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杨振宁,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原籍安徽,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芝加哥大学博士,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写作背景,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
2、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杨振宁和邓稼先在芝加哥大学,结构内容,第一部分:引言,概述自年屈辱历史,引出杰出科学 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突出表现邓稼先同志在领导、设计、研制 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及其他国防武器方面 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叙写,突出表现邓稼先同志作为 中国科学家的纯朴气质和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透过“寒春事件”,说明了中国科技人员的 水平和邓稼先的严肃认真。 第五部分:具体表现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 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英勇无畏,身先士卒。 第六部分:高度评价邓稼先同志的一生。,奥本海默,钱三
3、强,选材特点,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择其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武宣队员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语言表达特色,文中夹叙夹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在叙述了中国核武器连续试验成功后,作者评道:“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了!”,以此来说明这些事件的伟大意义。文章直白的抒情很少,但通篇却蕴含深情。如第一部分中列强侵占中国的几大事件的排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愤恨悲痛之情。而第四部分的最后一段,又饱含着作者对邓稼先的感动和敬佩,“震荡”、“热泪盈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作者的心里是怎样地心潮澎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