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成长路径研究,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朱旭东 主任、博士、博导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教师教育研究副主编 E-mail: Tel. 62200976/18601157657,提 纲,一、制度路径 二、理论路径 三、实践路径,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社会改造) 霍懋征(以爱育爱) 魏书生、李镇西(学校民主) 李吉林(情境) 学者型教师 研究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 名师、未来教育家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一、制度路径:共同遵守的规则、规章、法律、法规等,职称级别的评价标准,五个方面:教书
2、育人课程教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影响力学历经历,规划纲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制度诉求:教育家办学,“走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the road to becoming the educationist 1、成为一个教师:becoming a quality teacher 2、成为一个骨干教师:becoming a bone teacher 3、成为一个学科带头人:becoming a leadership teache
3、r 4、成为一个特级教师:becoming a teji teacher 5、成为一个名师:becoming an excellent teacher 6、成为一个教育家:becoming an educationist,成为一个名师:becoming an excellent teacher,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结合 师生关系:博爱初显 学术表达:经验理性向理论理性过渡、学术写作零散而不系统 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验化,成为一个教育家:becoming an educationist 教育家精神塑造,教育家的实验精神(科学精神) 教育家的博爱精神:必须对儿童、对人类具有深刻的理解并给予
4、无限的爱 教育家的专业精神 :认同、美德、使命 教育家的反思精神:自省(对于自我)、反省(对于外界) 教育家的研究精神: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开展教研工作 教育家的学术精神:超越制度、政策(自由精神、批判精神、质疑精神),元教学能力,“元”:是一种高级的逻辑形式,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指的是:这种逻辑形式具有超验、思辨的性质另一层含义是:这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和其他种种表现。” 对“教学究竟是什么”的追问,建构教师的教学实践哲学 关于为什么我要教这些?我为什么这样教?我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学生?我的教学过程是什么?我为什么要用这些策略与方法?为什么要采用
5、这样的技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二、理论路径,理论上阐述教师成长路径,认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层次,数字理性,案例一:“312课堂优化方略”,炼就高效课堂(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成长纪实)312:“3”即“三定”:定目标、定方式、定时间;“1”即“一找”,就是找规律;“2”即“两看”,包括看拓展、看效果。(中国教育报. 2011.06.24(10) 案例二:“三段教学”构筑人才培养“立交桥”(四川省棠湖中学“三段教学”的理论解读):“三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自主或合作为基本方式,将公共性教学文本和校本性教学文本结合起来,按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段”安排问题解决活动,不
6、断提升学习品质的教学。(中国教育报. 2011.06.24(09),第四个层次:价值(value)主体层次,价值主体:理性、信仰、信念、道德、伦理专业精神:认同、美德、使命感超越自我,对教育事业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爱:爱学生、老师、朋友、学校、党、国家,爱满天下,课堂公正:公平课堂 哲学、社会学:社会公正、公平 、机会均等,平等:关注每个孩子 发展:相信每个孩子 机会:信任每个孩子关注“差生”、“落后生”、“学业成绩不良学生”是课堂公正的体现错误是教育的机会,而不是障碍 一个机会就是一次成长,第五个层次:审美(aethestic)主体层次,科学与艺术统一课堂教学和师生交往的(主客体)审美体验
7、“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温家宝,2009) 高超的教育艺术力(北京教委主任刘利民,2010.) “审美主体应排除一切实际利害的价值考虑、欲望与情感,以便专心地观赏对象的形式。”(文洁华. 美学与性别冲突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课堂艺术文化表达,具身性、工具性和全息性具身性:审美修养 工具性: 电影、卡通、绘画、书法、音乐、DV、摄影、诗歌 全息性:课堂艺术整体呈现体验愉悦课堂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三、实践路径,1、课堂建构 2、工作逻辑和研究逻辑关系处理 3、“五领域”的学术阅读 4、“研究方法”实践化,1、课堂建构,5C课堂维度建构 C1、问题意识
8、(consciousness of P-Q) C2、逻辑建构(construction of logic)) C3、文化表达(cultural expression) C4、情境设置(context installment) C5、课堂(学习)公正(classroom justice),逻辑建构:科学课堂 学习理论、知识论、教育心理学,三个维度建构: content逻辑 leaning逻辑 teaching逻辑,案例分析:科学课,案例分析:(小学)语文课,2、工作逻辑和研究逻辑的关系处理,基于实践的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统一 他者的理论与我的实践(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我的理论与我的实
9、践(理论与实践的同构)(魏萍.社会建构的心理学理论蕴涵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26(05).),3、“五领域”的学术阅读,1、“认知领域”阅读 2、“公民道德领域”阅读 3、“社会性领域”阅读 4、“健康领域”阅读 5、“审美领域”阅读,课堂教学的认知化,初级认知高级认知(思维),注意、记忆 感知 分析、判断、推理、决策 语言、概念形成、知识表征 问题解决、专长、创造性 元认知,认知的重要性,公民道德认知 社会认知 健康认知 审美认知,公民道德发展 社会性发展 健康发展 审美发展,审美发展,绘画、书法、音乐:用一辈子 学科:用半辈子,审美意识 审美体验 审美创造,4、“研究方法”实践化:案例,“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践化: 1、认识、理解概念 2、概念分类 3、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结构内化 4、知识批判思想形成 5、知识域专家科学时代: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三条路径的关系,制度路径:目标 理论路径:解释 实践路径:建构,谢谢!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