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 作业正文.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981014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 作业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 作业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 作业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 作业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 作业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二十六) 第 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 / 40 分钟一、选择题1.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 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C.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宋明理学2.孔子指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 以仁为凭借,学习六艺等知识。孔子强调的是 ( )A.治国的策略B.对

2、生活的热忱C.个人的修养D.为人处世原则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辑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4.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力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 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5.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

3、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6.先秦某思想家曾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 无物不可。”该思想家是 ( )A.庄子 B.孟子C.墨子 D.老子7.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8.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

4、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 志不强者智不达, 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 除去天下之害”, 又认为“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 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 ( )A.墨家 B.儒家C.法家 D.道家9.董仲舒在君人方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 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 )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10.西汉前中期两个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

5、趋合流 ,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持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统制经济”的实施B.诸侯势力的削弱C.“独尊儒术”的提出D.察举制度的实行11.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认为“舍生而取义”,董仲舒认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 )A.行为规范 B.施政之术C.人伦秩序 D.价值准绳12.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的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 ( )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B.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C.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D.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6、二、非选择题13.“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 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与历史的孔子材料二 复生(注 :谭嗣同的字) 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 ,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 而礼

7、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返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网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谭嗣同仁学材料三 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 ,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 “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 “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

8、知识 ,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 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 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 其治视民如子”, 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 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 住宿在野外,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 担任郡功曹( 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 ,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9、”。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太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 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需有史实依据。)课时作业(二十七) 第 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间 / 40 分钟一、选择题1.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初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儒、释、道三教合一

10、成为一代思潮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2.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 昔受学于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 所乐何事。”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 )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3.朱熹在论述“理”与“气”的关系时说,“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 无形迹, 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 则理便在其中”。这里朱熹强调 ( )A.理与气缺一不可B.气是万物的本原C.理直接生成万物D.理与气同属第一性4.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对

11、宋诗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唐诗言情宋诗言理”的说法。下列宋诗中体现了“言理”的诗句是 (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C.“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5.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 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6.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

12、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 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 一也”的观点, 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地位(节庵方公墓表 ) 。王阳明在 传习录拾遗中说:“虽终日做买卖, 不害其为圣为贤。”这些看法( )A.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阐发了“存理去欲”的重要性C.旨在表明士农工商“四民平等”D.论证了个体“良知”的相对性7.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 ( )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国内外形势变化

13、推动了学风的转变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8.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 敢批评其书, 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 ( )A.提倡独立思考B.痛斥儒家的虚伪C.喜欢标新立异D.反对尊敬孔子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篇中提出的“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人各自利也”的观点,与荀子、韩非子、霍布斯和亚当斯密的观点十分类似。 他们思想产生的共同背景是 ( )A.经济结构大幅度调整B.人口出现非农化转移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经济重心发生转移10.黄宗羲在凡例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 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

14、编所刊,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 学者于其不同处, 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一统1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指整个中华民族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的世界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D.仍具有盲目自大的心态12.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 各推其德之长人、功

15、之及人者而奉之, 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二、非选择题13.宋明理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 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 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 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

16、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 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之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熹“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

17、径。(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 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初)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 并且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即造就一种将有利于推翻清朝统治的健康学术氛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 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 固甚普通甚肤浅, 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

18、。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1 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 ,指出清初大儒提倡的学风。(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 ,指出黄宗羲“大胆之创论”的最精彩之处。简述梁启超对黄宗羲 “此等论调”的认识。课时作业(二十八) 第 28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间 / 40 分钟一、选择题1.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刊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北宋政府此举旨在 ( )A.引导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 B.垄断印刷行业的新技术C.完善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系 D.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2.唐朝时期,面对乘除算法难以被人理解和掌

19、握的窘境,边冈“用算巧,能驰骋反复于乘除间, 由是简捷 之术兴”。这有利于 ( )A.数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B.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C.降低明算科考试的难度D.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成熟3.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 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4.齐民要术自序中记载:“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

20、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5.下图记述了中国古代某部科技著作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 )目录卷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卷五伤暑脉证并治第七热病脉证并治第八湿病脉证并治第九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C.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D.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6.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封建迷信思想盛行B.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C.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7.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

21、映楚地的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8.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 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他所说的文学体裁 ( )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D.辞藻华丽、手法夸张9.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之口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 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 “吊民伐罪”, 哪吒削骨还父、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

22、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10.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如下图所示。其字体的基本特征是 ( )A.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B.扁方严整,朴拙雄浑C.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D.轻转重按,笔断意连11.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 )A. 女史箴图 B. 清明上河图C

23、. 仕女图 D. 竹石图12.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说:“今有人焉, 聚徒讲学,禁民为非,人无不笑且诋也。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 而不善者无不怒。”其意在强调 ( )A.理学正统地位的动摇B.戏曲艺术的批判现实性C.戏曲艺术的教化作用D.世俗文化源于大众生活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 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的破坏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 因为思想体系无疑地要受到各种独特的

24、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 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 还是有可能传播的。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轮转手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 1 世纪到 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摘编自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 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

25、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 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摘自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文明的滴定一书收录了李约瑟在 19441966 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据李约瑟第六篇文章中的陈述,在 1938 年前后, 他酝酿写作一部专著, 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 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15 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 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 发展出了近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评述“李约瑟之问”。(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