的悲叹,苏轼以 ,两句从自然不变的角度来阐释万物与人永恒的道理,尽显豁达的人生观。 11、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提出可以悦目润
9、耳尽情享受的无尽自然宝藏。,琵琶行 1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_,_。 2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 3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_,_。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_,_。 4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_,_。_,_。 5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 _,_。 6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_,_。 7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写诗人催泪伤感的表现是诗句是:_,_。,8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
10、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夜深忽梦少年时,_。” 9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_。门前冷落鞍马稀,_”,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_ _,_ _。 ” 10朱自清松堂游记: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文中引用琵琶行的名句 : , 。 11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_,_”,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_”,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_,_”。 12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_,_”,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
11、独与无助的苦闷。 1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 “_ _ ,_ 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14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15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 !” 16.北宋词人张先翦牡丹 舟中闻双琵琶中有:“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媚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其中“玉盘大小乱珠迸”由白居易琵琶行中“ ”句化来,视觉形象
12、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和琵琶行中 “ , ”两句异曲同工。,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6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7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8梦啼妆泪红阑干 9暮去朝来颜色故 老大嫁作商人妇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10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
13、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2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4.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5.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6. 大珠小珠落玉盘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游褒禅山记 1、“ , ”,照“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 , ”,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3、“ _,常在于险远, ”,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4、“ 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 ”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5、“有志
14、矣, _,_, 亦不能至也。”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6、“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7、 “ , , ”,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8“ , ,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9 、 王 安 石 在 游 褒 禅 山 记 中 用 “_ , , _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 思而悟出来的。,1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2险以远 则至者少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以罕至焉 4
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6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7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高三语文理解性默写第三册 陈情表 1、李密陈情表中开头用“臣密言:_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概括自己坎坷命运。“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表明家门冷落,人丁稀少; 2、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陈情表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用“
16、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祖母垂危之状。 4、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二人关系正如李密所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5、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6、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 7、陈情表中李密申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鉴的句子是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8、文中李密用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先自贬身份,说自
17、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晋武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委婉得体,消除了晋武帝的疑惑。 9、文章结尾用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10、李密形象表明自己是否应诏,进退两难的句子是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1、 李密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氓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是 , 。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 。 3.写女子家人对女子自请回娘家不理解的句是 , 。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 。
18、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 , 。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 。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 , ; , 。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 , 。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 ; , 。 10.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 。 行行重行行 诗中用比兴的手法,说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都有思念故土的本能和情感,暗示思妇对游子思念的句子是: ,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
19、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0.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行行重行行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兰亭集序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_, _ ,_,_。气候宜人的句 子_,_。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 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_,_, _ _,_,_。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_,_,_, _。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
20、似的 感叹: ,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 , ,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 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 , , 。 8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 9.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 。 10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人们各有自己的情趣取向:“或取诸怀抱,
21、悟言一室之内; ,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6、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时。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高三语文理解性默写第四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性默写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
22、是“ , ,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诗是 “ , ,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是 “ ,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是 “ ,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小乔刚刚和周瑜结婚,周瑜意气风发的诗句是 “ ,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 “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用孙权的典故表达英雄难寻的句子是: ,
23、。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 , ,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 , , 。 ”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 4、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喻,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 ?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 。 ”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赢得仓皇北顾。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六
24、国论 文中开始总结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 六国子孙对祖先留下的土地不珍惜的句子是 , ,。 ”燕国和赵国不曾贿赂秦国,为何灭亡的句子是 , , 。遗憾六国只是用土地贿赂秦国,却不知重赏谋士,以致灭亡的句子是 , , , 。.告诫当今当权者不要被敌人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 。 假设现在当权者如果重蹈六国破灭覆辙,还不如六国的句子 ,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悲夫! 5.
2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阿房宫赋 1、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 , 。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 ” 3、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 , , , 。 ”4、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 。 ” 5、杜牧在本文中
26、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 , , 。 ” 6、写秦始皇迅即垮台的句子是: “ , , , ! ”,7、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 “ , , , 。 ” 8、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 。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 。 ” 10
27、、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 是: , ; ,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4、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6、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7、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8、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滕王阁序 1、滕王阁序中表现野鸭止息的小洲极尽岛
28、屿曲折回环的景致的一句是: , ; , 。 2、滕王阁序中表现雨停后,阳光照射,天空明朗的句子是: , 。 3、滕王阁序描写蓄积的雨水消尽,烟霭凝聚的句子是: , 。 4、滕王阁序中 , ; , 。一句来展现了阁道鲜艳的色彩和险峻的地势。 5、滕王阁序中用“ , , , 。 ”一句来描绘了停靠在渡口的各种装饰华美的船只。 6、滕王阁序中描绘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与孤鹜相映增辉的句子是: , 。,1.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
29、青雀黄龙之舳。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三语文理解性默写第五册离骚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名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3、本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 。 4、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 5、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 。,7、屈原的作品以一系列比兴手法
30、来表情达意。在选文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是: , 。 8、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 , 。 9、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 : , 。 10、表达人生在世虽然各有各的乐趣,但诗人唯独把爱美当做常态的句子是: , 。 11、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 , 。 12、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 , 。 13、表现诗人忠贞不移,即使肢解身体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 , 。 14、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给予深深同情的句子是: , 。 15、写诗人
31、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 , 。 16、表现作者只要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了解不了解也不在乎的句子是: ,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6、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8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9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10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2、岂余心之可惩 1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_ ,_,_。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
33、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 _ _,_ _ 。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_,_,_ ,_ 。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_ ,_ ,_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 _ _?_ _ ?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 ,_。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 10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雍)“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 娇鸟儿问答)这些均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