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页 1 第河南省中原名校 2018 届高三高考预测金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关于丙酮酸生成 CO2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成立的是A. 既可生成H,也可释放少量能量B. 既可生成 ATP,也可消耗 ATPC. 既可在硝化细菌内进行,也可在酵母菌内进行D. 既可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1 分子葡萄糖分解产生 2 分子丙酮酸、4 分子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2 分子丙酮酸与 6 分子水反应生成 6 分子二氧化碳、20 分子H,并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24H 与
2、6 分子氧气反应生成 12 分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丙酮酸生成 CO2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该过程可以产生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A 正确;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释放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合成了 ATP,但是不消耗 ATP,B 错误;硝化细菌、酵母菌都可以进行有氧呼吸,C 正确;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而原核细胞中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及其物质变化,明确丙酮酸生成 CO2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2. 某耐盐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 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 N
3、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Na+和甘油进入液泡的方式相同B. 液泡膜和细胞膜构成了原生质层C. Na+运输调节了细胞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水分平衡D. 盐碱条件使植物产生了耐盐性状【答案】C【解析】【分析】页 2 第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液泡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的协助下,植物细胞能将 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即钠离子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还可以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说明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钠离子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而甘油进入液泡的方式为自由扩散,A错误;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B 错误;当 Na+运入细胞液后,
4、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导致细胞液的渗透压上升,吸水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 C 正确;盐碱条件对植物产生的耐盐碱的变异进行了选择,进而产生了耐盐性状,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 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 ”,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是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3. 研究发现,癌细胞可从周边细胞自噬的产物中获取氨基酸和能量促进肿瘤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用显微镜观察无法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B. 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抑癌基因发生突变C. 促进周边细胞的自噬作用是抑制癌细
5、胞増殖的有效途径之一D. 致癌病毒能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中,诱发人的细胞癌变【答案】D【解析】【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详解】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可用显微镜观察来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A 错误;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B 错误;癌细胞可从周边细胞自噬的产物中获取氨基酸和能量促进肿瘤生长,因此阻断周边细胞的自噬作用可抑
6、制癌细胞增殖,C 错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其中引发细胞癌变的病毒中,有些能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以及细胞癌变发生的原因,明确癌细胞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4. 抗丁顿氏病(亨廷顿舞蹈病) (HD)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显性遗传病,患者大脑的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正常情况下 M 对大脑皮层产生掌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讯号”具有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大脑发出“讯号”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线粒体页 3 第B. 正常
7、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突变方向受环境的影响C. HD 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D. 神经元 M 通过主动运输释放抑制性递质【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 ,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 ,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 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
8、制。【详解】大脑发出“讯号”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线粒体,A 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正常的抗丁顿氏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突变方向与环境变化无明确的关系,B 错误;HD 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C 正确;神经元 M 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来实现的,而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的供能机制和兴奋的产生机制,明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而不是主动运输。5. 基因型 AaBb 个体的某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基因型 AB、aB、Ab、ab4 个精子(仅考虑一处变异) ,下列关于这两对非等位
9、基因的位置及变异情况的分析成立的是A. 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C. 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D. 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般情况下 1 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 2 种 4 个精子,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的话可以形成 4 种精子;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正常分裂的情况下只能产生 2 精子,但如果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能发生部分交叉互换,则能产生 4 种精子。【详解】
10、正常情况下,1 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两种 4 个细胞,现在根据题意 1 个精原细胞产生 4 种页 4 第细胞,说明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都发生了交叉互换,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均可,D 正确;如果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既遵循分离定律,也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 错误;如果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使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只能产生 2 种精子,B 错误;如果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可能产生 3 种精子,C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的相关知识,明确正常情况下 1 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4 个 2 种精子,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的话则可以形成 4
11、种精子。6. 某生物科研小组调查某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绘制了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随时间的推移物种逐渐消失,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B. 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 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 图中 b-c 段,物种的种群密度变为相对稳定与其耐受弱光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
12、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详解】据图分析,随时间的推移物种逐渐消失,但是出现了物种,因此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没有降低;一般情况下,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A 错误;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正确;由图可知三个植物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 正确;据图分析,在 b-c 段,物种逐渐消失,而物种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物种较能耐受弱光条件,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演替的概念、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能够根据图形分析有的物种消失,
13、而有的物种相对稳定的原因。二、非选择题页 5 第7. 我国土地面积的 1/5 受到重金属的污染,镉盐因溶解度高,在水中多以离子状态存在,对水生植物的影响尤为严重。某科研小组研究不同浓度的镉对水生植物紫萍生理的影响,结果见下图。对实验数据分析时发现 MDA(膜脂分解最重要的产物之一)的含量与镉浓度呈正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由图 1 得出的结论是_。(2)可溶性蛋白含量是衡量植物总体代谢的重要指标。图 2 中,镉浓度超过 5mg/kg 时,通过破坏可溶性蛋白的空间结构使其溶解性下降,因此对光合作用中_反应阶段的影响更大。据 MDA 含量与镉浓度的关系推测:镉可能
14、是通过破坏_(结构)影响_反应阶段,降低光合速率。(3)袁隆平院士所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将水稻中的吸镉基因进行敲除,成功培育出低镉杂交稻。这一事实说明:_。【答案】 (1). 镉的浓度和处理时间 (2). 随着镉浓度的增大,叶绿素的含量逐渐降低,叶绿素 a 受影响的幅度更大 (3). 暗 (4). 类囊体薄膜(或基粒) (5). 光 (6). 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或基因通过指导镉载体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镉对水生植物紫萍生理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镉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叶绿素
15、a 和 b 的含量、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分析试验数据发现:随着镉浓度的增大,叶绿素的含量逐渐降低,叶绿素 a 受影响的幅度更大;随着镉浓度的增大,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且相同镉浓度下,处理 5d 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镉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据图 1 分析可知,随着镉浓度的增大,叶绿素的含量逐渐降低,叶绿素 a 受影响的幅度更大。(2)镉浓度超过 5mg/kg 时,通过破坏可溶性蛋白的空间结构使其溶解性下降,暗反应的进行需要较多的酶,因此对光合作用中暗反应阶段的影响更大;根据题意分析,MDA(膜脂分解最重要的产物之一)的含量与镉浓度呈正相关,
16、说明镉可能破坏了类囊体薄膜,影响了光反应的发生,进而降低了光合速率。(3)根据题意分析,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将水稻中的吸镉基因进行敲除,成功培育出低镉杂交稻,说明基因是通过指导镉载体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光合作用过程及其页 6 第影响因素,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图形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弄清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实验的结论。8. 如图 1 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代表不同的体液。图 2 中表示结构,cf 表示相应的物质,甲、乙表示相应器官;图 3 是一种血糖调控模式,已知 I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据图分
17、析回答问题:(1)若图 1 中为肾脏细胞,则 b 处的尿素浓度_a 处,在成分上的主要差别是_。(2)某同学观看恐怖影片,受到惊吓,此时图 2 中下丘脑的_兴奋,引起分泌物质 c 增多,最终引起 e 分泌增加,在此过程中 e 的作用是_;此外,通过_调节,体内的_(激素)也会分泌增加,导致短时间内出冷汗。(3)图 3 中 A 表示葡萄糖,当人体饥饿时,通过途径作用于胰腺的_细胞,该细胞所分泌的激素通过途径促进_,使血糖水平升高。型糖尿病患者不能正常进行的过程是_(填数字) 。【答案】 (1). 低于(小于) (2). 中含较多的蛋白质,而 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 体温调节中枢 (4). 提
18、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 (5). 神经 (6). 肾上腺素 (7). 胰岛 A (8). 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9). 【解析】【分析】分析图形 1 可知:a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是淋巴,是组织细胞,是组织液,是血浆。分析图 2 可知,c、d、e、f 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甲、乙分别是甲状腺、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析图 3 可知:图示是血糖调控模式图,其中表示血糖浓度高时,胰腺中的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则表示胰岛素促进肝脏中的肝糖原合成,表示葡萄糖转化成脂肪;表示血糖浓度低时,胰腺中的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则表示胰
19、高血糖素促进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详解】 (1)若图 1 中为肾脏细胞,血液中的尿素通过肾脏细胞排出体外,因此 b 处的尿素浓度低于 a 处;是组织液,是血浆,两者在成分上的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中蛋白质很少。页 7 第(2)人体受到惊吓时,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分泌物质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最终引起 e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同时通过神经调节,体内的肾上腺素也会分泌增加,导致短时间内出冷汗。(3)当人体饥饿时,血糖浓度低,通过途径作用于胰腺的胰岛 A 细胞,促进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通过途径促进
20、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型糖尿病患者过程不能正常进行,理由是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 B 细胞受损。【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进而根据图形分析确定图中各个数字或字母等代表的物质、结构或过程的名称。9. 继对水稻基因组测序完成之后,中国科学家又自主完成了家蚕的基因组测序工作,正试图培育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生物。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幼蚕体色中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性状分别由号染色体上的 A 和 a 基因控制。雄蚕由于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青睐,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科学家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培育出了“
21、限性斑纹雌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回答问题:(1)进行家蚕基因组测序,需要制备大量的探针。利用探针对 DNA 分子的碱基序列进行检测所遵循的原理是_。(2)图中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其变异类型涉及_。(3)若家蚕中 D 和 d 基因位于 Z 染色体上,d 是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导致相应基因型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但 Zd 的配子有活性) 。能否选择相应基因型的普通家蚕杂交,使后代只有雄性?_,请根据亲代与子代基因型情况说明理由:_。(4)在生产中,可利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培育出可根据体色辨别幼蚕性别的后代。请用遗传图解和适当的文字,描述选育雄蚕的过程。【答案】 (1).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
22、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重组 (3). 不能 (4). 因为雌蚕只有 ZDW 基因型,雄蚕有 ZDZD、Z DZd基因型,杂交组合 ZDWZDZD、Z DWZDZd均可产生 ZDW 的雌性后代 页 8 第(5). 文字说明:选择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作为亲本杂交,所得的后代F1中无斑纹全部为雄蚕,限性斑纹(或有斑纹)全部为雌蚕【解析】【分析】已知正常家蚕的幼蚕体色中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性状分别由号染色体上的 A 和 a 基因控制。据图分析可知,图中普通家蚕 1 基因型为 AAZW(有斑纹雌蚕) ,其在 60CO 的照射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移到了 W 染色体上
23、,基因型为变成 AOZWA(O 为缺失染色体) ,其与普通家蚕2(aaZZ 无斑纹雄蚕)杂交,获得的后代自由交配,最终获得了限性斑纹雌蚕(aaZW A) 。【详解】 (1)探针的本质是单链 DNA 分子,其与被检测的 DNA 分子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限性斑纹雌蚕的获取过程涉及到的变异类型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基因重组。(3)由于 d 是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则雌蚕只有 ZDW 基因型,雄蚕有 ZDZD、Z DZd基因型,杂交组合ZDWZDZD、Z DWZDZd均可产生 ZDW 的雌性后代,所以因此不可能通过某种杂交试验使得后代只有雄性。(4)选择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
24、作为亲本杂交,所得的后代 F1中无斑纹全部为雄蚕,限性斑纹(或有斑纹)全部为雌蚕,如图所示:。【点睛】该题的知识点是家蚕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杂交育种的方法,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题图信息解答问题。10. 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调查结果生物类群、物种数和生物量2013 年(养殖前) 2015 年(养殖后)页 9 第物种数 13 5水生高等植物生物量(湿重 kg/1 000 m2) 560 20物种数 11 20浮游藻类生物量
25、(干重 g/m3) 2 10物种数 15 8鱼类生物量(湿重 kg/1 000 m2) 30 750物种数 25 8虾、贝类等小型动物生物量(湿重 kg/1 000 m2) 55 13(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_发生了显著变化,抵抗力稳定性明显_。(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3)若浮游藻类继续大量繁殖,则会危及养殖鱼类的安全,甚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由这种原因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时间往往发生在一天中的_(填“凌晨” “中午”或“傍晚”),因为此时间段_。(4)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
26、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_。【答案】 (1). 食物链(或营养结构、物种丰富度) (2). 减小 (3). 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多以及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 (4). 凌晨 (5). 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最低 (6). 吸收营养物质,竞争阳光【解析】【分析】由表格可知天然湖泊改为人工鱼塘后,只有浮游藻类植物种类和生物量都增多,其它种类和生物量均减少;养殖前的高等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养殖后鱼类的生物量最高。【详解】 (1)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改造后物种的总数明显减少,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明显下降。(2)种间
27、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3)晚上动植物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但是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凌晨时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最低,最容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4)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营养物质来抑制其生长。页 10 第【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从食物链和种间关系的角度思考解决,能够根据表格判断该湖泊改造后的物种数与生物量的变化情况。11. 回答与生物技术实践有关的问题:(1)为了获得耐高糖、耐酸特性的酵母菌菌种,可
28、以对野生菌种进行_。然后在_(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培养基上进行培养。(2)通过选择培养,人们可以分离得到目的微生物耐高糖、耐酸特性的酵母菌,选择培养的原则是_。(3)在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每次划线前都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其目的是_。(4)大肠杆菌是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其代谢产物能与染料伊红美蓝反应,使菌落呈黑色。为检测严重污染水体中的大肠杆菌数量,将水样适当稀释后,取样涂布在上述平板培养基中,应选择颜色为_的菌落进行计数。该方法是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测样品中的活菌数,其原理是_。在接种大肠杆菌前,需先将灭菌后的空白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菌落生成,其目的是_。【
29、答案】 (1). 诱变处理(或紫外线照射或射线照射) (2). 固体 (3).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生长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4). 杀死残留菌种,保证每次划线菌种来自上次划线末端 (5). 黑色 (6).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7). 检测培养基制备是否合格(灭菌是否彻底)【解析】【分析】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 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培养基根据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微生物分离、鉴定、活菌计数、保藏菌种选用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常
30、见的接种的方法 :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 (1)目的菌种的获取,可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即对野生菌种进行诱变处理,然后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2)选择培养的原则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生长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因此要获得耐高糖、耐酸特性的酵母菌菌种,培养基中还应加入高浓度蔗糖或高浓度葡萄糖或高浓度糖,并且将 pH调低或调为酸性。(3)在利
31、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每一次划线前后都需要灼烧接种环,目的是杀死残留菌种,保证每次划线页 11 第菌种来自上次划线末端。(4)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能与染料伊红美蓝反应,使菌落呈黑色,因此应该选择黑色的的菌落进行计数;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因此可以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测样品中的活菌数;为了检测培养基制备是否合格,接种前需要先将灭菌后的空白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菌落生成。【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的相关知识点,明确筛选目的菌种的原则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生长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12.
32、 人类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唯一宿主,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先后经历了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阶段。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是取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用高速离心提纯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之后再灭活,制成乙肝疫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如图 1,图 2 示意大肠杆菌质粒的相关基因与限制酶切点;图 3示意有关限制酶在 DNA 分子中的具体切点。请回答相关问题:(1)从图 1 可知,该目的基因的具体功能是_。(2)选择大肠杆菌质粒作为运载体的原因是_。(3)用基因工程疫苗接种比血源性疫苗更安全,试从疫苗的结构特点解释原因:_
33、。(4)形成有效的重组质粒,选择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很重要。某学习小组根据图 2 和图 3 提出了三种方案:单独使用 BamH、分别使用 BamH和 EcoR以及分别使用 Hind和 EcoR,且认为选择使用BamH和 EcoR最佳。该方案的优点是_。如果选择使用 Hind和 EcoR,则在构建重组质粒后,还需要运用_技术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答案】 (1). 指导合成乙肝病毒外壳 (2). 对受体细胞无害;具标记基因,能对重组 DNA 是否页 12 第进入受体细胞进行鉴定;在宿主细胞内能自我复制;具有多个酶切位点,供外源基因插入其中 (3). 血源性疫苗需灭活破坏其核酸结构,灭活不
34、成功则会导致接种者患乙肝,而基因工程疫苗仅有乙肝病毒外壳,不需要灭活 (4). 既防止了质粒发生自身环化和目的基因与质粒之间的反向连接,又便于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 (5). DNA 分子杂交(或核酸分子杂交、分子杂交)【解析】【分析】此题对比传统获得疫苗和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疫苗的过程方法后重点强调了基因工程获得疫苗优点;图 1 表示的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疫苗和产生相应抗体的过程图,图 2 和图 3 表示进行重组质粒时对于限制酶的选取。【详解】 (1)根据图 1 形分析,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奖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获得了乙肝病毒外壳,说明目的基因的作用是指导合成乙肝病毒外壳。(2)大
35、肠杆菌的质粒作为运载体具备的条件有:对受体细胞无害;具标记基因,能对重组 DNA 是否进入受体细胞进行鉴定;在宿主细胞内能自我复制;具有多个酶切位点,供外源基因插入其中。(3)血源性疫苗需灭活破坏其核酸结构,灭活不成功则会导致接种者患乙肝,而基因工程疫苗仅有乙肝病毒外壳,不需要灭活,因此用基因工程疫苗接种比血源性疫苗更安全。(4)根据图形分析可知,选择两种不同的限制酶(Hind和 EcoR)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既防止了质粒发生自身环化和目的基因与质粒之间的反向连接,又便于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常用 DNA 分子杂交发。【点睛】本题有一些难度,主要考察学生对于遗传密码特点的理解应用,对于抗原本质的认识,难点在于对一种限制酶切割后再连接所出现情况的推理,这需要能够彻底理解限制酶切割后产生末端的特点,对于知识的应用方面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