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2.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3)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971318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2.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2.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2.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2.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 1 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分解】1.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结合具体区域图,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具体原因。3.以此案例分析方法为模式,学会分析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等)的成因。4.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对策和措施。【知识网络】【核心突破】核心要点一 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归纳总结】1.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是出现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有发生和 发展。这种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

2、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在我国的分布对应关系如图所示:荒漠化不同于沙漠化,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沙漠化形成的营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2.荒漠化的类型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非沙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如科尔沁沙地。(2)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亚热带湿润区域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

3、遭受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来源:Z。xx。k.Com(3)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有利于荒漠的发 展。(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

4、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 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也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具体成因 【方法技巧】1.图解荒漠化的成因2沙尘暴是魔鬼,也是天使一般说来,沙暴是就地起沙(扬沙),它携带的沙物质搬运的距离不远,而尘暴(浮尘)却能在高空中飘移几千千米,甚至更远。一位法国的地质学家曾在欧

5、洲阿尔卑斯山的积雪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这些“不速之客” 。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增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2)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春季多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点。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

6、,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就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即使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粘质土为主 ,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生活。沙尘暴也是“天使”:她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她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她可以抑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她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思考点拨】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

7、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年降水量 20000 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 50200 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 50 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 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活动提示】1教材 P16图 2.1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P 17图 2.2 西 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

8、植被景观的变化来源:Z*xx*k.Com点拨:由这两幅图可获得以下重要信息:2教材 P18图 2.5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点拨:分析此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信息的获取:(1)该区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受地形限制呈放射状汇入盆地。(2)河流的补给水源及河流水文特征: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多内流河,流程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冬季出现断流现象。(3)据现在城镇及古城遗址分布可看出该区的河流、绿洲萎缩,荒漠化扩展。3教材 P20 21活动点拨: 活动 1:潜在的荒漠化威胁是由本区的地理位置和水热等气候条件决定的。本区位于干旱与半干旱、沙漠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少而蒸发旺盛,

9、这就为荒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活动 2: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要以自然条件为基础。游牧经济的特点适应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和恢复;转化为商业性定居牧业,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形成荒漠。活动 3:人口数量及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荒漠化过程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活动 4:从循环图中可以看出问题的源头在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因而解决的措施是控制人口数量,同时也要保证经济的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学以致用】1.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 题。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1)图示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华南 华东 华北 东北 西北 西南A BC D(2)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

10、要原因是(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答案】(1)C (2)A 2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回答(1)(2)题。(1)19372008 年,该区域( )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 5 倍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2)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势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 D人口数量的变化【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荒漠化面积和载畜量都大致增加到 10 倍左右,故 A 错误、C 正确;耕地面积扩大的幅度

11、小于人口增加幅度,故人均耕地面积减小,B 错误;人口密度增加到 4倍左右,即人口总数约翻了两番,D 错误。第(2)题,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加是导致该区域荒漠化的原因,而这些又是由人口增加引起的。核心要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归纳总结】Error!Error!2原则Error!3防治重点:因地制宜地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治。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 源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

12、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 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方法技巧】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成因Error!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 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题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土质由粉砂颗粒组成,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原因包括: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

13、砍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露天开矿的采矿方式。(2)针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要做好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总之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活动提示】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 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 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

14、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 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

15、能产生哪些影响?由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若在这些沙漠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地。人类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加速荒漠化的发展和草场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图 2.10 中可以看出,农作区侵入牧区对草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二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其结果都会造成荒漠化的发展。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 210),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图 2.10 表示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

16、人口问题是造成环境、资源、贫困等问题的根源。人口过快的增长,致使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大量增加,因社会不能满足需求而出现贫困饥荒。人们为了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而过垦过牧,造成草场资源的破坏,荒漠化加剧。由于土地不断退化、风蚀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使作物产量逐年降低,载畜量不断减少,人们陷于更为严重的贫困饥荒。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办法可以寻根求源,即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相适应,这就能有效控制这种恶性循环继续发展下去。【思考提示】教材 P23思考【学以致用】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其中典型地貌

17、有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据此完成 34 题。3下图中能够反映出黄土塬地貌的是( ) A B C D4对黄土塬的治理措施是( )A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B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C打坝建库,拦泥蓄水D在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答案】3.C 4.A 【解析】第 3 题,塬面为较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第 4 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塬面的措施主要是平整土地、大力营造防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为“护坡”的工程措施;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和在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为固沟措施。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 57 题。5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6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7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有( )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A BC D【答案】5.C 6.B 7.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