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邹城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政治期末考试:哲学生活易混易错点一、判断题(本大题共 6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修改。)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提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 提示: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 () 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4.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
2、对静止的统一。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但不可以说“改造规律”6. 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提示:认识过程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7.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提示:主观符合客观8. “老马识途”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的主体是人,不是动物。9.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0. 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是普遍的。但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
3、是有联系的,是有条件的。11. 哲学是源于人们对世界的惊讶。 () 提示: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主观源于客观。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3. 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青蒿素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提示发现青蒿素说明人能够人世界,是可知论 14.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 提示:把“天”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5. 辩证唯物主义说的物质,是宇宙间存在的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 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的物质是共性的物质,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 16.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 这是可知论观点。 17.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提示:尊重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8.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提示: 规律不是现象间的联系,而是本质间的联系,故原题错误。 19.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区别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前提、来源。 20.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推测过去,预测未来。 21.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5、()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2. 人为事物的联系带有“人化”的特点,具有主观性。 () 提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根本前提的,不是凭主观愿望创造的,因而不具有主观性。 23.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4.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启示我们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5. 你有你的世界观,我有我的世界观,我们都是哲学家。() 提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
6、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26. 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认识问题,其实哲学只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提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7. 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到决定作用。()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到决定作用。28.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提示: 具体科学不是哲学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并列的学科,因此,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9. 科学家在
7、科研活动中不自觉地接受某种世界观的指导。() 提示: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偏离正确方向,走弯路,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不一定都是不自觉接受某种世界观的指导,故说法错误。30. 学习国学经典不能拘泥于原著,这符合辩证否定观的要求。()辩证否定事物自身的否定,要用革命的、批判的观点看问题。31. 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示:符合先进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才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2.现阶段,不尊重知识与人才的观念仍然存在,
8、并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提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3.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2.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对不对,就看大家的。 () 提示:真理具有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3. 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所以,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9、 提示: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是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化,从众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34.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35. 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能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 提示: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从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36.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前半句正确,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37. 完全脱离社会的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提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0、38.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39.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 提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40.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 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41.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提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2. 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提示: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这个老马之智并不是认识活动,因为只有人才会有认识活动,认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没有人就不会有实践活动。43. 真
11、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提示: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44. 吐故纳新既体现联系又体现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提示: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45. 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 提示:哲学是一种文化,是精神力量。46. 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提示: 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原理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47. 运动是绝对的,暂时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永恒的,有条件的。 () 提示: 运动是绝对的,永
12、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4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9. 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提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是不对的。52. 善、恶的积累必然导致相应的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53.无生命的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提示:无生命的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必然的。54. 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提示: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行
13、动的依据。55.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提示: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56. 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提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57.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提示: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58. 认识顺序是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提示:认识顺序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方法。59. 人的意识决定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14、) 提示: 认识指导实践.“决定”与“指导”在含义上是有差异的,因而是错误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60. 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提示: 物质的东西可以脱离观念的东西,但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东西,因此二者总是融合在一起的观点错误61.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个人主观条件的影响。62.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提示:人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6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提示:真理具有客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蕴含的哲理,是人的认识上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64.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 提示:新事物并不等于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新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有远大发展前景。65.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提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66.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7.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68.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先导。()69. 价值选择基于价值判断。()70.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与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