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诊断及题例汇编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973756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诊断及题例汇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诊断及题例汇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诊断及题例汇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诊断及题例汇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诊断及题例汇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必修 3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诊断及题例汇编2019/1/11易错点 1 把自然现象等同于文化现象【提醒】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矫正题例 1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 ,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 B C D答案 B【解析】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正确;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正确。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错误。通过庐山图展现庐山的自然美,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正确。

2、故选 B。易错点 2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提醒】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这种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得文化的发展先于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矫正题例 2 河南安阳殷墟成为中国第 33 处世界遗产,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答案 A【解析】题干反映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 A 正确。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3、只有先进文化才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故 C 错误;经济决定文化,但不一定是同步发展,所以 B、D 错误。易错点 3 不能准确理解文化的作用【提醒】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贬低文化的作用,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设可有可无。二是夸大文化的作用,认为文化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正确理解文化的作用。矫正题例 3 在庆祝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手控对接成功的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讲话指出,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胡锦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B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

4、的发展C文化有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时是自发形成的D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 D【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要转化为物质力量需要通过人的实践,A 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这就决定了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 说法错误;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C 说法错误。D 表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当选。易错点 4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提醒】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矫正题例 4 “软实力”是同由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 “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文化、制度

5、、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强调文化“软实力”是看到了()A国家军事力量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 B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答案 B【解析】题干通过比较的方式说明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本质,但从中并不能得出国家军事力量不重要的结论,A 排除;C 错误,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D 的说法与题干无直接关系。强调文化软实力是在提醒人们在理解综合国力时不能忽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故选 B。易错点 5 混淆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提醒】 “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

6、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强调影响的时间。矫正题例 5 读一本好书,我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读一本坏书,我们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误导,使自己的思想偏离正确的轨道。可见,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融会贯通的特点 D相对独立的特点答案 A【解析】错选 B 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材料中的“不知不觉”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故选 A。易错点 6 人只能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影响【提醒】人们并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

7、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积极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才会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矫正题例 6 众多学子对优秀文化作品的感受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的学生会萌生进一步触摸传统文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愿望,有的学生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个别学生兴趣并不太高,这是因为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 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影响人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材料分析了不同的人对文化感受存在着差异性,其原因在于人的自身因素,而不是文化因素。易错点 7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提醒】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恒

8、不变的。矫正题例 7 尽管已经在国外生活了几十年,但闽籍华裔陈先生一家还是喜欢喝乌龙茶,习惯用筷子,见到家乡人仍能讲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 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A B C D答案 C【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价值观问题,不选。正确,故选 C。易错点 8 文化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健康成长【提醒】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矫正题例 8 “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 。对这

9、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只要有优秀文化的影响,人就能全面发展 D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答案 B【解析】A 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故 B 正确。C 错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仅有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不够的;D 错误,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提高。易错点 9 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人与社会发展【提醒】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先进健康的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发展。矫正例题 9 2018 年春节,影片红海行动

10、火遍各大影院,精彩的剧情演绎了中国军队伟岸的形象,观众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爱国情怀和自强精神。这体现了(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促进人的发展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人们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A. B. C. D.答案 D【解析】影片红海行动在春节期间火遍各大影院,精彩的剧情演绎了中国军队伟岸的形象,观众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爱国情怀和自强精神。这体现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符合题意;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先进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发展;正确选项为 D。易错点 10 夸大文化的作用提醒 对文化的作用把握不准是学生在考

11、试中常犯的错误,而夸大文化的作用也是高考常设的知识陷阱。在解此类题目时必须清醒和明确: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但文化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夸大为基础地位、决定性作用。矫正例题 10 我国在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注重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不同文明互鉴共荣。这说明(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C.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D.文化交融能消除国家间的政治分歧答案 B解析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

12、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C 项错误;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A 项错误;“我国在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注重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B 项符合题意;D 项说法错误。易错点 11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提醒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矫正例题 11 尽管已经在国外生活了几十年,但闽籍华裔陈先生一家还是喜欢喝乌龙茶,习惯用

13、筷子,见到家乡人仍能讲口地道的家乡话。这说明( )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 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A. B. C. D.答案 C解析 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价值观问题,不选。正确,故选 C。易错点 12 错误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醒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第二,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第三,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其

14、他民族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矫正例题 12 习近平用典热销全国,其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展望中法关系。这告诉我们处理中法关系要( )平等交流,充分吸收对方文化 求同存异,促进两种文化相互包容 增强自信,彰显文化优越地位 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A. B. C. D.答案 D解析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充分吸收对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优越地位”说法错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中法关系时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

15、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正确。易错点 13 混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提醒 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媒介,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矫正例题 13 古人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叹,但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文化传播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 网络等现代传媒正逐步取代传统传媒 现代传媒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A. B. C. D.答案 B解析 人类传

16、递信息的手段在不断改进,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人类传播文化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入选;题意强调的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途径,不选;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表述错误。易错点 14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提醒】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矫正题例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 ,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淡漠了。如此发展下去,将 (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B使我国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C会失去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

17、,削弱民族的凝聚力,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答案 C【解析】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 ,对发展本民族文化不利,对繁荣世界文化也不利。易错点 15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提醒】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矫正题例 15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容易产生偏见,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迁。这启示

18、我们 ( )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必须承认各国文化有优劣之分 要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A B C D答案 A【解析】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正确。错误,没有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能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说法错误。易错点 16 文化是民族的,所以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完全不同【提醒】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矫正题例 16 历届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形象不同、风格各异,我们从中可以感

19、受到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表明 (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通过各种具体形式呈现出来 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不可能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应相互借鉴A B C D答案 B【解析】历届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形象不同、风格各异,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个性,符合题意。错误;不符合题意。易错点 17 混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提醒】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媒介,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矫 正 题 例 17 古 人 曾 有 “烽

20、 火 连 三 月 , 家 书 抵 万 金 ”的 感 叹 , 但 随 着 现 代 技 术 的 飞 速 发 展 , 感 情 的 交流 、 信 息 的 传 播 越 来 越 多 地 通 过 网 络 或 手 机 来 实 现 。 下 列 对 此 理 解 正 确 的 是 ( )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文化传播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 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A B C D答案 B【解析】人类传递信息的手段在不断改进,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人类传播文化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入选。题意强调的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途径,不选;表述错误,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体

21、的消失。易错点 18 不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提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定要正确把握传统文化“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的关系。矫正题例 18 记者在山东农村采访时发现,开遍万村千乡的农村超市在为农民购买合格日用消费品提供便利的同时,还从诸多方面改变了农民过春节的习俗。以前农民每到春节都要大量准备年货,但是现在,由于超市开进乡村,农村购物与城市一样方便,不少农民春节不再大量准备年货,只是略微备点,够几天吃用的就行。这说明A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习俗能够与时俱进C传统习俗经常变化 D传统习俗不可捉摸答案 B【解析】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传统习俗的改变,而不是其稳定性,A 不

22、选。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B 正确。传统习俗具有稳定性,会因时而变,但不会经常变化,也不是不可捉摸,C、D 观点错误。易错点 19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提醒】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矫正题例 19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要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人们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是 ( )批判地继承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辩证地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A B C

23、 D答案 C【解析】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才能起积极作用,表述错误。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故选 C。易错点 20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割裂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提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矫正题例 20 下列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发展是一种束缚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

24、继承答案 B【解析】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据此,A、C、D 三项均错误。易错点 21 错误理解教育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提醒】教育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有多处讲解,注意其正确表述。矫正题例 2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这强调了A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中起着决定作用B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C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起着独特的作用D教育是文化传播最主要的手段答

25、案 B【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B 正确,C 不符合题意。当前的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故 A 错误;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而不是手段,D 错误。易错点 22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提醒 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矫正例题 22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要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人们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是( )批判地继承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辩证地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A

26、. B. C. D.答案 C解析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才能起积极作用,表述错误。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故选 C。易错点 23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理解错误提醒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而不是全盘继承。矫正例题 23 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通过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电视化语言的呈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不仅是一件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且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该节目的成功在于( )在传承中发展,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表达方式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当代人审美需求坚持

27、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满足了现代观众的需求承袭和回归传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A. B. C. D.答案 B 解析 国家宝藏通过电视化语言的呈现让文物“活”起来,这说明该节目的成功在于“在传承中发展,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表达方式” ,正确;国家宝藏并没有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不选;国家宝藏让国家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电视化语言的呈现让文物“活”起来,这说明该节目的成功在于坚持了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满足了现代观众的需求,正确;“承袭和回归传统”的说法不正确,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 B。易错点 24 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文化创新主要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提醒】文化创新与创作者的聪明

28、才智分不开,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矫正题例 24 近几年来,很多新词由于能够“淋漓尽致、言简意赅”地表达网友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期望,而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这表明 ( )A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B文化创新来源于作者的灵感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的源泉的理解。一些新词语的出现和流行满足了网友表达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期望的需要,这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 正确。A、B 说法明显错误;C 在材料中未体现。易错点 25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提醒】文化创新可以推动

29、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矫正题例 25 有一位艺术家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 ”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迪是 (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C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D实现文化创新就要避免出现任何与过去重复的东西答案 A【解析】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故 B、D 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故 C 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创新对艺术的重要性,故 A 正确。易错点 26 混淆文化创新的源泉、根基、渊源和主体【提醒】文化创新的源泉是

30、社会实践,根基是传统文化,渊源是一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矫正题例 26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风尚,如荀子说,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吕不韦说,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等。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正确的态度是要在继承中发展 要对其注入时代精神 把它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 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A B C D答案 A【解析】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错误。易错点 27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主体区分不清提醒 文化创新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分不开,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矫正例题 27 每年

31、春晚出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与演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深入各行生活、扎根各族人民”的实践活动有关。春晚播出前剧组各导演纷纷深入全国各地民间基层,吸取各种艺术养分,挖掘创作素材。这表明(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优秀作品来源于文艺作者的才能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A. B. C. D.答案 A解析 深入各行生活、扎根各族人民,这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正确;“春晚播出前剧组各导演纷纷深入全国各地民间基层,吸取各种艺术养分,挖掘创作素材” 。这表明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正确;说法错误,优秀作品来源于社会实践;本身说法错误。易错

32、点 28 不能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醒 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矫正例题 28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必须推进其现代化,推动其走向世界,切实把传统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习近平这一要求中可以解读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文化创新要以沿袭传统为根基 科学技术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创新离不开交流借鉴融合A. B. C. D.答案 D解析 从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文化这一要求中可以解读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必须利用现代科技的作用推进其现代化,不断创新

33、,与世界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推动其走向世界,切实把传统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但不是对传统文化全盘沿袭,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D。易错点 29 不能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醒】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矫正题例 29 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时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

34、,别立新宗”这段话告诉我们对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A坚持拿来主义,全盘吸收 B坚持排外主义,全盘否定C辩证对待,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D区别对待,吸收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文化答案 C【解析】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故 A、B、D 错误,只有 C 正确。易错点 30 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提醒】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矫正题例 30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繁荣发展、绵延不断,甚至连佛教礼仪、服装等细

35、枝末节的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这说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异彩纷呈答案 A【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了中国的佛教文化一直繁荣发展,绵延不断,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A 当选。B、C、D 与题意不符。易错点 31 错误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提醒】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是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矫正题例 31 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

36、”四大品牌。这表明 (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答案 A【解析】广东省的四大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A 项符合题意。任何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性,不可能脱离其他文化独立形成,中华文化也并不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B、C、D 说法错误。易错点 3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提醒】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矫正题例 32 木卡姆艺术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创造的

37、,是集说、唱、乐、舞为一体的音乐经典套曲,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二木卡姆,它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有着“东方音乐明珠”之称。这一艺术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薪火相传、博大精深 尊重差异、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沿袭传统、洋为中用A B C D答案 A【解析】木卡姆艺术集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为一体,这说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木卡姆艺术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故符合题意,答案为 A。错误,文化发展并不是一味地沿袭传统,而是要批判地继承。易错点 33 错误理解中华文化与

38、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提醒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矫正例题 33 北京的“四合院” 、上海的“石库门” 、广东的“围村” 、陕西的“窑洞” 、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C.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答案 B解析 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

39、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体现了区域性特征,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说明了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故 B 符合题意;A 错误,自然条件是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D“同一”错误,文化要展现多样性而不是日趋同一;C 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易错点 34 不能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提醒】在民族精神的作用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民族精神的作用,比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二是忽视民族精神的作用,比如“经济建设是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 。矫正题例 26 有人说,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所以应该培育中小学生的经济意识而

40、不是民族精神。这种观点A肯定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正确 B揭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正确C忽视了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错误 D抹杀了民族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错误答案 C【解析】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培育民族精神就不重要,答案为 C。易错点 35 夸大民族精神的作用提醒 民族精神属于意识的范畴,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但其作用再大都不能起决定作用,精神力量只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科技实力才是其基础。矫正训练 35 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民族精神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 )有利于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 是经济发展

41、的决定因素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A. B. C. D.答案 C解析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表述错误;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错误。易错点 36 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提醒】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矫正题例 36 战争年代驰骋沙场,奋勇抗敌是爱国;和平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爱国。这表明 ( )A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B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D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答案

42、 C【解析】 “战争年代和平时期” ,这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故选 C。易错点 37 不能准确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提醒】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1)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外来文化亦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矫正题例 37 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小王同学在发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该发言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

43、作用 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 承认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A B C D答案 A【解析】该发言只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积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消极的一面,故选。该发言并未从其他角度说明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故排除。易错点 38 混淆治理文化市场的措施提醒 针对文化市场令人忧虑的文化现象,政府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要提高眼力、能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矫正例题 38 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 “低俗化”

44、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A. B. C. D.答案 D解析 材料表明社会出现了“娱乐化” “低俗化”的文化倾向。因此,我们进行文化消费时,必须提高辨别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正确。中“个性新潮”显然无法避免“娱乐化” “低俗化”,不选;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不一定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文化。易错点 39 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醒 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可能是先进文化,也可能是庸俗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45、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除了体现大众文化的要求外,还要体现民族性、科学性的要求。两者的范围及要求不同,不能把两者等同。矫正例题 39 重庆黔江区总工会于 2018 年 4 月 19 日26 日,举行了庆“五一”暨送文化进基层系列活动,该活动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职工群众喜爱。这说明( )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文化形式创新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 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A. B. C. D.答案 D解析 送文化进基

46、层系列活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表明先进文化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确。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可能是先进文化,也可能是庸俗文化;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错误。易错点 40 混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提醒 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主要从二者的含义、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入手。矫正例题 40 如今,正悄然出现一股庸俗、消极、颓废的文化暗流,侵蚀着干部队伍的风气。诸如庸俗下流的“段子”文化、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敷衍塞责的“号子”文化、奢侈糜烂的“杯子”文化等等,这些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对于网络颓废、庸俗内容正确的认识是( )A.它是一种腐朽文化,应该坚决抵制 B.它体

47、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应该给予包容C.它是一种落后文化,不应提倡 D.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大力提倡答案 C解析 网络上的颓废、庸俗内容属于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故选 C 项。易错点 41 不理解文化令人忧虑现象出现的原因【提醒】文化生活有喜有忧,令人忧虑的文化现象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结果。矫正题例 41 近年来,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着严重的低俗化倾向,主要表现为过多地渲染权力场中的尔虞我诈,宣扬“皇权”意识和“奴才”意识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多样文化载体 B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C文化市场的自发

48、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D提倡大众文化的多样性答案 C【解析】传媒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低俗化倾向,这种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导致的,故 C 项应选。A、B、D 三项都不是文化低俗现象的原因。易错点 42 大众文化就是大众需要的文化【 提 醒 】 “大 众 需 要 ”和 “人 民 大 众 真 正 需 要 ”是 两 个 不 同 的 概 念 。 “人 民 大 众 真 正 需 要 ”的 文 化 , 应 该是 先 进 的 、 健 康 有 益 的 文 化 , 而 “大 众 需 要 ”的 文 化 则 包 含 性 质 各 异 的 文 化 。矫 正 题 例 42 有 人 认 为 , 电 视 、 网 络 传 播 的 文 化 都 属 于 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