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诗词曲五首精彩开篇词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曲五首 ,去感受古典诗歌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学习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曲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
2、注音。柯(k) 畔(pn) 暂(zn) 折(zh) 戟(j) 戈(g) 寥(lio) 絮(x) 惶(hung)2.作者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 、 秋词 、 竹枝(六)、 浪淘沙 (一) 、 浪淘沙 (八) 、 杨柳枝 (一) 、 西塞山怀古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 杜牧(803-约 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
3、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3.背景链接(1)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2)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
4、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3)公元 1275 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4.文体常识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 (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
5、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 ,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读通诗意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 ,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
6、头已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二)文本探究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交流点拨】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交流点拨】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
7、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学习赤壁(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来源:gkstk.Com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读通诗意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
8、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二)文本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交流点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做铺垫。2. 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交流点拨】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诗人不以成败论英
9、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 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交流点拨】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两句也曲折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诗人借古
10、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学习过零丁洋(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读通诗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二)文本探究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交流点拨】一是在他 21 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
11、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交流点拨】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3.颈联中的“惶恐” “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交流点拨】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四、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典故:闻笛赋 烂柯人名句:沉舟 病树 -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代替思想:坚定 乐观赤壁咏故:折戟-前朝感叹:生
12、不逢时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追忆过去 国破家亡 丹心垂史过零丁洋 (述怀诗) 颈联悲愤忧惧 感叹眼前 映照千古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五、拓展延伸爱国诗词积累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花好月圆人团聚” ,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13、。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琼(qing) 绮(q) 婵娟(chn jun) 峦(lun) 潼(tng) 踌躇(chu ch) 阙(qu)2.作者链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14、家”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张养浩(12701329),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3.背景链接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 41 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
15、着痛苦的生活。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学习水调歌头(一)整体感知1. 读准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读通诗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
16、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二)文本探究来源:gkstk.Com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交流点拨】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
17、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交流点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4.这首
18、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三)名句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学习潼关怀古(一)整体感知1. 读准节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读通诗意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19、。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也受苦。(二)文本探究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1.题解及把握中心思想。【交流点拨】 “山坡羊” ,曲牌名, “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2.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交流点拨】第一层(前三句) ,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 ,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 ,总写作者的感慨。 3.“如聚” “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交
20、流点拨】山本是静止的, “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了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4.“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交流点拨】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 “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 6.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交流点拨】忧虑
21、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四、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上阕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情趣盎然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下阕 月照无眠-不应有恨人有离合-千里婵娟潼关怀古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四、拓展延伸话说水调歌头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