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世界所有的城市都有街、巷,称谓大体相同,某某街、某某道,而只有北京叫“胡同”。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萧乾的笔,一起去看看老北京的小胡同,作者简介: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
2、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第一部分(1-3) 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 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 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初读课文,理清思路,胡同中留下了作者哪些记忆?,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 (丰富
3、、和谐)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捉蛤蟆,逮蛐蛐。 (鲜活、美好),再读课文,体味情感,胡同中那些鲜活美好的记忆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 个角落。 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呼应留恋,怀念,魂牵梦萦,再读课文,体味情感,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这样比较着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
4、恋。,细读第12节,揣摩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种种情感。,“都”“就有”“舍得”“舍不得”“搞猛了”“幸而”“必” 有关切,有忧虑,有遗憾,走南闯北、漂洋过海的作者时时刻刻惦念着北京的胡同,发出“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的感慨,因为这里有他的回忆,有好多好多北京人的回忆,这些回忆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传统,一种文化,是每一个北京人的“根”!,全文结构 板书参考,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有着极强的概括性,于简练、平淡的叙述中现出真情。 北京方言与书面语的完美交融,也是本文语言表达的显著特点,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例如文章第四段,短短百余字,就简要地把母亲
5、去世后寄养在堂兄家,半工半读,上高中因学运被变相开除,后又回北平上大学等走南闯北的几十年经历叙述清楚了;也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怀念之情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再如第七、八段关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方言土语与书面语相结合,土语不土,雅语亲切,极富抒情性和感染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品味句中“大摇大摆”一词,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里的“大摇大摆”是拟人化的写法,既刻画了“屁股帘儿”飞起时摇
6、摇晃晃的样子,又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作者生动鲜活地语言让我们打开心中的眼睛,看到很多我们所从未体验过的生活,也能让我们欣然一笑。,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作者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声音联想为可视的“花纹”,形象地表现了理发师手里的“铁玩意儿”发出的声音具有层次感,能唤起人们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美感。,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全文小结,本文以回忆北京小胡同的情感为线索,忆及当时的风物人情,字里行间充满了留恋和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被拆的遗憾和保护胡同及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