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才学校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 9 月高一历史检测卷(一)一、选择题(50 分)1.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下列理解正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地方管理制度初步形成 为历朝历代所沿用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A. B. C. D.2.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地方势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3.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设军机处 B.在中央设内阁 C.创设八旗制度 D.废丞相4.“尚书、仆射、侍郎、三司使、枢密使、通判、太尉、御史大夫”设置上述职衔的可能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5.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
2、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它们是(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嫡长子继承制A. B. C. D.6.汉武帝在位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以下史实中属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有(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中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十三州部,加强中央对对方的控制实行郡国并行制A. B. C. D.7.若要修建一农业水利灌溉设施,唐朝中央机构从议事到实施的过程应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8.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
3、传之声,按字誉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9.“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 ”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 B.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C.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 D.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10. 2002 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 Jl (12) 10 简内容是:(正面): 廿六年(即公元前 221 年)六月癸醜(丑) ,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 ,吏)訓(刑讯))蛮、衿(蛮荆) 。 (背面):鞠(ju ,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4、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己达湖南 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11.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新唐书载:藩镇拥重,独霸一方, “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上述材料说明唐朝时A科举制选拔了大量能臣武将 B藩镇权力过大,中央集权削弱C边疆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藩镇为少数民族政权不归唐朝管辖12.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 “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A. 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B. 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C. 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D. 瓦
5、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13.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A. 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B. 权力由皇帝身边远的人向皇帝身边的人转移C.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14.清代乾隆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成为荣誉职衔。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内阁制始于A. 明太祖时期 B. 明成祖时期 C. 清康熙帝时期 D. 清雍正帝时期15.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 13 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 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 扩大王国的辖
6、区,皇权得以巩固16.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有着两千年的皇权教化主义传统,这个传统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已经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品质它把思想弄成一种规范式的东西,要求人们只能进行一种规范主义的思考。它把统一思想作为思想本身的目的” ,关于“这个传统”说法正确的是A. 秦朝的皇帝制度缺乏“这个传统”B. “这个传统”的社会规范作用有限C. “这个传统”是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D. 使人们习惯在皇帝制度下思考和行动1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于A. 公元前 2 世纪前期 B. 公元前 2 世纪后期C. 公元前 3 世纪前期 D. 公元前 3 世纪后期18.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
7、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与此相符的措施是A. 建立中朝 B. 设三省六部 C. 设三司使 D. 设立军机处19.关于明朝内阁的性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B. 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C. 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D. 相当于元朝的中书省20.宋代设监州,与知州平列,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代设监州反映了A. 有效防止地方官专权 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 D. 君主专制的强化21.史料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8、。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 ”据此判断,该辅臣的身份是( )A御史大夫 B.刺史C. 同平章事 D.内阁首辅2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23.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中
9、央集权 B.巩固国家统一C.强化贵族特权 D.加强君主专制24.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 B.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C.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 D.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25.图 1、图 2 所示地图可以用来研究A.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B. 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C.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D. 地方区划与中枢权力建构的关系二、非选择题(50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左传昭
10、公二十八年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摘自孟子告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中记载:“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壹威权,为万世安。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适戍强于五伯,闾阎逼于戎狄,响应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乡秦之禁
11、,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 ”材料二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即以欧洲的史实为例,提出君主专制制度“必须依赖伟人存在,这个伟人必须是大智大睿,无所失误,而且必须是全心全意协同于国家利益的” 。然而具有这样品德和能力的人不仅“无论何时何地都难以找到” , “相反,专制制度的本质却总是把平庸之辈最终送到权力的顶峰,他们的无知与愚昧又总是以个人喜恶为标准,把国家引到错误的方命上去” 。张星久试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1)据材料一分析,秦朝认为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政府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什么?该
12、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汉代统治者是如何消除这种影响的?(3)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是什么?你认为对这对矛盾的解决最糟糕的历史阶段是什么时期?为什么?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材料二若元(元朝) ,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
13、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
14、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材料二 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
15、因及影响。参考答案1.B 2.C 3.A 4.D 5.C6.D 7.B 8.D 9.B 10.B 11.B 12.D 13.D 14.B 15.B16.D 17.D 18.B 19.A 20.B21.D 22.B 23.A 24.D 25.A26.(1) (1)同姓亲族,先代贵族,功臣(2)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27.(1)原因:西周实施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的侵扰。措施: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央官僚体系,加强君主专制;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开拓疆域;焚书坑儒、收天下之兵,加强对全国思想、军事的控制。意义: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
16、权政治;开拓了疆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原因:不实行分封制,在民众起义汹涌时没有支持辅助力量。措施:推行郡国并行制。影响:封国得到发展,成长为可以与朝廷对抗的力量,危及中央集权。消除影响的措施:推行“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 。(3)基本矛盾:君权的无限性与君主实际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历史阶段:明清时期。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主将全国军政大权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28.(1)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2)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宣慰司。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9.(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白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 T 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