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敢问好问问明,勤学会学学精,老师寄语:,杭州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断桥残雪,张 岱,湖心亭看雪,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目标:,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明代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前未曾出仕,明亡后曾参加抗清义军。明末清初人,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与境,意趣深远。他的
2、散文小品短小隽(jun)永,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作者及作品,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老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技巧,把握字音及停顿。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粗知文意。,提示字音: 更(n)定 毳(cu)衣 芥(ji) 雾凇(sn) 沆砀(hndn) 重点实词:拿、强,二、试背课文。,课文探究,三、体会写作技法,1.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译文: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 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 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 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 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2. 让学生想像画面用自己的
3、语言描述想像中的 西湖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 手法?,白描,(2)作者抓住景物的哪些特征来描写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提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白描写法,寥寥几笔,就包含诸多 变化: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 大与小,动与静等,简洁概括 ,人 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富有意境的艺术 画面。,悠远脱俗 清高自赏,(3)你想像一下,这幅画面表达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4)知识迁移: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并让其余同学评点 。,课堂讨论:,2.独往湖心亭看雪:“独”怎样理解?,充
4、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 和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1.本文写于清朝初年,可作者为什么交代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使用明代纪年,说明心中明代始终没有灭亡,四.朗读并背诵“湖心亭奇遇”一段。,1.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 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 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 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 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 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 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 痴的人呢!”,2.讨论: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
5、怎样处理 写景、叙事、和抒情的关系的?,3.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 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 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参考:不矛盾,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认为 芸芸众生不可为伍,俗人虽然存在,却犹如不 存在,比如舟子,反映出文人雅士的孤傲与遗 世独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五、能力提升:,江雪 柳宗元,讨论:这首诗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 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 情上的不同之处。,参考: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 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 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 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 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 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 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 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 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 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 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 唏嘘感叹。,六. 课堂小结,再见,200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