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传播: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2. 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3. 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4.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
2、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5. 群体: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6. 组织:.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结构。7.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8.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9. 大众传播: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10. 拉斯韦尔: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为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了传播的 5W 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其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 、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1. 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学科化、系统化地对传播学进行研究。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 、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人类传播概论 、 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12. 传播过程
4、: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13. 理论: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14. 模式: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15. 反馈: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是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16. 5W 模式:5W 模式是由美国学者 H拉斯韦尔于 1948 年提出来的,他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称为四大要素。加上作为结果的效果,就成为五大环节。由于这五个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着一个英文字母 w,因此,通常称作 5W 模式。17. 德福勒模式:德福勒模式是在申农一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修正便
5、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其次,德福勒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再次,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是典型的控制论模式。18. 螺旋式模式:大众传播学者 F丹斯提出的控制论传播模式。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识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累积、扩大的,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累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组织也好,个人也好,在传播过程中,都需要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19. 传播单位:传播单位是在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中引申出来的概念。他们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被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2
6、0.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21. 社会系统模式:是传播模式上的第三次飞跃,解决了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较早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的是赖利夫妇22.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 、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23. 等距随机抽样:又称为“系统抽样” 、 “机械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24. 雪球抽样:雪球抽样在传播学研究中多用于调查某一特殊人群的传播活动。雪球抽样是介于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之间
7、的一种抽样方法,它的常态是非随机的。这是一种像滚雪球一样凭借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由少到多逐级扩大的抽样方式25.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26. 控制实验法: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27. 模型法:模型法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主要针对那些较为复杂、很难细分的客观对象(即原型) ,在调查、实验和统计的基础上,根据其某些表现和特征,设计出一种“模型”.对其加以描述。28. 分层随机
8、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又称“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即类型) ,然后在层中按随机原则提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29.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即一种为统计或调查用的问题表格30. 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单元就是内容分析所要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它决定一项内容分析要统计什么,为何统计,所以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贝雷尔森指出内容分析有五种基本的分析单元:关键词或专门术语、主题、特质、段落、篇目。31. 实验变量:即实验过程中变动的因素。其中,在实验过程中实行的措施叫自变量,也称“实验刺激”;在实验
9、过程中由自变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变量32. 样本:在抽样调查法中从总体中抽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33. 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所采用的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34.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即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人。其中分为两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实验组”,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控制组”35. 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36. 工具说:工具说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很多是属于工具性的。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功能,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
10、用的目的。37. 游戏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传播的个人功能,力图用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他断言,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38. 个人社会化:是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39. 雷达功能:施拉姆曾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雷达功能。它是指通过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40. 大众文化: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大众社会中
11、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以及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材料等,其特点是快速、大量(复制) 、通俗、浅显。它是和少数有高等修养的人们所享有的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相对而言的。41. .功能失调: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某种活动的后果并非都对其所在的社会体系或与之有关的群体、个人有积极意义;从社会及其成员来看,这种不利的后果就是“功能失调”42. 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是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之一。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的有组织的社会行动。这种通过向公众揭发偏离社会准则的倾向的做法,就是发挥着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43.
12、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所谓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是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很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很充分地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益疏远和冷漠了。44. 整合功能:整合功能,也称之为社会协调(联系)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反映,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事件上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45. 文化传递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又称为社会遗产
13、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进社会成员共享同一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46. 议程设置功能:是指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到当前的事件中去,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并使这些事件广为传扬,形成议论中心。47. 功能:功能是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48. 传播者,即传播的主体。包括单个的人,比如记者、编辑,还包括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与机构,比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出版商、电影制片厂等
14、,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一般都统称为“传播者”49. 把关人:传播者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是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50. 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讲的“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是记者;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51. 潜网:布里德认为,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52. 报刊的
15、四种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是 1956 年由施拉姆参与撰写的一本传播学经典著作。书中的报刊实际上指的是整个大众传播事业。所谓四种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53. 反馈: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筒而言之,反馈就是受众对信息传播所做出的反应,就是受众意志的显示。54. 控制研究:就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包括个人与组织)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55.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反对针对传播活动实施任何形式的限制,认为通过“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的过程,最终
16、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56. 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这种理论是针对自由主义发展的弊端而提出的,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与完善。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57. 权力的媒介: 权力的媒介是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学者阿特休尔。1984 年所著,在西方被认为是第一次对报刊的四种理论造成重大挑战的著作.58.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所谓“内容”,就是社会上传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59. 符号:符号,.通常是指字母、电码、语言、数学化学符号、交通标志等。符号学者认为,凡是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称为符号。
17、60. 信号:是指某种颜色、声音、动物、物象等代替某种条件刺激,以引起高等生物的条件反射;而这些颜色、声音、动作、物象就称为信号。61. 信号:是指某种颜色、声音、动物、物象等代替某种条件刺激,以引起高等生物的条件反射;而这些颜色、声音、动作、物象就称为信号。62. 编码: .编码 :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 。63. 译码: 译码,是指信息接受者要把符号重新还原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64. 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65. 大传播信息: 大传播信息,即新闻。新闻通过社会
18、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66. 抽绎,就是经过选择和舍弃,引出事物的头绪来。抽绎是语言最有用的特性之一,也是我们是否具有概括事物或问题能力的表现。67. 信息自选过程:受众对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选择的,而不是照单全收,他们要经过信息自选过程,即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才会对传媒所传递的信息予以部分或少量的吸收和利用。68. 可读性:也称易读性,指新闻、文学作品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69. 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
19、各样的符号。70. 渠道:是指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71. 媒体: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刊) ,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传播媒介。72. 热媒介:麦克卢汉所说的“热媒介”是指“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像力发挥程度低。如印刷、无线电广播媒介。73. 冷媒介:麦克卢汉所说的“冷媒介,是指: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
20、丰富的想像力,参与程度高。如电话、电视媒介。74. “便士报”: “便士报”是指 19 世纪 30 年代首先在美国创办的每份仅售一便士的大众型廉价报纸75. 媒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 “媒介即讯息”是他的媒介理论的中心点。根据他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76. 受传者: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例如甲告知己一件事件,乙便是这一信息传递行为的受传者。77. 受众: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记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
21、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大众传播的受众由不同层次的受众群构成78. “靶子理论”: 是指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曾经流行过的一种把受众当作“靶子”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击倒79. 个人差异论:个人差异论是指以“刺激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的受众理论。80. .社会分类论:社会分类论是指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的受众理论81. 社会关系论:社会关系
22、论是指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体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的受众理论82. 选择性因素:传播学界把受众心理上对传播的选择过程称为选择性因素,并认为它是与传播效果密切相关的中介因素83. 选择性接触:是指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做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舍弃地注意和接受媒介信息84. 选择性理解: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85. 选择性记忆:选择性记忆是指受众成员对自己所接
23、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其他媒介信息则被从记忆中排除出去。86. 电子媒介受众调查:电子媒介受众调查是以家庭或个人为调查对象的基本单位,根据科学的原则,从受众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户或样本成员,对他们进行测定的受众调查87. 面对面调查法:面对面调查法是指调查人员登门造访调查对象,进行当面问答,让调查对象当面填写调查问卷表的采集数据的方法88.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89. 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
24、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它极端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是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来的。90. 视野制约效果就是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91. 传播技巧: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注意、引起他们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反应。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方法。92. 现场理论:.现场理论也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93. 传播流程: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94. 一面提示: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时,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已有利的判断材料的传播技巧,称为一面提示。95.
25、免疫效果:拉姆斯丁等人认为,由于包含着相反观点的“说明”,“两面提示”就像事先接种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96.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97. 自信心假说:贾尼斯认为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这一结论,被称为自信心假说。98. 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99. 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是指就
26、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100. 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101. 社会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102. 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103. 两面提示: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时,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
27、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传播技巧。称为两面提示。104. 恐惧诉求:恐惧诉求就是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的说服方法。105. 可说服性:在传播效果研究中,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称为个人的可说服性。106. 议程设置功能:美国的传播学者 ME麦库姆斯和 DL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这种功能即议程设置功能。107. 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是指一方的“
28、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太,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108. 培养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109. 知识沟理论:1970 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29、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识沟理论。110. 上限效果假说:上限效果假说是指美国传播学者艾蒂玛和克莱因于 1977 年提出的一个观点: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111. 专题调查:.专题调查是指就某一特定问题或某次大规模宣传报道活动的效果
30、进行的个案研究112. 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113. 文化霸权: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葛兰西,提出了有名的“文化霸权”理论。它是指统治者除依赖暴力来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理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权只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之上114. 社会文化学派: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以伯
31、明翰大学的霍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研究传播,将传播活动置于文化的背景中,把传播问题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立足点在“文化”方面,所以,他们又被称为社会文化学派115. 异化:异化是个比较复杂的哲学概念。一般地说,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脱离生产者、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116. 物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提出的“物化”,是指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现实,它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这种虚假的意识犹如“社会水泥”,构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保护层117. 政治经济学派: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
32、,以累斯特大学的默多克和戈尔丁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用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理论,探讨传播媒介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媒介的控制问题,着眼点在“经济”方面,所以默多克和戈尔丁一派在批判性传播研究中,又被称为政治经济学派118. 数字化:“数字化”主要指的是与模拟技术相对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数字化产品和未来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是将诸如声音、图像、文字、色彩等寸感的信号,通过二进制编码转换为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即计算机语言可处理的信号的技术。这种信号可以压缩、保存、传输、加工、复现,容易加密119. 地球村:地球村指的是随着电脑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社会利用电脑网络空闻无限量
33、地进行信息沟通,整个地球就像一个村落那样狭小120. 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 SW 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 1948 年提出来的。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这一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121. “ 2 十 4 定律”:这是 “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奥斯古德和施拉姆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 ,都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为方便记忆,称之为“
34、2 + 4 定律”122. 实验室控制:即在某种严格指定与控制的人工环境中进行实验123. 实地实验: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只控制部分条件的实验。124. 环境监测功能: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者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125. 社会协调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126. 工真说:是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一种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属于工具性行为声 使是最
35、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127. 政府控制: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形式。是指政府出于直接维护自身统治、保障政权稳固或捍卫社会大众整体利益的动机,通过立法、行政、操纵新闻等手段,对传播所施加的约束128. 文化控制:是一种比各种控制形式都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控制形式,它包含了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各种控制形式。因为一切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大背景下。129. 语义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或接受者所具有的意义130. 语用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所具有的价值和效用,能否满足观察者的某种需要131. 信息超量:信息流通
36、超过了受众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或者是超过了社会的需求132. 中间性反应:受者收到符号后,懂得其意义并把它还原为讯息所产生的某种反应133. 媒介: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 。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刊) ,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传播媒介134. 回忆式电话询问法:在电话询问中引导调查对象回忆前一夫的活动,在回忆个人行为的基础上,确定什么时候有可能听到广播然后通过呼号、频率、主持人、节目或风格等来辨认收听的频道,以显示调查对象前一天的视听行为。135. 集合的自发反应:指社会上许
37、多人在同一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下发生的集合现象136. 个人的自发反应: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137. 长期的预期效果: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138. “魔弹论”:传播效果研究初期的核心观点,又称“皮下注射论” 。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人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人们的行动139. 人民的选择 :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 1940 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在伊里县进行的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
38、意向的影响所作的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重要假说和两级传播论140. 两级传播: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叶意见领袖一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的概念141. 两面提示:在向说服的对象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142. “共识”:这是“培养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是由社会传播提供的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
39、识,是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的共同的基准,是社会生活实现协调的基础143. 评价性调查:我国现阶段的传播效果调查的组成方面之一。既有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信誉度和权威性的总体评价,也有对三大媒介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生动性等所做的比较评价,还有对特定报社、电台、电视台工作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各类传播内容的对比评价144. 法兰克福学派:1923 年诞生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流派,是批判学派的滥筋,主要对社会现实展开全面的剖析和深刻的批判。这一学派的社会研究所名叉上隶属于法兰克福大学,其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是该大学的一名教授,因此,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145. “推”技术:在网络传播中,大量的网上数据库可根据每个用户不同的个人需要,主动为用户“推”送出适合他的信息,从而大大节约用户寻找信息的时间和精力。与传统媒体对所有受众一视同仁的大规模单向推送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推”技术将是基于每一个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