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973949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 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2. 在近代。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一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 政治变革丰富了

2、传统文化的内涵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3. 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4. 在世界近代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都反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都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A. B. C. D. 5.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列言论主

3、张通过改良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 )A. “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B.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D. “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6. 1876 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办学主旨为:“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体现该书院( )A. 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 B. 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C. 文化渗透的办学目的 D. 中西并重的办学内容7. 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

4、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8. “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 )A. 实现宪政体制 B. 维护君主立宪制C. 建立民主共和制 D. 渐进式变革制度9.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 24 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

5、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10.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 1895-1911 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

6、间11. 1919 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C.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12. 1920 年 5 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7、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13.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4. 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觉得很怪异,都在发笑。辜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

8、,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闻听此言,学生一片默然。后来促成“同学脑袋里的辫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A. B. C. D. 15. 它“是(近代中国)在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选择的一种处理中西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从思维范式上奖定了处理中西文化交往的模式”材料中的“它”( )A. 是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最初反应 B. 意在调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C. 为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D. 突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急迫性二、材料解析题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

9、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15521610 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 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 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材料二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孙中山全集第 6 卷材料三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

10、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

11、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17.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

12、 .”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 .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材料三近代以来 ,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

13、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3)据材料三,指出 20 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谓不再使用“夷”,说明中国外交观念发生变化,清朝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故 C 项正

14、确。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是在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B 项中的摒弃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洋务运动发生在 19 世纪 60 到 9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故选:C。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近代救亡意识、“变法一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鸦片战争的发生,民族危机推动着中国文化的转型,故 C 正确;A 说法片面,故排除;政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故排除 B;D 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没有成为近代革

15、命的指导思想,故排除 D。故选 C。3.【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 B 项符合题意。 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 D 项。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考查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A、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

16、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B、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维新思想的影响: 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 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

17、,深入到制度层面 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共同作用,考查知识迁移,对比、分析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要注意明确题干“共同作用”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此题适用于排除法。结合所学判断选项:都反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明显与文艺复兴和维新变法运动不符合,排除;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仅与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相符合,排除;综上,排除含有或者的 BCD;欧洲的文艺

18、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均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属于四者的共同作用,即 A 正确。故选 A。5.【答案】A【解析】A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故 A 项正确; B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封建顽固派的主张;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的变法维新的政治思想。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号召,以“变法“、“改制“为旗

19、帜,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思想主张的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思想及其改良方案,指导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践。他们“革故鼎新“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冲击了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思想和风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但是,他们的政治思想体系中也含有保守的、反对根本变革的思想成分。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转为保皇派,其政治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成为保守、倒退、直至反对革命的思想根源。6.【答案】B【解析】A依据材料“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分析得

20、知,格致书院的办学主旨体现的是“西用”而非“中体”,故 A 项错误; B依据材料格致书院的学习内容“工艺之法、制造之理”“旁及时事、洋务”可知,格致书院突出学以致,用利国利民,故 B 项正确; C格致书院的办学是“以西学为主”“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与文化渗透不符,故 C 项错误; D材料“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说明格致书院重在学习西方,故 D 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教育的特点格致书院是一所完全新型的近代学堂,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国难当头之时,格致书院能突破旧教育之藩篱,引进西方学制和教材内容,延聘西人授学,实开风气之先这说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已深刻地认

21、识到:“非变法不足以图,而变法非先培育人材之基不可“他们试图以日本为榜样,以向西方的技术作为防卫列强凭陵的上策,而途径也是通过教育:改革传统教育,兴办新式学堂,全面引入近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近代中国教育的特点的了解7.【答案】D【解析】“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 D 项正确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故 B 项错误 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抵制维新思想传播,故排除 AC 两项 故选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

22、民主潮流考查清末新政和张之洞的思想的根本目的 张之洞的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原则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但是这一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8.【答案】A【解析】从材料提取信息得知,在梁启超的心中,“宪政”是根本,“君主”和“共和”都是形式,革命是不可取的,表明梁启超旨在实现宪政体制,故A 正确;BCD 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文章文笔犀利,饱含激情,通俗新颖,富有哲理性。宣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

23、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认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19 世纪 90 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 19 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9.【答案】B【解析】审题时要注意隐性的时间信息徐志摩“24 岁以前”,即 1920 年以前,1917 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故 A 项错误 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

24、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故 B 项正确 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故 C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 项可排除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学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10.【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民主思想就已经传入中国,A 项错误; 封建帝制的结束是指的 1911 年辛亥革命,B 项错误; 民族资本

25、主义的初步发展在甲午战争后,C 项错误; 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以判定思想变革是 1915 年新文化运动,D 项正确。 故选:D。本题考查了新文化,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以及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新文化运动是 1915 年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在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是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11.【答案】D【

26、解析】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所以中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运动而这个时候中国已经进行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 D 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故 A 项错误, 材料也没说实现真正的民主,故 B 项错误, 材料主旨不在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而在导倡思想解放,故 C 项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民主与科学思想,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民主与科学思想: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赛先生:是指英文 science,

27、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德先生:是指英文 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12.【答案】A【解析】“世界劳动者

28、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故 A 正确;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故 B 错误; C 材料未体现,排除; 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故 D 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题的关键是“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一统天下的沉闷气息,让思想冲破牢笼,民族精神获得极大

29、振奋。13.【答案】D【解析】A、A 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 B、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 B 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文言文的内容; D、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D 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点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是掌握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本题不能被书本知识束缚,以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只有批判和动摇,而要紧密结合材料来分析问题14.【答

30、案】D【解析】材料中“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是指传统文化思想对人的束缚,结合史实可知近代新文化运动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极大地解放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之后的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思想的解放,故正确;两项没有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 故选:D。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

31、的发展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15.【答案】B【解析】A 项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最初反应是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科技,没有融合中国文化,不符合题意; B 项材料“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指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洋务派以封建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用西方的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符合题意; C 项指的是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题干强调的是“初次尝试”,不符合题意; D 项 19 世纪 90 年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

32、民族危机加深,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本题考查的是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本题考查的是中体西用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以及理解中体西用的含义16.【答案】(1)主要表现:以西方

33、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 3)“五四”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五四”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4)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相连。【解析】(1)本题考查“西学东渐”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

34、确解读材料和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主要表现”,要求根据材料一来概括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小问“背景”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西方传教士东来以及西学东渐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旨在考查概括材料和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核心观点”要求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根据材料二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以概括

35、出来,即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第二小问“理论创新”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文化,旨在考查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文化倾向”,根据材料三中的“五四”以前“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得出结论。举例:五四以前的可以用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一些史实来说明;五四之后的用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来说明。

36、 (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旨在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特点”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四中的“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可以得出“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17.【答案】(1)以仁为内核。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 2)解释:礼等同于“天理”。目的:维护君主专制;思想控制。( 3)运动:新文化运动。局限: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解析】(1

37、)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可以概括出以仁做为礼乐的内核的内涵。第二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可归纳出成为仁德之人;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2)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可知, 礼等同于“天理”。第二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并结合所学可知,规范人的秩序,维护统治的需要。 (3)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题干中“20 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概括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考查学生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传统文化应考虑两方面:一方面发扬本国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外来优秀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