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测试( 四)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第卷( 选择题 共 42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1化学与科技、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pH 小于 7 的雨水称为酸雨B明矾溶于水可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常用于饮用水的杀菌消毒C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治 SO2 污染D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2.510 6 m)的细小可吸入颗粒物,其与空气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解析:pH 小于 5.6 的雨水称为酸雨,故 A 错误;明矾常用于饮用水的净化,不能消毒,故 B 错误;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SO2的排放,故
2、 C 正确; PM2.5 的直径大于胶体粒子的直径,其与空气形成的分散系不属于胶体,故 D 错误。答案:C2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H 2S 和 SO2 SO 2 和 SO3SO 2 和氯水 SO 3(气) 和 Cl2H 2S 和 SO3(气) H 2S 和 Cl2A BC D解析:中发生的反应是 2H2SSO 2=3S2H 2O,有浅黄色的硫生成;中发生的反应是 Cl2SO 22H 2O=2HClH 2SO4,现象是氯水的浅黄绿色褪去;中发生的反应为H2S Cl2=2HClS,也有浅黄色硫生成;而 SO2和 SO3同元素相邻两价态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 3和 Cl2都有
3、强氧化性,相互间不能发生反应。答案:B3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 )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A探究 SO2 与 Na2O2 反应可能有 Na2SO4 生成B探究 Na 与水反应可能生成 NaOH 和 H2O2C探究浓 H2SO4 与铜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中可能有 CuSD探究向滴有酚酞的 NaOH 溶液中通入 Cl2,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的酸碱性变化,还是 HClO 的漂白性解析:A 项 SO2具有还原性, Na2O2具有氧化性,二者反应可能生成 Na2SO4;B 项 Na 与水反应不可能生成 NaOH 和 H2O2,因为反应中 Na
4、、O 元素的化合价均升高,没有元素化合价降低,不符合得失电子守恒;C 项浓 H2SO4与铜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中可能有CuS,因为 Cu 的化合价升高, S 的化合价降低,符合得失电子守恒;D 项滴有酚酞的 NaOH 溶液显红色,通入 Cl2,溶液红色褪去,可能是氯气与 NaOH 反应导致溶液碱性减弱,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 HClO 具有漂白性导致。答案:B4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如下表所示的实验中( 可加热 ),下列试纸的选用、现象、对应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试剂 B 湿润的试纸 A 现象 结论A 碘水 淀粉试纸 变蓝 碘具有氧化性B浓氨水、生石灰蓝色石蕊试纸
5、变红 氨气为碱性气体C Na2SO3、硫酸 品红试纸 褪色 SO2 具有漂白性D Cu、浓硝酸 淀粉KI 试纸 变蓝 NO2 为酸性气体解析: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性质而非碘的氧化性,A 项错误;NH 3可以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 项错误;NO 2与水反应生成HNO3,具有氧化性可将 KI 氧化生成 I2,使淀粉变蓝,D 项错误。答案:C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久置在空气中的 NaOH 溶液,加盐酸时有气体产生B 50 mL 12 molL1 的浓盐酸与足量的 MnO2 反应,生成 0.15 mol Cl2C在常温下,浓 H2SO4 不与 Cu 反应,是因为铜被钝化DCO 2 通入浓的 Ca
6、Cl2 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解析:A 中 NaOH 溶液会吸收空气中的 CO2生成 Na2CO3,加盐酸发生反应:2H CO =H2OCO 2;B 中随着反应进行,23浓盐酸成为稀盐酸,反应不再进行,故得到的 n(Cl2)Fe3 H2SO4(稀)C上述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D假设通入的 SO2 完全反应,则同温同压下,通入的 SO2 和逸出气体的体积之比为 11解析:由题给信息“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为棕黄色”可知,在通入 SO2的过程中,Fe 3 首先被还原为 Fe2 ,然后在酸性环境中又被 NO 重新氧化为 Fe3 ,此时 NO 被还原为 3 3NO。在这个过
7、程中, O2 O , O O,根据氧化S 4 S 6 24 N 5 3 N 2 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相等,则同温同压下,通入的 SO2和逸出气体的体积之比为 32,D 错误。答案:D13已知 Cu、Ag 都能溶解在硝酸中,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测量 m g 铜银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收集到的 V L 气体全为 NOB过滤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C操作应是洗涤D铜的质量分数为 100%143.5V 22.4w100.4m解析:由于是用排水法收集金属与硝酸反应所生成的气体,故收集到的 V L 气体全为 NO;过滤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在烘干前应该
8、有沉淀的洗涤过程;wg 的固体是 AgCl,由元素守恒关系推出 m(Ag) g,易得出选项 D 错误。108w143.5答案:D14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NaHCO 3先受热,且受热面积大,其对应石灰水先变浑浊,并不能用来比较二者稳定性强弱。答案:D第卷( 非选择题 共 58 分)二、非选择题15(20 分)A 、B 、C、D、E 五种物质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且物质 A 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1)写出 A、B 、C、D、E 五种物质的化学式:A_,B_,C_, D_,E_。(2)刚刚制成的湿粉丝,常常挂在房中用 C 来熏制,这是利用了 C 的_作用。实验室中可用_(填试
9、剂)来检验 C 的存在,利用的是C 的 _性。(3)浓的 E 溶液在常温下为黏稠的液体,且 E 溶液具有强吸水性、强脱水性、强氧化性。则:将 E 溶液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质量会_,质量分数会_,本过程中 E 表现了_性。E 溶液表现吸水性时,可作干燥剂,下列物质可用 E 溶液干燥的是_。A氨气 B硫化氢(具有强还原性)C氢气 D二氧化硫E氧气 F碘化氢(具有强还原性)G溴化氢(具有强还原性)用蘸有浓 E 溶液的玻璃棒在木板上写字,字迹一会儿就变黑,说明浓 E 溶液具有_性。浓 E 溶液表现强氧化性时,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铜、碳单质等反应,并实现 EC 的转化,请写出 E 分别与铜和碳单质反应的化
10、学方程式:_,并指出 E 与铜反应时,除了表现强氧化性外,还表现什么性质_。稀的 E 溶液常常用来洗涤金属表面的铜锈和铁锈,这是利用了 E 的 _性,请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答案:(1)S H 2S SO 2 SO 3 H 2SO4(2)漂白、杀菌消毒 品红溶液 漂白(3)增加 减小 吸水 CDE 脱水 2H 2SO4(浓) CuCuSO4 SO22H 2O,2H2SO4(浓)= = = = = C CO22SO 22H 2O;酸性 酸 = = = = = 3H2SO4Fe 2O3=Fe2(SO4)33H 2O,2H2SO4Cu 2(OH)2CO3=2CuSO4CO 23H 2O16(19
11、 分) 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 若通入 SO2 气体,请填写表中空格:装置中棉花的位置 棉花浸取试剂石蕊溶液品红溶液淀粉和碘水混合液氢硫酸现象 褪色 浅黄色体现 SO2的性质水溶液显酸性漂白性 氧化性(2)写出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若通入 HCl 气体,装置中的四处棉花依次做了如下处理:包有用水润湿的某固体物质;浸有 KI 溶液;浸有石蕊溶液;浸有浓 NaOH 溶液。请回答:(1)观察到 处有棕黄色物质产生,则:处包有的某固体物质可能是下列的_(填序号),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aMnO 2 bKMnO 4cKCl dCu(2)实验过程中,在处能观察到_。(3
12、)反应较长时间后处棕黄色褪去,生成无色的 IO ,该反应 3的离子方程式为_。答案: .(1)变红 褪色 还原性(2)I2SO 22H 2O=SO 4H 2I 24.(1)b 2MnO 10Cl 16H =2Mn2 5Cl 28H 2O 4(2)先变红后褪色(3)5Cl2I 26H 2O=2IO 10Cl 12H 317(19 分)50 ml 浓 H2SO4 溶液( 足量)中加入 3.2 g Cu,在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1)反应消耗的 H2SO4 的物质的量是_,生成 SO2 的体积为(标准状况下)_mL。(2)若题干中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molL1 ,投入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
13、,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 n(H2SO4)_0.025a mol(填“等于” “大于 ”或“小于”) 。(3)将题干中反应后的溶液稀释到 500 mL,取出 50 mL,并向取出液中加入足量的 BaCl2 溶液,得到沉淀 19.81 g,求原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解析:(1) 设消耗 H2SO4物质的量为 x,生成 SO2体积为 y,(2)n(H2SO4)0.05a mol,由于 Cu 与浓硫酸的反应中,溶质 H2SO4不可能全部参加反应,且被还原的硫酸为参加反应的硫酸的一半,故实际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小于 0.025a mol。(3)因为 n(BaSO4) 0.085 mol19.81 g233 gmol 1n(SO2) 0.05 mol1 120 mL22 400 mLmol 1所以原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n(H2SO4) n(SO )n(SO 2)0.9 mol,24所以 c(H2SO4) 18 molL 1 。0.9 mol0.05 L答案:(1)0.1 mol 1 120 (2) 小于 (3)18 mol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