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及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包括四条知识主线。线索 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线索 2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诞生;经历了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发展陷入绝境。 线索 3 近代社会生活
2、与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线索 4 近代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及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近代化、世俗化及大众化的特点。第 18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纲要求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 地区。 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2)表现洋纱、洋布涌入,“纺”与“织”分离、“耕”与“织
3、”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 。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陷入 的窘境。 (2)兴起:洋务派在 19 世纪 6090 年代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3)活动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 、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 三支海军。 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 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失败: 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
4、中国 的发展。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 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背景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起了刺激作用。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 ,起了诱导作用。 (2)表现人物 地点 企业方举赞 上海 发昌机器厂陈启沅 广东南海 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 天津 贻来牟机器磨坊(3)影响: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了 生产方式。 【构图解史】 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误区警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但就整体而言, 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
5、导地位。【构图解史】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构图解史】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命题点一 近代自然经济解体 史料一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 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 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 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黄炎培等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史料二 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陈旭麓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反映出伴随着西方
6、的经济入侵,中国传统手工业大量破产; 反映出洋纱、洋布盛行,洋纱厂、洋布局出现,雇佣中国女工。(2)史料二阐释了晚清时期旧的生产方式的解体和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中新的生产方式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概括在近代历史变迁中国人“迷惘和阵痛”的表现。2.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史料二中“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的含义。 史论归纳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的解体速度远比内地迅速且程度更加深刻。(3)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
7、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4)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与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命题点二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 史料一 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 ,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 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史料二 (洋务运动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 ,他们未必有心打破旧轨, 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了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表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对抗外
8、国侵略势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2)史料二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说明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诱导了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 史料运用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 史论归纳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 ,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承认了“中学”的不足, 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
9、市场为基础的,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总理衙门, 加强了清政府同外国的联系。(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 ,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考点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初步发展(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 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的春天(
10、1)背景 推翻了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群众性 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表现: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以面粉业和 发展最快。 (3)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3.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时期 背景 表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政府开展“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271936 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企业遭受残酷打击;国民政府实行 , 官
11、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 使美国商品排挤国货;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 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导致通货急剧膨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教材补遗】 “实业救国”思潮“实业救国”思潮指一种向西方学习、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爱国主义思潮。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一反之前的陈腐观念,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 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 “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 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
12、用。【漫画解史】 民族工业的困境破扇难挡暴风雨(1930 年)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提倡国货运动无法挽救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命题点一 夹缝中求生存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史料一 中国资本家组织的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 并聘了几个日本工程师和技师该厂已自英国买来一座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及锅炉。有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司,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 中国职工约一百人由于原料昂贵及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海关十年报告( 18821891 年)史料二 据统计,1858 1911 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 1 万元以上
13、的民用工矿企业有 953 家,创办资本总额为 2 亿多元。而 19011911 年就设立了 650 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 1.4 亿多元,其中江苏 162 家, 湖北 82 家,广东 54 家, 四川 42家,直隶 37 家, 浙江 36 家,奉天(今辽宁)30 家,福建 22 家,安徽 21 家,山东 20 家, 湖南 11 家,江西 10 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19011911 年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纺织业 82 1 332.1缫丝业 70 556.9面粉业 53 786.8火柴业 28 130水电业 60 3 813.8机器业 20 352.1矿冶业 73 2 2
14、72.9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史料解读(1)史料一阐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规模小、资金少且依赖外国机器及技术人员等特点。(2)史料二反映了 19011911 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表明 19011911 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说明地区发展不平衡;反映了行业发展不平衡。 史料运用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011911 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史论归纳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阻碍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
15、素。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 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这导致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2)促进因素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
16、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命题点二 近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史料一 1932 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 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 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 年, 国民政府制定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 1937 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 146 家,各种机件 14 600 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 1938 年 7 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 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 304 家,物资
17、 511 825 吨。 史料二 我(刘鸿生 :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 )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 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1936 年 3 月,宋子文乘南洋公司资金困难之机,低价收买股票 20 万股,占南洋公司股票总额的一半, 从而控制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烟草公司。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 20 世纪 30 年代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表现。反映了日本侵华,内地工业基础差, 难以满足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反映了日本全面侵华,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内迁。(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处境。反映了官
18、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掠夺。 史料运用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史论归纳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1)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大后方初步建立起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使中国的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的改善,也推动了大后方战时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长期抗战。(2)客观上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战争促使大量人口西迁,对于开发西部地区, 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不乏科技人才, 这就为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加速了西部地区工业的近代化。
19、(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东部工业及人口的西迁带去的种种事物和思想冲击了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为西部地区经济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并广泛传播了科技文化知识。(4)国民政府西部开发活动的宗旨是满足军事需要,为其政治目的服务。从整体规划上看, 国民政府的西部开发活动难以从整体角度出发,导致开发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不合理发展。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28 洋务运动以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工业税收减少为载体,考查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信心 ,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017全国卷28 洋务运动以福州船政局造船费用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困
20、难 ,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2017全国卷41 洋务运动 运用史料,考查洋务运动时期的矿业政策及影响, 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2017全国卷28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以 19 世纪末近代企业的变化切入,考查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2016全国卷28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为背景,考查中国社会生活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2016全国卷29 洋务运动 从甲午战争的背景的角度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2015
21、全国卷28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以 19 世纪中期英国货物包装布的变化切入,考查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侵略的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2015全国卷28 洋务运动以当时社会对奕 等人的评价为载体,考查洋务运动的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016全国卷30近代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以 1932 年一幅火柴商标为载体,考查民族工业发展体现的时代特征 ,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2016全国卷30近代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的举措角度考查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8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2、创设情境,考查近代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抗作用,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考题 1 2017全国卷 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 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考题 2 2017全国卷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 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 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
23、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考题 3 2016全国卷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 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 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考题 4 2016全国卷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
24、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考题 5 2015全国卷 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 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考题 6 2015全国卷 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 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25、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考题 7 2014新课标全国卷 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 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考题 8 2017全国卷 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 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 今天津亦有小轮, 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
26、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对兴办实业的限制考题 9 2016全国卷 下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考题 10 2016全国卷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 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 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 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
27、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考向 1 自然经济的解体1.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 ) A.使传统土布退出了中国市场B.使中国成为外商原料产地C.加速了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织”分离D.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19 世纪 40 年代后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 3100 万元下降到 1600 万元, 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 93 艘下降到 70 艘。这种状况的出现缘于 ( )A.中国外贸格局改变 B.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考向 2 洋务运动3.1883 年 10 月,申报发表评论说:“( 轮船)招商局
28、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 ),一人倡之,众人和之, 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这种经营方式 ( )A.开创了民族工业的先河 B.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4.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力着手,却如同泥沼里的战车,一筹莫展。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洋务派 ( )A.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 B.未能完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C.强调以政治制度为本 D.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力干涉考向 3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5.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 1895 年 6 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 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
29、 580 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 100 万两承办。此转变 ( )A.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是甲午战争失败影响的结果C.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6.面对近代企业举步维艰的情况,郑观应指出:“既无商律, 又无宪法, 专制之下,股东辈亦无可奈何。”据材料,郑观应认为影响近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封建主义的制约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C.官僚主义的压迫 D.民族资产阶级不作为7.据统计,19131928 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 7%上升到 22%。 到 1928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 1912 年增长了近 6 倍。这表明此时 ( )A.民族工商业
30、受到政府保护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C.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 D.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8.下表为 19331936 年中国轻工业年平均指数增长表,促成这一时期轻工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 1933 年 1934 年 1935 年 1936 年增长指数 100 103.5 105 107.6 A.国内统一,局势稳定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 D.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第 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
31、生活(1)原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内因:政治运动的影响与民国政府的推动。(2)表现衣:鸦片战争以后,“ 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的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食:鸦片战争后, 在 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 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 “ ”“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 色彩 城市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 ;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 农村 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物质生活:一些生活必
32、需品凭 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较低。 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以后衣: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化。食:1987 年,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菜篮子工程”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政府启动“安居工程”。风俗习惯: 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构图解史】 社会生活的变化【构图解史】 近现代服饰发展的历程【巧思妙记】 巧记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条主线:社会生活变迁。二个重点:物质和思想。三个方面: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大众传媒。四个关键时间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命题点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史料一 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
33、操作, 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 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 已熟察而稔知之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史料二 “革命后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 ”。1905 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概不收受财物,参加追悼会的人, 不行旧礼, 改行鞠躬礼,整个仪式简朴感人。史料三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 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 时辰表链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史料解读(1)史料一表明留学生深受西
34、方思想的影响,主张剪辫易服。说明传统服饰、留辫子已经与时代潮流不符。(2)史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影响。说明女性地位的提高,婚姻更加自由; 反映了丧葬礼仪由铺张浪费到简约文明。(3)史料三说明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中国的社会风俗出现了巨大变化, 尤其是在通商口岸地区,史料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的变化。说明当时人们喜欢西方的生活风尚。 史料运用1.史料三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2.综合上述史料,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史论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受西方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
35、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发展不均衡,在空间范围上, 在通商口岸、都市变化快、大, 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 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慢;“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的不平衡。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2)影响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考点二 交通、通信工具及大众传媒的发展1.
36、交通工具(1)铁路时间 成就19 世纪 70 年代 外国人建 铁路 19 世纪 80 年代初 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 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九五”期末 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97 年以来 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2)公路20 世纪初, 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 随后,外国近代 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近代:鸦片战争后, 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 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 20 世纪 90 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37、4)航空时间 成就1909 年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1920 年 中国首条航线,即 至天津航线开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 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信工具(1)电报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在 建立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 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 ,设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到 2003 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 ,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3.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
38、时间 成就1833 年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19 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 和 等 20 世纪前期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改革开放后 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2)影视事业电影:19 世纪末, 电影传到中国。1905 年, 首映成功, 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电视:1958 年, 电视台开始试播, 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 电视逐渐
39、普及。 (3)互联网历程: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 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被称为“ ”。 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漫画解史】 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清朝末年出现了新式的交通工具【图画证史】 轮船招商局旧址中国晚清时期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企业。【构图解史】 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构图解史】 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误区警示】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都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 报刊主要影响了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娱乐需要,互联网全方位地、彻
40、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构图解史】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命题点 近现代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史料一 1879 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烟伤禾稼, 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 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 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 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史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 在 18951898 年间,
41、 全国新出版的报刊约 120 种,其中 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史料解读(1)史料一讲述了中国近代交通的步履维艰。反映了顽固派认为修铁路是违背传统观念的;反映了封建顽固势力认为修铁路是祖宗没有做过的事情,极力阻止近代铁路的修建。(2)史料二主要讲述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及其作用。表明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同时维新运动也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2.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报刊
42、主要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史论归纳1.全面理解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3)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
43、化进程。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2.综合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新闻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功能,是报刊的主要功能。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 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评论, 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报刊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变法时期出
44、现第一次高潮, 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29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为载体,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8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从维新派的主张切入,考查近代剪辫易服的原因 ,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现象 ,理清因果关系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30 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从 20 世纪 20 年代在上海、北京、天津放映的中外影片的不同比例
45、切入,考查大众传媒的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能力考题 1 2017全国卷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 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 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 头披白纱, 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考题 2 2014新课标全国卷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 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
46、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考题 3 2016海南卷 1903 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 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考向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清代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 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
47、昂”。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 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的习俗 D.清代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2.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要点,但在宣统二年(1910 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删除了“禁止良贱通婚”这一条。这种变化说明了 ( )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开始变革B.婚姻习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朝统治阶层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3.近代某女性服饰在 1929 年被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被冷落,“
48、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 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 )A.传统满族旗袍 B.改良旗袍 C.苏式连衣裙 D.干部服考向 2 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4.1881 年,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7 年延修至芦台, 1888 年又展筑至天津,时称“津唐铁路”。“津唐铁路”的修建 ( )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5.近代欧美国家的科技成就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较早。下表中的数据体现出 ( )近代科技 铁路 天气预报 电话 电灯 汽车 无线电欧美技术发明年份 1825 1856 1876 1881 1885 1896上海使用年份 1876 1873 1882 1882 1901 1909武汉使用年份 1906 1919 1912 1906 1921 1925A.近代科技应用呈现地域不平衡 B.中国吸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