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2019 学 年 必 修 2 第 三 单 元 训 练 卷语 文 ( 一 )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2、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消停过。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
3、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1965 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
4、非王羲之的作品。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
5、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 年 6 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 366 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 355 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 361 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这些
6、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B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7、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C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D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把“览”字写成“揽”,是他为了避讳曾祖父王览而为之,这也佐证了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消停过的观点。B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C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
8、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D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B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
9、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D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石头也有情曾宪涛小乐从小酷爱摆弄鹅卵石,他还有个怪癖,遇到喜欢的石头,总要把它洗干净了含在嘴里,爸妈怎么劝他也不改。现在小乐已经上大学了,还保留着这个习惯。 这天,他从新淘来的鹅卵石中,发现一块石头纹路很特别,像是草体的“情”字,他照例又把石头洗净含在嘴里,坐在沙发上看本
10、地电视节目,一段采访吸引了他,记者采访的也是一个石头爱好者。小乐看着看着,突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竟忘了口中石头,结果石头滑下去,卡在了喉咙里。小乐打开门冲下楼梯,一下跪倒在院子里。几个邻居大妈发现后赶忙跑上前,只见他眼球突出,口吐鲜血,已说不出话,只能用手指着嘴巴。大家急忙把他架到小区门口,准备拦出租车送他去医院。 然而,这个点怎么也拦不上空车。小乐这时已呼吸困难,脸上紫斑都出来了。就在大家心急如焚之际,一辆出租车停在了面前,司机打开车门,拱手作揖对车后两个客人说:“实在对不起,你们能否换乘别的车,我要救救这个孩子。”乘客通情达理,急忙下车。司机带上小乐和两个大妈急速驶向医院。 到医院要
11、经过多个路口,司机边开车边电话 110,说车上有急救病人,向警方求助,能否闯红灯。警方同意请求。司机便打开双闪,一路顺畅地驶向急救中心。急救人员把小乐抬了进去,在一片忙乱之中,司机悄然离去。 经过抢救,石头被取出,小乐脱险。小乐父母这时也赶到,医生说:“幸亏送来及时,再晚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小乐父母吓坏了,千恩万谢地感激邻居大妈,一个大妈说:“不要谢我们,都是邻居还不应该?倒是要好好感谢那位司机师傅,多亏遇到了他。” 大家这时才想起那位司机,可他早已不知去向。大妈让小乐父母一定要找到他,好好感谢人家。父母连连点头。 小乐终于醒了,没想到他头一句话竟是问:“石头在哪儿?”爸妈又好气又好笑,
12、小乐对爸妈说那可是个宝贝,求他们去问问医生,可别给扔掉了。 幸好石头还在,护士给找来了,对小乐说:“留着也好,当作教训吧。”小乐擦干净石头,叫爸妈看上边红色的纹路,果真清清楚楚是一个草体的“情”字。父母吃惊不已,联想到儿子遇上好心司机,得到及时救助,难道多亏这块石头有“情”? 小乐父母多方打听,可根本找不到这位恩人。因为当时情急,谁也没记住司机的特征,更甭说车牌号了。突然,一个大妈想起在车上,司机曾给 110 打电话,便叫小乐父母找警方求助。警方调出了那天的电话记录,把司机手机号码给了他们。小乐爸爸打过去,对方听说小乐父母想当面感谢他时,说:“不要不要,这是我应该做的。”说完就把电话给挂断了,
13、再打也不接了。 小乐父母想再去求助警方,小乐却对爸妈说:“还是不要再麻烦警察了,他不愿见,就算警察找到他,他也不会要你们的报答。”爸妈说总要当面对人家说声感谢吧,小乐说:“我有个办法,可以通过记者,在报纸上公开表达我们的谢意,他一定会看到的。” 爸妈找到报社。记者听后十分感动,答应一定帮忙。 第二天,一篇饱含深情的报道在晨报上刊登了,报道赞扬了好心司机,还配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就是那块“情”字纹路的石头,标题是“石头也有情”。 报道引起很大反响。当天下午,爸爸的手机响了,一看,竟是恩人的号码。只听对方说:“你们不是要见我吗?我现在可以跟你们见面。” 爸爸激动地赶快叫妈妈包一个红包。很快,司机说
14、已到了楼下,父母惊喜地把司机迎到家里。 司机进屋后,小乐看他有点眼熟,似乎在哪儿见过,当然不是救他那天,那天他难受得根本顾不上看司机。父母捧上红包,司机笑了,说:“你们误会了,我来不是为了红包,是为那块有情的石头。” 司机解释说,他是一位奇石爱好者,特爱收藏鹅卵石,最近市里举办“有情有义家乡人”作品展,他收集的石头中,两块“有”字石,一块“义”字石都有了,就是难寻一块“情”字石,看了报道,他想来求购那块“情”字石,配成“有情有义”奇石作品。 小乐终于想起来了,他就是电视里被采访的人,当时他说,谁有“情”字石,他愿出重金购买。小乐就是看到这里哈哈一笑才出了事。 后来,小乐把那块“情”字石无偿送给
15、了司机。展览会上,这件“有情有义”作品引起了人们的争相围观,石头有情的故事也就传开了。(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写小乐的“怪癖”,酷爱将喜欢的石头洗净含在嘴里,这一细节交代为下文小乐人生喜忧祸福的变化埋下伏笔。B司机拒绝小乐父母当面感谢,小乐急中生智让父母在报纸上公开表达谢意,并配发照片,说明小乐预料司机会主动找来。C“情”字石在故事结构中是一个巧妙连接点,它将同为奇石爱好者却又彼此陌生的小乐与司机关联起来,戏剧性地推动情节发展。D司机不仅是一位助人为乐者,更是一个有品位有情怀的人,他的奇石作品融入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深化了故事内
16、容的情愫意蕴。5文中的两次媒体报道在作品谋篇布局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6.“石头也有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情”字的意蕴。(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东坡居士林语堂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在元丰三年(108
17、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
18、、庞大夫、农夫古某 ,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嚎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季常之痛”这个典故中的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
19、字也就千古流传了。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出
20、舆入辇,厥痉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酸,腐肠之药。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
21、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并且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的农人是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的形象。B. 被迫成为农夫的苏东坡,深深地体验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这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C
22、. 苏东坡用三十二个字警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我们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D. 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诗表现了苏东坡的情思和生活,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叙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生活状态,突出了他直面生死后随遇而安的性格,及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B. 苏东坡不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被贬黄州后,常常寄情山水,以此来逃避现实。C. 苏东坡常怀仁爱之心,济世之志,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最上乘的佛教教义,他阻止杀婴恶俗,成
23、立救儿会。D. 蛰居在黄州的诗人亲自参加劳动,衣食自给,怡然自得,他在东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9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他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王定国 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
24、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
25、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 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眊眊:昏乱,糊涂。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C畏其敏 畏:担忧D饮酒不衰 衰:减退11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3 分)( )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
26、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
27、比。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5 分)(2)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望海楼 米芾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纱飞楼百尺连。山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 催红日,无事沧州 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后文的“铁瓮”即指镇江城。画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
28、乐器,声音哀厉高亢。沧州:此指镇江江边某幽僻之处。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从望海楼起笔,“近”“飞”二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楼的高耸和凌空飞腾之势,富有动感。B颔联在“江声”前冠以“三峡”,“帆影”前冠以“六朝”,使诗歌意境得以扩展,可谓妙趣横生。C颈联两句对比鲜明,蕴含色彩、远近、事物趋向等方面的对比,组构成一幅完整而富有情趣的画面。D尾联以“忽忆”领起,由景及情,诗人由眼前春花秋月之美景,想到往日的赏心乐事,不禁茫然失落。E. 诗人立足“望海楼”,从仰视、俯瞰、远望等角度着笔,绘成多幅美好图画,也投射出内心的复杂情感。15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
29、(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1)苏轼赤壁赋中用“_,_”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句话是“_,_”。(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教师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听课时就会感觉苦不堪言,正襟危坐,只盼着快点下课结束煎熬,甚至以后一上这门课就头疼。B初听昆曲,我们
30、难免觉得冗长,但越听越觉得有味道,越听越觉得心灵在江南丝竹的余音袅袅中变得空灵澄澈。C一位客人进入某大酒店的餐厅坐下,看到桌上杯盘狼藉,呼唤了半天,服务员才姗姗而来,慢吞吞地拾掇。D谈及转型做导演的原因,赵薇慨叹再红的演员也只是时代的沧海一粟,演艺圈中的繁华热闹并不能使一个演员的演艺青春常青。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3 分)(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哀吾生之须臾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爱书法艺术,他曾经派人广泛搜罗历代作品。据记载,“太宗出御府金帛,购天下
31、古本,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凡得羲之真行二百九十纸,为八十卷”,同时,还购得王献之、张芝等名家的作品。_。_,_。_。_。由此可见,唐太宗绝不是附庸风雅的帝王,他对书法艺术是有一定的研究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对神采、神气的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他提出的“神气冲和”的书法标准,对书法艺术效果、书法达到的境界以及用笔和手腕的方法,做了精辟的总结故他对书法作品的鉴赏水平也极高,而且有精到的见解唐太宗自己也喜欢写字,并有一定造诣不仅如此,他经眼的真迹妙品也极多A B C D20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 30 个字)(6 分)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
32、不肯读书。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是指_21根据上下文,补足句子,要求结构对称。(5 分)早在一千年前,改革家王安石被宋
33、神宗拜为丞相,推行新法,但遭到保守派反对,被罢了官。不久再度出山,恢复相位。他虽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事态看得颇为透彻。有一次,宋神宗于元宵节赐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这首诗说的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到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正因如此,_。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提示:可根据王安石人生经历进行补写)四、写作(60 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34、60 分)浙江金华某路口,一位老人在斑马线前要过马路,来往车辆却无一让行。直到一辆车违规压实线横过车身,替老人挡住车流,老人才顺利通过马路。车主罗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那天见没人减速停车,而老人已经等了很久,实在气不过才做出此举。 对罗先生的行为,不少网友点赞,但也有人质疑这种违规助人的方式,对此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2018-2019 学 年 必 修 2 第 三 单 元 训 练 卷语 文 ( 一 ) 答 案1 【答案】C【解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
35、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 项,原文为“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选项中少了“几乎”,表达不准确。B 项,“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不正确。郭沫若是从当时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推断的,这是一条新的考证线索。D 项,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选文中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2【答案】D【解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36、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本文只是一篇介绍“兰亭集序真伪之谜”的文章,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也不是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只是客观介绍而已,也谈不上具有“论证雄辩有力”的效果。3 【答案】B【解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A 项,原因不充分,推理不正确。C 项,“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表达不准确,应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
37、转变时期字体”也不准确,原文是说“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D 项,只有高崧墓志不能证明后面的观点,还应包括“在南京周边发现的三十块左右墓碑,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东晋墓碑”等一些考古发现。4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 项,结合文本内容“还是不要再麻烦警察了,他不愿见,就算警察找到他,他也不会要你们的报答”分析,小乐急中生智让父母在报纸上公开表达谢意,只是小乐想到的表达谢意的方式之一,“说明小乐预料司机会主动找来”分析错误。5 【参考答案】电视台报道意外造成小乐误吞石头,情节第一次发生突转;父母借助晨报表达对司机感激之情引发反响,推动情节再生波澜。报道
38、配发的石头照片引得司机来见面,让小乐认出他就是电视里的奇石爱好者,由此,既揭开了小乐误吞石头的谜底,又照应上文,深化了人们对司机的认识,丰富了人物性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分析。文中的两次媒体报道在作品谋篇布局上的作用,“小乐看着看着,突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竟忘了口中石头,结果石头滑下去,卡在了喉咙里”,电视台报道意外造成小乐误吞石头。“一篇饱含深情的报道在晨报上刊登了,报道赞扬了好心司机报道引起很大反响”,父母借助晨报表达对司机感激之情引发反响。“司机解释说配成有情有义奇石作品。小乐终于想起来了,他就是电视里被采访的人,当时他说,谁有情字石,他愿出重金购买”,报道配发的石头照片引得司机
39、来见面,小乐认出他就是电视里的奇石爱好者,深化了人们对司机的认识,丰富了人物性格。6. 【参考答案】小乐误吞“情”字石,引发众人拯救生命的大联动,诠释着和谐社会处处流淌着自然天成的人性之美;小乐一家执意寻找救命恩人,无偿赠送“情”字石,表现出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司机与小乐因一“情”字石机缘巧合,共同谱写了一曲石韵天成、情义无价的人间佳话,还揭示出一个颇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主旨分析探究。结合文本内容“大家急忙把他架到小区门口,准备拦出租车送他去医院”“一辆出租车停在了面前,司机打开车门,拱手作揖对车后两个客人说”“司机带上小乐和两个大妈急速驶向医院”
40、,小乐误吞“情”字石,引发众人拯救生命的大联动,诠释着和谐社会的人性之美。“小乐父母多方打听,可根本找不到这位恩人”“警方调出了那天的电话记录,把司机手机号码给了他们。小乐爸爸打过去,对方听说小乐父母想当面感谢他时,说:不要不要,这是我应该做的”“一篇饱含深情的报道在晨报上刊登了,报道赞扬了好心司机,还配发了一张照片”“小乐把那块情字石无偿送给了司机”,表现出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展览会上,这件有情有义作品引起了人们的争相围观,石头有情的故事也就传开了”,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7 【答案】D【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
41、点能力。D 项,“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表述不正确,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五段,原文为“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故选 D。8 【答案】B【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文中观点态度能力。B 项,“以此来逃避现实”说法错误,苏东坡并未逃避现实,相反他是积极应世的。道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体现
42、在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故选 B。9【参考答案】务农之乐。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还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务农之乐。交友之乐。被贬至穷乡僻壤,苏轼可交往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体会快乐。他与老百姓交朋友,能感受淳朴的友情。与不离不弃的朋友交往,感受忠贞的友情。还有与奇人异友交往的乐趣,更有与好友交往的无拘无束的乐趣。做菜之乐。苏轼从平常的家居生活中也能体验快乐,在做菜中苏轼体验创造的快乐。无医之乐(幸存之乐)。病痛时无医无药,这是可悲之事,但苏轼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品出其中的乐。救人之乐。苏轼不以自己的苦为苦。在救婴的过程中,
43、苏轼为能解民困导民风而感到快乐。隐居之乐。苏轼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十分满足,觉得一偿心愿,觉得自己天生适合隐居,因此,他以陶潜为榜样,甚至认为自己是陶潜转世,以自己像陶潜那样农耕与写作为快乐。(能答出三种快乐并能适当解释即可)【解析】题干是“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他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三至十一段,仔细阅读这几个自然段,可以从中筛选出“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
44、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 ,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嚎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
45、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在这种农村气氛里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
46、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务农、交友、做菜、隐居、无医、救人几个方面具体概括说明苏东坡的快乐。10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入原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 项,“畏”
47、,结合文本内容“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分析,应该译为敬畏、敬服。句意: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1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理解与分析。文言文信息筛选,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王定国”,品质是“豁达或洒脱”,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句指“先王之泽”;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句是苏轼的心理。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12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
48、,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 项,结合文本内容“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分析可知,“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否定;结合文本内容“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分析可知,“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其人之浅也”。13 【参考答案】(1)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2)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