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4994180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城市是人类集中的生活居住地域,是一种现代的人居环境形式。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的 4050。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第一节 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1、 居住区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 3000050000 人,户数 1000015000 户,用地 50100

2、公顷。 居住小区 :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人口700015000 人,户数 20004000 户,用地 1035 公顷。 居住组团 :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 10003000 人,户数 300700 户,用地 46 公顷 住宅街坊: 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

3、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住宅群落: 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厂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上面提到的用地规模 主要以一般的多层住宅区为基础数确定,人口规模是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划分以及各类设施配套的重要依据,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地减小,低层低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地增大。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足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所使用的频率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其中既考虑了居民使用的便利,也兼顾了设施设置和运

4、营的经济性。第二节:社区 指在 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ze)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1、住宅区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目标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建构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所谓“场所精神”便是一种在空间山进行的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服务、居民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安定是社区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之。 良好的邻里

5、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单位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住宅区规划理论,它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3、邻里单位及其原则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 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 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

6、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提出的原则是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映。第三节 1、住宅区物质系统:1 住宅与住宅用地:以不同的居住人口规模要求配置相应等级的服务、通路、绿地与场地设施。2 道路停车用地:按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的道路宽度,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居住区道路四级。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项目的设置和规模,与其所服务的人口相对应,并要求按“分级”配置与布局。4 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2、社区系统:社区的构成四系统可分为 1 社区生活保障系统 2 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 3 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 4 社区运营系统3、社区网路系统建构的四要素:1 各系统中应具有层次

7、分工 2 各系统均应是可无限扩展的 3 各系统间应具有相互作用4 所有居民对整个网路权益共享。具有这样一种特征的社区网络系统的建立,将会更有效地保证社区四大系统的良性运行,不断达到居民所希望的生活品质并辐射到整个社会4、系统的整体性:住宅区的各类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其周围地区和整个城市相应的各项系统密切相关。在物质系统的构成上,它是城市物质系统的基本单元;在物质系统的空间布局上,它是城市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方面,它又是整个社会网络的重要节点。第二章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1、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住宅区规

8、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而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2、住宅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区发展。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原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社区。3、AMaslow 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住宅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如下四个方面

9、:1 适居性: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居住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内容。2 识别与归属: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反应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因素。3 文化与活力: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应该肩负起沟通住户的责任。5、场所的意义?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场所必定与某些事件、某些意义相关,其主体是人以及人与环境的某种关系所体现出的意义,不同的人或事件对场所的占有可以使场所体现出不同的意义。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他的存在在于人么赋予这一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由此,它成为了人么生活的组成部

10、分。6、居住环境的文化意义?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和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第二节生态优化原则?1、屋顶绿化系统:屋顶加建 u 型混凝土板槽,覆土 200mm 以上,可满足草皮、花卉、蔬菜的种植2、窗墙保温系统:墙体加入保温材料,外窗采用在一般外窗增加一道平移式遮阳窗 3、屋顶雨水收集、储存与处理系统:屋顶 U 型混凝土板槽底部铺设一层砂石过滤层,集中地下水池,用于清洁用水 4、分质供水系统:两套供水管网,一套用于饮水。一套用于清洁卫生 5、太阳能供暖系统:

11、利用设在屋顶上的太阳能集热片和储存器,按时或按需要为住户供应暖气和热水。6、自然降温通风系统:在住宅间建一个地下沟槽,经风道及泵吧地下的自然冷气送到住户 7、人车分行系统:人行与车行路网交叉布置。1993 年世界人居奖(World Habitat Award)的丹麦哥本哈根郊区巴来拉普(Ballelup)斯科特帕肯住宅区,日常综合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减少了 75,只相当于原来的 25。整个小区有完整独立的供热、供水、排水、通风、停车系统等生活设施系统。并由计算机统一控制各系统的运作及系统间的协调。2、共享社区原则对居住区的财富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共享要求住宅区规

12、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3、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及其对住宅区的规划作用?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公众参与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发展决策、社区后续建设和社区信息交流等社区事务内容,它反映了居民应该享有的公平的权益,同时也是使居民热爱社区、关心社区、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建设文明社区的一种重要方式。4、住宅区的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的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13、利益的基础下,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观点是基于人类生活的地区面临污染、地球温室化、异常气象、水上流失等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持续破坏性开发所带来的严重问题而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将破坏性开发转变成为非破坏性开发。这一转变不只是节约和再利用,更包含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再认识和再构成,这样, 自然、他人、自身将会在新的和谐中共存。5、景观环境是住宅区生活品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居民在择地居住时,景观环境的优劣是主要的决策因素之一。 “组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重要前提, “入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目的。要达到景象共享,可以根据用地条件,通过形态与空间的合理布局所形成的景象通视来实现。带

14、形的景象布局形态在许多情况下,更有利于较多的景象入景。不同特征的景象区段增加了住户的选择性,同时也更富有人性。营造一个带风景的社区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第三章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1、结构的基本性质?整体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元素完整全面,系统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要素在整体上具有相互的关联,规律性:要求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可转换型:要求在基本关系的作用下具有构成各种具体结构的机能,图示表现法:要求能够用图形、图表或公式来表现出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和内在关系2、规划结构应该包括有规划对象全部的构成要素,反应各系统在构成配置与布局形态方面的内在的和相互间的基本关系

15、,同时可以在定量要素方面用图表、在定性要素方面用文字、在空间形态方面用图形来表现。住宅区构成要素:归为用地、设施、空间、景观3、住宅区规划结构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作用?住宅区规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力求不断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其间决定是否能够或有效地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规划结构。在住宅区规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由规划的基本要求表现出来的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型。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型在住宅区规划中主要体现为对构成要素根据确定的目标进行重组的基本规划要求与因素,其中包括(规划结构的基本因素?)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4、用地规模与配置基本要求:为了

16、是住宅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要求住宅区的人口或用地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一要求对周围设施不足或没有设施的住宅区而言,如在城市边缘地区新建的住宅区,尤为主要。5、用地配置:包含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以及比例,它反映了一住宅区的某些重要的特征,如区位、环境、标准甚至住宅的层次等。6、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居住密度的高低取决于与土地的价值和土地资源的状况、生活环境质量的定位,以及对城市生活

17、氛围的营造。7、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和容积率的相互关系?建筑密度: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用地面积(%) 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 住宅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总建筑面积/住宅区该项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 容积率:住宅区容积率= 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8、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停车设

18、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所、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9、设施分级与服务半径的意义?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基本要求住宅区的设施分级与布局应该充分考虑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邻里交往的促进、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利用和空间景观特征的塑造,同时也应与地方的文化传统所体现出的景观风貌相结合,形成包含分级和布局内容的各类设施的系统性结构。10、设施布局基本要求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在满足各自的时空服务距离的同时,以达到使居民有更多的选择性味目标。考虑因素:设施在布

19、居中可以考虑在平面和空间上的结合,其中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和户外活动设施的布局对居民区规划布局结构的影响较大,同时,考虑现代网络技术,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布局,特别是管理设施的位置逐步不受服务半径的限制。11、居住生活空间的领域与空间层次的关系?领域感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性的基本心理反应,也是住宅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一般认为领域感的产生式由于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强烈愿望,要求规定其个人或集体活动的生活空间范围,即领域。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

20、的活动领域。考虑因素: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同时应特别注重半私密型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间各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生活活动,半私密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12、视觉景观与形象? 基本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力求塑造出具有可识别性的住宅区空间景观与具有特色的住宅区形象。考虑因素:住宅区的空间景观应从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各层次外部空间的衔接、布局、形态、用途、尺度、街道的格局与形式和建筑的布局与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空间景观的组织,特别应考虑沿住宅区内部道路和周边

21、进行时的景观变化与特征表现。住宅区空间景观的塑造应注重城市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作用,关注在此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意义,努力赋予住宅区的空间景观与形象以文化和传统的含义。13、空间景观的规划结构应充分考虑住宅区周边和整个城市现状的空间景观情况以及规划的空间景观框架结构,并将住宅区的空间景观系统纳入整个城市或地区之中,形成一个整体。应充分考虑外界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的原则下适度改造,并将住宅区内外的自然景观纳入住宅区空间景观的构筑框架。第四章:居民调查1、居民调查的作用和意义?居民调查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与研究的基础。居民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规划设

22、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作用在于评价居民居住的环境、分析居民的居住意愿,并预测住房市场的发展趋向,决策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概念、定位与原则,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住宅区的具体规划设计。2、问卷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1、问卷设计的关键术语是“适切” ,它包含研究目的的适切、问题切合研究目的、问题切合回答者个人。2、问卷的提问方式、版面设计、甚至问卷纸张的形式和色彩均应该亲切近人并富有启发性,以引起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兴趣,提高调查的成功率和质量。3、问卷的提问应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避免可能使问题含糊不清的用词,回答问题要求明确,不要有“一问两答”的问题。4、问卷量不要过大,一般最好不要超过四页。3、调查方法?问

23、卷、访谈、观察三种。另:1、抽样调查、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聚类抽样、雪球抽样 2、问卷调查 3 访谈调查。调查目的有实况、评价、意向调查三种第五章 空间1、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1 基本构成要素: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2 辅助构成要素: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2、空间的限定方式:围合、占领、占领间的联系3、围合空间的特点:1 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 2 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 3 减少破坏行为 4 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4、围合空间的作用?围合空间的特点适合居住生活的需求,符合居住空间需要安全感、安定

24、感、归属感、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居住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5、住宅区外部空间一般可分为住宅院落空间、住宅群落空间、住宅区公共街区空间和住宅边缘空间四部分。积极的外部空间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定感,并让人易于了解和把握,从而使人在其中能安心进行活动,同时,积极的外部空间需要良好的通达性,使人易于接近和到达,相对完整的、较多出入口的空间是其基本条件。6、空间限定要素如何运用?一般情况下,在住宅区院落空间的构筑上较多的运用围合的空间限定方式;在住宅群落空间和由点状住宅限定的住宅落院空间的构筑中,较多的运用实体占领间空间的扩张联系来进行空间限定;而实体占领的空间

25、限定方式则较多的运用在少量的高层住宅的空间限定、街区公共空间及住宅区整体空间的重点部分。7、空间的类型流动的带形空间和静止的院落空间。8、围合空间的形成及其围合的程度关键在平面,在平面上,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同时在立体上,围合空间的比例关系到空间的心理感受,过大的 D/H(间距/高度)会使人感觉不稳定甚至失去空间在平面上构筑的围合性,过小的 D/H 会使人感到压抑。围合空间根据其平面上围合的程度可分为强围合、部分围合和弱围合。根据其围合的空间比例也可分为全围合、界线围合和最小围合三种。9、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般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并适宜生活的街道空间的 D/H 为 1,大于

26、4 的空间会使人感觉是一个广场或庭院一般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 2025m,在住宅区中街道的宽度一般不宜超过这个尺度,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的最大距离是 150200m,所以,住宅区中低等级的街道或道路,其直线段一般也不宜大于这个距离。10、街道生活的意义?街道生活是都市生活的重要特征,街道生活丰富而有特色,他是居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行、观景、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在住宅区中往往集于街道空间一体。街道是住宅区中一种特定内容的通路,营造街道生活该成为住宅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11、空间的变化:住宅区空间的变化可以从变化空间的形状、大小、尺度、围合程度、限定要素以及改变建筑的高

27、度和类型来实现,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各种不同性质的空间可以通过大小对比、围合要素的改变来加以区别,相邻两空间可用渐变或突变方式来连接。12、住宅群体组合考虑因素:1 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 2 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需求,满足住宅间基本的安全和心理要求 3 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13、影响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的因素:1、 (住宅日照)日照间距 1)住宅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 2)日照标准是用来控制住宅日照是否满足户内居住条件的技术标准 3)日照标准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来规定的 4)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

28、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5)日照间距的确定以太阳的高度角与方位角为依据,利用竿影日照图原理求取 2、住宅间距 1)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侧的距离,对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 24m 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 6m,有窗时不得小于 8m(2)对高度大于 24m 住宅,其后面的间距应作日照分析后确定,其前面的间距应按照其前面住宅的高度来决定是采用规定的日照间距还是进行日照分析,侧面间距一般不小于 13m(3)建筑间距的控制要求不仅是保证每家住户 能获得基本的日

29、照量和住宅的安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户外场地的日照需要,以及由于视线干扰引起的私密性保证问题(4)在考虑建筑外形的设计和建筑的布局时,需要对住宅建筑群体或单体的日照情况进行分析,避免那些需要日照的户外场地处于终年阴影中(5)由视线干扰引起的住户私密性保证问题,有住户与住户的窗户间和住户与住户外道路或场地两方面。 3、自然通风 (1)自然通风是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2)与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关的因素有:a)对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b)对建筑群体而言:有建助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建筑群体的迎风方向 c)对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

30、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 。4、住宅朝向 a)合理的住宅朝向是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主要有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和地形等5、噪声防治 a)住宅区噪声源主要来自:交通噪声、人群活动噪声、工业生产噪声 b)可以从下面几个因素防治噪声:住宅区的选址、区内外道路与交通的合理组织、区内噪声源相对集中,通过绿化和建筑的合理布置等 c)ISO 规定居住环境室外允许噪声标准为 3545 分贝。14、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1 行列式: 条形住宅或联排住宅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行成列的布置形式 2 周边式 :住宅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围合或部分围

31、合的住宅院落场地 3 点群式 :底层独立式、多层点式、高层塔式住宅自称独立的群体的布置形式,一般可围绕某一公共建筑、活动场地、绿地布置,以利于自然通风和获得更多的日照 4 混合式 :上述三种的组合,常结合基地条件用在一些特殊位置 5 自由式 :指由不规则平面外形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的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置形式。15、住宅群体平面组合上的多样性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空间形状的变化;围合程度的变化;布置形式的变化;住宅平面外型的变化。16、如何让住宅区的空间富有特征性和丰富性?住宅区公共建筑及其群体在考虑居民使用方便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及其群体与住宅建筑及住宅建筑群体在造型和形成外部空间特

32、征上的差异,同时考虑居民使用多。可达性强等特定,将其安排在住宅区的主要景观位置,以形成住宅区景观重点区域和景观节点。住宅区公共建筑群体空间的构筑应充分考虑丰富性以及住宅区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根据各个公共建筑的不同功能进行组合并构筑不同形状、不同尺度、不同内容和意义的外部空间。以适应适应上、景观上合空间环境营造上的要求。第六章通路1、通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他在规划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通行功能是住宅区各类通路的基本功能,居民出行与区内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通路的布局与连接形式2、住宅区的交通特征与类型:住宅区交通呈现出明显的生活性特征/从类型

33、上分析,有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应急性交通。其中服务性交通有必须性定时性和定量性的特征;应急性交通则有必要性和偶遇性特征,对这两类交通应该在满足其基本通行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安全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居民常生活的于扰。前两项交通均为居民自身发生的交通一般情况下符合上面关于居民:交通方式选择的分析,对这两类交通应最大限度地达到安全、便捷、便利和舒适的要求。3、住宅区交通组织的方式有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基本方式:1、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体系的目的: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使住宅区内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舒适的进行,避免区内大量私人机动车交通对居住生活质量的影响 2、人车分行交通组织

34、体系组织原则:1 进入居住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2 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深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3 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4 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3、人车混行与局部分行: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机动车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这种交通组织方式在私人汽车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既方

35、便又经济,是一种常见而传统的住宅区交通组织方式。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方式下的住宅区路网布局要求道路分级明确,并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主要路网一般采用互通型的布局方式。4、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 1 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2 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3 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4 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5 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6 避免影响城市交通:道路类型、分级、宽度及其他5、类型:依据住宅区交通组织的要求,有步行路和车行路两种。6、分级:通常分为

36、四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宅间小路。7、道路规划的其他规定为:1一个较大规模的住宅区(如居住小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通路出入口。2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应该小于 150 米。3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指高于居住小区级的道路或道路红线宽度大于 10 米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 75。4住宅区内应该设置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2.5 米,纵坡不应大于 2.5。5尽端路的长度不宜超过 120 米,在尽端处应设 12 米*12 米的回车场地。 6地面坡度大于 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通行,并应在梯步

37、旁设自行车推行车道。7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步行路的纵坡应满足相应的道路纵坡要求,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的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的纵坡要求控制。 8各类道路距建筑物边缘的距离应该满足相应的规定。 9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 160 米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 4 米的消防车通道,建筑物长度超过 80米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有关要求。8、通达性的含义:1 通路的通畅性(通路设置的基本要求,保证通路基本功能的实现) ;2 通路与目的地的可达性(保证着通路自身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他所服务的各类设施的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3 通路与目的地的选择性(体现的是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化

38、需求的目标)9、通路通达性的决定要素:1 通路的线型、空间比例及尺度是体现通达性的主要形态要素;2 通路所处的空间层次是决定通路通达性的空间要素;3 通路所服务的对象和内容是决定通路通达性的功能要素。通路的线型、空间比例及尺度不仅仅取决于通路的通达性,还应该考虑通路景观以及它所表现出的对住宅区整体景观效果的影响、居民对环境的认知定位作用和在街道空间对引发自发性活动的影响,因为它关系到舒适性、特征性、丰富性等心理问题,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视觉的美观问题。10、街道生活是都市生活的重要特征。通行、观景、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在我国传统住宅区中往往集于街道空间一体。街道是住宅区中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通路,并不

39、是所有通路都能够 住宅区的街道是居民日常生活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营造街道生活应该成为住宅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住宅区中,适合成为“街道”的通路是那些各类服务设施集中地段的生活性通路,同时适宜的位置、良好的通达性、丰富而具特色的景观、舒适的空间比例与尺度是规划没计街道的重要要素。第 7 章 设施1、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停车设施、安全设施、管理设施和户外活动设施六大类公共服务设施 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作用:公共服务设施时满足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重要设施,它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

40、切相关,虽然对各种设施的使用频率不同,但却必不可少。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配置的比例,布局的空间位置,决定了居民使用的便利程度,影响着居住生活的质量。市政公用设施 包括为住宅区本身供应服务的各类水、电、气、冷热、通信、以及环卫的地面、地下工程设施。住宅区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应该遵循有利于整体协调、管理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节地。节能、节水、减污,改善居住地域的生态环境,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住宅区的工程管线可分为:给水 、排水管、电力管、电讯管、燃气管、热力管。原则:1 各类管线布置应整体规划,远近结合,并预留今后可能建设的工程管线位置。2 各类管线应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走向应沿道路或平行主

41、体建筑布置,并力求短捷,减少交叉。3 各类管线应满足相互间水平、竖向间距和各自深埋的要求。4 当综合布置地下管线发生矛盾时应采取避让原则:压力管让重力管、小管径让大管径、易弯管让不易弯管、临时管让永久管、小工程量让大工程量、新建管让已建管、检修少而方便的管让检修修多而不宜修的管。意义与内容:城市管线工程综合,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都是恨重要的。工作内容,简言之就是搜集城市规划地区各单项工程的现状资料、规划的设计资料,加以综合分析研究,解决他么之间在规划设计中的矛盾。停车设施 规划应考虑的因素:服务的对象、服务的车种、停车的方式、设施的布局。停车设施的布局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居民的停车步行

42、距离,应按照整个住宅区道路布局与交通组织来安排,以方便、经济、安全和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为原则。作用:有利于减少住宅区内汽车通行量、减少空气和噪音污染、保证区内或住宅群落内的安静和安全。安全设施 根据所采用的安全系统一般较常用的有对讲和视频监视系统设施。这两种保安系统均由住宅区的专用线或数据通信线传送信息,并需要设置住宅区的中央保安监控设施。管理设施 包括社区管理机构和物业管理机构。社区管理机构是一种行政管理与居民业主委员会管理共同构成的综合性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对关系到住宅区的各项建设与发展和维护住户利益事务的居民意愿,意见的征求以及讨论决策。物业管理则是一种受居民业主委员会委托负责住宅区

43、内部所有建筑物、市政工程设施、绿地绿化、户外场地的维护、养护和维修的部门,负责住宅区内环境清洁、保安以及其他服务。2、各类户外活动场地的设施配置与规划设计基本要求?户外活动场地的配置与设计应该以居民的年龄结构为基础,起分类与设计师根据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活动心里和生理需要以及行为特征来进行的。幼儿游戏场地的位置应尽量接近住户,以便家长能够及时、方便甚至在户内进行监护,一般希望有一个相对围合的空间,他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 米。儿童游戏场地宜设在住宅群落空间中,可设在住宅院落的出入口附近,有可能时宜设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50 米。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应设在住宅区内相对独立的地段

44、,服务半径不大于 200 米。老年人的健身与消闲场地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位置布局宜结合在住宅区各种形式的集中绿地内,服务半径一般在 200300 米。3、住宅区的户外环境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种植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住宅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4、绿地构成:公共绿地不属于住宅区其他用地、为住宅全体居民共同享有的绿地;宅间宅旁绿地即分布在居住建筑前后的绿地,是配合住宅的类型、居住建筑的平面关系、层数高低间距大小、向阳或背阳以及以及建筑组合的形

45、式等因素进行布置的,是居住区中面积最多的一种绿地;道路绿地一般指在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地;专用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是在居住区内的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商店、医院等地段的绿地。5、住宅区绿化的作用?物质作用:1 遮阳 2 隔声 3 改善小气候 4 净化空气 5 防风防尘 6 杀菌、防毒。 7:“报警”精神作用:1 美化环境 2 分割空间 3 消闲场所 4 儿童游戏6、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 根据居住区内不同年龄居民的特点,以及居住区的功能组织的需要,应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2 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利用一些坡地、劣地、洼

46、地和水面等不利于建设的用地进行绿化,以变不利为有利,节约用地。3 应注意美化环境的要求,考虑四季的景色变幻,增加绿地景观的多样性。4 在植物配置上合种植方式上力求投资少,有收益,且便于管理,要选择易生长的树种。7、步行环境:同时考虑功能与景观问题,功能上提供一个不易磨损的路面和场地系统,使人能安全有效舒适的从起点到达目的地;景观上,要求能吸引人,并提供一个使人产生丰富感受的景观环境。步行景观设计的物质要素包括地坪竖向、地面铺装、边缘、台地、踏步、坡道、护坡、堤岸、围栏、栏杆等地坪竖向: 目的是利用和塑造出美观的地坪变化,地坪竖向的变化既可以适应某些功能和工程上的要求,也对形成引人入胜的景色有利

47、。地坪竖向变化可以由原来的地形自然形成,也可以根据设计意图人工塑造。主要从地形利用、适应空间与景观几个方面考虑。铺地 设计主要从满足使用要求和景观要求两方面出发,考虑舒适自然协调而对地坪的铺装在材料、色彩、组合三方面做出设计。第一要考虑地面的坚固。耐磨和防滑;第二要利用地面材料、色彩和组合图案引导方向和限定场地界线。第三要通过一种能表现和强化特定场地特性的组合创造地面景观。第四应该与周围建筑物形成良好的结合关系。边缘 指硬质地面与软质地面之间、不同用途场地之间、地面与墙的交界处以及不同地坪高差的衔接处等边界踏步与坡道 主要作用在于使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到另一个地坪高度,同时,还对突出场地环境的特

48、征具有很大作用。踏步分为三类:一类是与场地或环境特性融为一体的第二类是突出于场地环境的,第三类是附属于建筑或构筑物的墙与屏障 :功能在于阻止闲人闯入障碍物或障碍区,作为视线、风景、噪声的屏障,限定视觉空间等。在视觉景观方面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墙与屏障的设计应考虑其立面的外形和细部构造。立面外形既有使用的考虑,更有景观的意义。尺度对强和屏障设计的成功与否起着很大的作用。环境小品: 根据其设置的环境可分为街道广场小品和绿地小品两大类。环境小品主要包裹座椅、坐凳、护住、种植容器、垃圾箱等功能性设施和雕塑、水池、喷泉、构架等景观性设施。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 将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统

49、筹考虑,使二者融合为一体。2 建筑单位的设计应做到协调、多样、可识别性强,居住区内的单位建筑应融为整体建筑群体之间,因此协调统一是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基调3 景观环境应符合居民的审美观及行为心理。住宅区规划指标通常分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和用地指标。根据其在规划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划分为功能指标、建设强度指标、环境指标和其他指标。1 功能指标 包括用地配置指标和设施配建指标。2 建设强度指标 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和分类建筑总面积。3 环境指标 主要包括绿地率、人口密度、套密度、人均住宅区用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日照间距。划分住宅区各类用地界线的一般规定?住宅区的用地界线一般情况下按以下三种情况予以确定: 1天然障碍的边界,指河流、水面、陡坎等的边界线。2 人工设施的边界,指围栏、场地边缘和道路的红线或中心线。3 其他人为划定的界线。千人总指标是指 每千居民拥有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它用于总体上保证住宅区各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包括容积率。住宅区规划设计指标的作用?住宅区规划设计指标采用量化的形式来反映、控制、比较与评价住宅区各个方面的状况或特征,易于操作。它不仅在上述方面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与意义,同时它还与住宅区规划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