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一轮复习:人口与环境第二讲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合理容量,一:高考回顾:,【2018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2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1011题。,10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112013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解析】 10安徽省地处
2、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 大量人口外出务工, 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故B正确,D错误。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故A、C错误。 11.考查安徽省2013年以来的常住人口变化特征,容易题。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C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实际上不大可能)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排除B、D选项。 【答案】10.B 11.C,二、考纲解读,一、人口迁移 1概念 人们变更 的空
3、间流动行为。 2分类 (1)根据人口迁移的空间范围分为 和国内迁移。 (2)由 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发展与 、社会经济不协调引发人口迁移。,定居地,国际迁移,农村到城市,自然环境,三、基础回顾,优越,丰富,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业,组织性,战争,青年人口,宗教信仰,特别关注 (1)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 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2)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而迁出地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出生率,婚姻,只生一个,早婚,晚
4、婚,学而优则仕,四海为家,考点一线串 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四、考点突破1:,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技法一招鲜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例如海湾战争导致大量战争难民迁移,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导致环境难民迁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在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 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由一般到特
5、殊:人口迁移都是发生在特定区域之间的, 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地理条件是特定的。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一般规律应用于特殊案例。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应用闯一关 1读“人口迁移率随年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丙所代表的人群正确的是 ( ) A劳动力 B总迁移 C少年儿童 D老年人 (2)乙和丁群体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曲线的迁移率最大,应为总迁移量;乙曲线表示的年龄段
6、主要为少年儿童;丙曲线表示的主要为劳动力人口;丁为老年人口。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和丁分别表示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迁移率,则迁移的主要因素是随父母或子女的迁移而迁移,所以是家庭因素,属于社会文化方面,故D项正确。 答案:(1)A (2)D,考点一线串 1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四、考点突破2:,2当代国际人口迁移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应用闯一关 2下面两图示意第六次人口普查的 统计结果,左图为我国民工流出省份空间分布示意图,右图为我国民工流入省份空间分布示意图。第六次人口普查还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7、。读图完成(1)(2)题。,(1)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民工流入量最大,其主要原因是该地 ( ) A环境人口容量大 B气候条件优越 C资源开发 D经济发展速度快 (2)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年龄较轻 B农村地区妇女生育率较城市低 C大量城市老年人到农村养老 D农村人口平均寿命高于城市,解析:第(1)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因此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工资水平高,有较强的吸引力。第(2)题,由于农村地区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务工或经商,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老人,这导致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高于城市。 答案:(1)D (2)A,知识补充:正确认识我国目
8、前的“民工流”现象 (1)产生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 劳动力;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 (2)“民工流”的特点: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 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3)“民工流”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出 现“民工荒”,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出现“回流”现象。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人口红利期,一国工作年龄
9、人口占比高,储蓄意愿高,因此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利率)低,推动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上涨;而当人口结构进入拐点,工作年龄人口占比萎缩,储蓄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迅速上升,经济增速和资产价格均面临下调压力。结合下图回答(1)(2)题。,课堂练习:,(1)关于图中五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中国与日本相比,工作年龄人口占比拐点将晚出现35年 B到2040年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印度 C2050年美国工作年龄人口数少于中国 D中国工作年龄人口占比在图示百年中变化幅度最大,(2)下列措施中能够长期比较稳定地保持一个国家人口 红利期的合理做法是 ( ) A延长现有人口的工作年龄 B严格限制人口的增长 C大规模地吸收移民 D根据国情合理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中国和日本出现工作年龄人口占比拐点的时间即为曲线达到最高点时所对应的年份分别约为2015年、1990年,中国比日本大约晚25年;到2040年日本工作年龄人口占比最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2050年,美国、中国的工作年龄人口占比大致相当,但美国工作年龄人口数少于中国;在图示百年中,工作年龄人口占比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越南。第(2)题,据材料可知,要想比较稳定地保持人口红利期,即应保持工作年龄人口占比的稳定。对一个国家或区域而言,只有维持合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答案:(1)C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