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蜡烛,寄寓了怎样的一段情结!,西蒙诺夫,作者简介: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
2、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历史的回顾:,42年,南斯拉夫贝尔格来德,德军在枪决平民,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集中营中的受害者的尸体.,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苏联红军士兵的尸体.,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1944年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10月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
3、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课文背景:,贝尔格莱德战役,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红烛是一篇战
4、地通讯。,文学常识,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匍 匐 腋 下 拂 晓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zhu,bo,jio,p f,y,f,l,wi,q,q y,yo,j n,认识多音字,削,xio 削去,xu 剥削,间,jin 间距,jin 间歇,揣,chui 揣在怀里,chui 揣测,chui 挣揣,迫,pi 迫击炮,p 迫不及待,辨析形似字,砾,烁,铄,契,锲,窖,窑,窟,揣,踹,喘,湍,(l)瓦砾,(shu)闪烁,(shu)众口铄金,(q)契约,(qi)锲而不舍,(jio)地窖,(yo)窑洞,(k)窟窿,(chui)揣测,(chui)踹开,(chun)喘气,(tun)湍急,解释
5、下列词语的意思:,拂晓:,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鞠躬:,永垂不朽:,瓦砾:,天快亮的时候。,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弯身行礼。,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破碎的砖头瓦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
6、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2、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整体感知:,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整体感知:,“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做好了
7、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整体感知:,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掩埋苏联战士。 (强烈反差),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描写?,不厌其烦的反复
8、,炮火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 ,炮 火,炮火,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蜡烛,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
9、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蜡烛,有特殊意义,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
10、,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黑 围 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沉痛的哀悼之情。,黑围巾,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老妇人的动作,爬,跪,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
11、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坐,1、然后,她在他身旁坐了下来。 2、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3、她已经筋疲力尽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年老体衰,老妇人的动作,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伟大内心世界。,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说明这支蜡烛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红
12、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小结,炮火:,蜡烛:,黑围巾:,“坐”、“爬”:,“跪”:,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战士牺牲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而无所畏惧,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彻夜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
13、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烛光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内容探究,红军的生命之
14、光,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南斯拉夫人民的哀思,敬爱与哀痛,阅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二、朗读第29段的末句,揣摩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补充说明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一、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揣摩语句,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及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文章再次点出结婚喜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
15、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原句没说出真名,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三、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揣摩语句,小 结:,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掩埋苏联红军烈士遗体的叙述,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1)选材精当,感人肺腑。(2)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2、写作特点:,拓展延伸,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思考提示:,1、老妇人为什么不 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祈祷:,和平、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