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大附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年级物理练习说明:本练习共四道大题,20 道小题,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请在密封线内填写个人信息, (将选择题中符合题意的选项涂在答题纸上,其余试题答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只交答题纸).单项选择翅:本埋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 )位移 路程 速度 加速度 力 质量A. B. C. 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的物体不可以作为参考系B.只要是体积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C.若物体的加速度减小,则速度也减小D.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可
2、能等于路程3.北京时间 2010 年 8 月 1 日 5 时 30 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图 1) ,将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卫星导航市场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 10m,测速精度0.2m/s,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提供的是被测物体的位移B.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提供的是被测物体的位置C.北斗导航卫星授时服务提供的是时刻D.北斗导航卫星测速服务提供的是运动物体的速率4.刘翔是我国著名的田径运动员,在多次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已知刘翔的身高为 H,在典运会的 110m 栏比赛中
3、(直道),在终点处,有一站在跑道旁边的摄影记者用照相机给他拍摄最后冲刺的身影,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的光圈(控制进光量的多少)是 16,快门(曝光时间)是 s,得到照片后测得照片中刘翔的身高为 h,胸前号码布上模糊部分的宽度为 L,601由以上数据可以知道刘翔的( )A.llOm 栏成绩B.冲线速度C.110m 内的平均速度 D.llOm 栏比赛过程加速度的大小5.关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几何中心上B.弹簧不受力时,它的劲度系数为零C.摩擦力的大小与弹力大小成正比D.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6.如图 2 所示,小孩从滑梯上滑下,忽略空气阻力,
4、小孩在匀速下滑时,关于小孩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B.受竖直向重力、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C.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斜面向上的弹力、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D.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斜面向上的弹力、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7.下列各组共点的三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A.3N、4N、8NB.3N、5N、1NC.7N、9N、18ND.4N、7N、8N8.在如图 3 所示的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中,给出的四条图线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
5、车做曲线运动,乙车做直线运动B.0t 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在 t2时刻,丙、丁两车相遇D.0t 2时间内,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丁车的平均速度9.如图 4 所示,清洗楼房光滑玻璃的工人常用一根绳索将自己悬在空中,工人及其装备的总重量为 G,悬绳对工人的拉力大小为墙壁对工人的总弹力大小为 F2,若保持这个姿态,工人增加悬绳的长度缓馒下移,则( )A.F1逐渐变小B.F2逐渐变大C.F1与 F2的合力变小D.G、F 1与 F2的合力变小10.现在的物理学中加速度的定义式为 ,而历史上有些科学家曾把相当位移内速tva0度变化相等的单向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现称“另类
6、匀变速直线运动” ) , “另类加速度”的定义式为 A= ,其中 v0、v 1分别表示某段位移 S 内的初速度和末速度。Sv21A0 表示物体在做加速运动,A0 表示物体在做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 A 不变,则 a 也不变 B.若 A0 且保持不变,则 a 逐渐变小C.若 A 不变,则物体在位移中点处的速度比 大210vD.若 A0 且不变,则物体在中间时刻的速度比 小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16 分。每小题有至少两个选项,全部全对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错选或不答得 0 分。11.一个物体在 8 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
7、现在撤去其中的两个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是 25N 和 30N,其余 6 个力保持不变,则该物体所受合力大小可能是( )A.40N B.20N C.4N D.012.某小物体以 v0=40 m/s 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 取 10m/s2,为 t=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 t=4s 时处于静止状态B.前 3s 内物体的位移大小为 75mC.前 5s 内物体的路程为 85mD.前 7s 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 10m/s13.明朝谢肇淛的五杂组中记载:“明姑苏虎丘寺庙倾侧,议欲正之,非万缗不可。游僧见之,曰:无烦也,我能正之。 ”游僧每天将木楔从塔身倾斜一侧的砖缝间敲
8、进 去,经月余扶正了塔身。假设所用的木楔为等腰三角形,木楔的顶角为 ,如图 5。现 在木楔背上加一垂直于木楔背的推力 F,方向如图所示,木楔两侧产生垂直于侧面的推力 FN,则( )A.若 F 一定, 大时 FN大B.若 F 一定, 小时 FN大C.若 定,F 大时 FN大D.若 定,F 小时 FN犬14.同学们利用图 6 所示方法估测反应时间。首先,甲同学捏住直尺上端,使直尺保持竖直状态,直尺零刻度线位于乙同学的两指之间。当乙看见甲放开直尺时,立即用手指捏直尺,根据乙同学捏住的位置的刻度读数,就能估测其反应时间,g 取 10m/s2。关于这个估测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同学捏住的位置
9、的刻度读数越大,说明反应时间越长B.若乙同学的反应时间在 00.4s 之间,则所用直尺的长度至少为 80cmC.若以相等的时间间隔在该直尺的另一面重新标记出表示反应时间的刻度线,则时间刻度线在直尺上的分布是均匀的D.若以相等的时间间隔在该直尺的另一面重新标记出表示反应时间刻度线,则时间刻度线在直尺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三.填空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15 分,请将解答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15.(8 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打点计时器等器材,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其中一小组的同学使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从所打几条纸带中选取了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 7 所示。图中 A、B、C、D、E
10、 是按打点先后顺序依次选取的计数点,在纸带上选定的相邻两个计数点还有四个打印点没有画出。(1)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平板、导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需使用的有 。 (不定项选择)A.电压合适的 50Hz 的交流电源 B.电压可以调的直流电源C.刻度尺 D.秒表 E.天平 (2)从纸带可以看出,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运动方向为图 7 中的 。A.从左向右 B.从右向左(3)利用纸带旁边的刻度尺读出数据 D 点的位置为 xD cm。(4)并计算出:(计算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打纸带上 D 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大小 vD= m/s;小车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
11、 a= m/s2。16.(7 分)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设计了如下图 8 所示的 实验装置,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毫米刻度尺放置在弹黄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他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然后在弹簧下端依次挂 1、2、3、4、5 个钩码,测出弹簧相应的总长度。每只钩码的质量都是 10g。实验数据见下表。 (g 取 10N/kg)钩码质量 m/g 0 10 20 30 40 50弹簧总长度 l/cm 3.00 3.50 4.00 4.50 5.00 5.50弹力大小 F/N 0 0.1 0.2 0.3 0.4 0.5(1)关于本实验,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悬吊钩码时,应在钩码静止后再读数B.应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进行测量C.在安装刻度尺时,必须使刻皮尺保持竖直状态D.在测量弹簧原长时,应将弹簧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并测出其长度(2)根据上逆实验数据,在图 9 所不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弹力大小 F 跟弹簧总长度 l 之间的关系图象,并求出该弹簧的劲度系数 k= N/m。(3)如果实验时将指针固定在图 8 中 P 点上方的 Q 处,测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的劲度系数的真实值相比,可能 (选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 。(4)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 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 和
13、 b,得到弹力与弹簧长度的图象如图 10 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 的原长比 b 的短B.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小 C.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大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四.计算题:本题共 4 小题,共计 39 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字和单位。值和单位.17.(9 分)一辆以 v0=90km/h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司机发现前方的障碍物后立即刹车,刹车过程可看成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2.5m/s2,从刹车开始计时,(1)求 t=4s 时的速度大小;(2)经过多长时间汽车的
14、位移大小为 120m?(3)求前 15s 内汽车的位移大小。18.(9 分)跳伞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运动,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某次跳伞训 练过程中,一位运动员从悬停于高空 h=600m 的直升机上,由静止开始竖直跳下,经过 2s 拉开绳索开启降落伞。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11 所示,己 知运动员前 2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s 末速度大小为 214s 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14s 之后匀速。试根据图象,求:(1)前 2s 运动员的加速度;(2)估算前 14s 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3)估算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的总时间(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19.(10 分)
15、小明同学用如图 12 所示的方法,测量木质滑块与金属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将滑块放置在固定的水平金属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滑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再结合事先测出的滑块的总重力,即可算出两者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1)下表为物理教科书中给出的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请结合表中的数据,解释为何在雨天,汽车刹车时更容易打滑?并说明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2)在某次实验中,木质滑块总重力为 G=3.92N,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滑块,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 14 所示,请你算出木质滑块与金属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的大小(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3)第(2)问中的结果与小明同学经多次测量取平
16、均值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试将该结果与图 13 中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小明的测量方法存在的不足。20.(11 分)如图 15,甲、乙两名运动员在训练 2100m 接力赛跑。己知甲、乙两运动员的起跑过程可看成加速度大小为 2m/s2的匀加速运动,且经加速后都能达到并保持 vm=8m/的速度跑完全程。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 L=18m,乙在接力区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在甲乙相遇时完成交接棒,假设接棒动作不影响运动员的速度大小。(1)在某次练习中,甲以 vm=8m/s 的速度跑到接力区前端 s0=12m 处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求此次练习中交接棒处离接力区前端的距离;(2)为了取得最好成绩,
17、需要乙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则甲应在距离接力区前端多远时对乙发出起跑口令?他们跑完 2l00m 全程的最好成绩(从甲起跑开始,至乙到达终点的总时间)是多少?(3)若接力区的长度只有 L=9m,则他们的最好成绩又是多少?甲应在距离接力区前端多远是对已发出起跑口令?人大附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年级物理练习 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B D C D D A D题号 11 12 13 14答案 AB BC BC ABD15.(1)AC 2 分(2)B 1 分(3)5.50 1 分(4)0.23;0.50 各 2 分16.(1)
18、ABC 2 分(2)如图,20 各 1 分(3)偏大 1 分(4)AC 2 分17.(1)15 m/s (2)8s (3)125m解析:(1) v0=25m/s,当 t=4s 时,vt= v0+at=15m/s 3 分,公式 1 分,结果 2 分(2)由 ,当 x=120m 时,解得 t=8s 或 12s(舍) 3 分,公式 1 分,结果 xv0t12at22 分(3)设刹车时间为 t0,0= v0-at0,解得 t0=10s15s 1 分故 15s 时车已停下,故前 15s 内的位移为2 分 xv02a15m15.(1)8m/s 2,竖直向下 (2)152m160m (3)87s89s解析:
19、(1) , 2 分 avt8m/s2方向竖直向下 1 分(2)v-t 图中图像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为位移 1 分前 14s 对应的总格数为 39 格,每格对应的位移为 4m 1 分故前 14s 的总位移为 x=4m/格39 格=156m 1 分(3)14s 后匀速下落至地面的时间为 t,2 分 thxvt74s故 t 总 =88s 1 分19. 解析:(1)雨天路面与轮胎间的动摩擦因数减小,故更容易打滑; 1 分根据表格可知,不同材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同;相同材料间,粗糙程度不同,动摩擦因数也不同,说明动摩擦因数与材料、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 2 分(2)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读数为 F=1.0N 1
20、 分由于滑块运动,故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1 分 fF1.0N滑块与金属板间的弹力 N=G=3.92N, 1 分由 可得 1 分 fN fN0.26(3)与表格中对应数据比较,测量结果偏大 1 分实验中拉动滑块时,不容易控制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滑块可能做加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大于滑动摩擦力,使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值偏大,导致动摩擦因数测量结果偏大 2 分20.(1)4m (2)16m,27s (3)27.125s,15m解析:(1)设乙起跑后经 t 时间被追上,则2 分 vmt12at2s0解得 t=2s(6s 舍) 1 分故 x= 1 分 12at24m(2)乙从起跑到加速至最大速度时间为 t0,则
21、 1 分 t0vma4s这段时间内乙的位移 x0= L=18m, 1 分 12at0216m故乙起跑时,与甲的距离为1 分 xvmt0x016m这种情况之下,接力棒随甲运动员从静止开始加速至最大速度 vm后,保持 vm做匀速运动,直至到达终点,加速过程时间为 t0=4s,设匀速运动过程时间为 t1,则1 分 t1sx0vm23s其中 s 为 2100m 赛跑的总位移,即 s=200m。故 t 总 =t0+t1=27s 1 分(3)由于 Lx0,故不可能在乙达到最大速度时完成接棒。为取得最好成绩,应在接力区末端即乙跑出 L时完成交接棒,设乙此时的速度为 v1,则由 解得 v1=6m/s v12a接棒后,乙继续加速至最大速度,设接棒后乙加速的时间为 t2,则t2vm1as全程的时间除了甲的加速时间 t0、乙接到棒后加速运动的时间 t2外,接力棒均在做匀速运动,设接力棒匀速运动的总时间为 t3,则t3sx0(0L)vm2.15s故 t总 = t0+ t2+ t3=27.125s 1 分乙起跑时,与甲的距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