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一历史必修一主观题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诸侯国 类别 地理位置晋 同姓 今山西卫 同姓 今河南北部鲁 同姓 今山东南部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宋 商族后裔 今河南东部燕 同姓 今北京一带材料二 荀子记载周初,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 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分封制的特点。材料四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虑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辱慢王朝,等于不贡。 ”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五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
2、,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2)根据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材料六(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3)材料六中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七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4)材料七反
3、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5)分封制与材料七中所反映的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2、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材料一: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 ,采上古帝位号,号曰2皇帝 。 ”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的建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
4、,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从材料一、三的“皇帝” 称号及“ 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3、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5、?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请回答:(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的看法有何不同?(4 分)(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4 分)(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7 分)4、阅读下列材料:(14 分)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
6、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 ,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
7、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3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 3) 材 料 三 中 军 机 处 的 主 要 职 能 是 什 么 ? 军 机 处 的 设 置 反 映 了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什 么 政 治 特 点 ?5、材料一:唐初,战功是选拔丞相的主要途径,从武则天统治直到终唐之世,科举制度,特别是进士科逐步成为主要途径。通过科举取士,经过吏治考试任官,再历经州、县,台省任职的锻炼考验,具备决断军国大事的才能和
8、智慧,方可寻用为相。入相之后,皇帝定期亲判其考课,评有等第。材料二: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亦汉行丞相事之例也。 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职官宰相材料三:唐朝的宰相不同于秦汉,多是他官兼职,或是丞相兼领他职,所以没有独立的办公机构相府,它是集体负责制,主要任务是帮助皇帝议决军国大政,或者拟订皇朝政令,自己不能向政权的其他部门发号施令。宰相议事决策,拟订重大政令的地方叫政事堂。 问题:根据材料一,说说唐朝选拔宰相的制度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给今人以什么借鉴?材料二三显示唐朝宰相的设置有什
9、么特点?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 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大臣答: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是说明彼国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皇帝说:说的是。材料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材料三 1913 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 300 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
10、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的 157 人,孟子 61 人,孙文 17 人,颜渊 11 人,诸葛亮 8 人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请回答:(1)材料一中,嘉庆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1 分)为什么?(2 分)4(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2 分)(3)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4 分)(4)材料三中,崇拜孙文的人数仅次于孔孟,名列第三。这能反映什么问题?(3 分)7、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1997 年 7 月 1 日,位于南京下
11、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 1.842 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 8 月 29 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 1.842 米”和 “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 ,并选择在 1997 年 7 月 1 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2 分)材料二 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2 分)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
12、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1949 年 4 月) 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4 分) 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 (4 分)9、 (13 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
13、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 500 万人次。 5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
14、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 分)(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3 分)10、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的钦佩的精神!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5、。材料一 我的长征是中央电视台、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合制作、由崔永元担任主持人的大型电视活动,有 20 名体验者于 2006 年 5 月 1 日,在当年红军出发的地点开始踏上长征路,他们将用 10 个月左右时间,沿 70 年前红军长征主要路线,徒步至终点。材料二 大渡河,是一个无法让人不把石达开和红军联系在一起的地方。今天,在这里有一高大门楼,两侧有一副对联:“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1935 年 5 月,在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四川,准备向北穿过彝族地区,强度大渡河。当时,蒋介石曾放言:要让中央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 (1863 年 5 月 14 日,太平天国的
16、名将石达开率 4 万多人马,在大渡河畔准备北渡时遭清军围堵而全军覆没。 )材料三: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从政治、军事角度方面分析当年红军长征的原因。 (4 分)(2)当年石达开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来到大渡河边、准备北渡的?(4 分)(3)红军强渡大渡河后,胜利进军,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假如石达开北渡成功,你认为其最终结局会怎样?请加以分析说明。 (5 分)6(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红军长征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伟大精神?(3 分)11
17、、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回答下面问题。材料一: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 ”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 “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 30 天劳役。在田律 、 徭律 、仓律 、 公律 、 金布律、 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 “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
18、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6 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4 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4 分)(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法律的发展趋势。 (2 分)10、阅
19、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一 丘逢甲的诗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材料二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材料三 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 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材 料 四 鉴 百 年 来 的 屈 辱 积 耻 、 血 泪 斑 斑 交 织 的 中 国 近 代 史 , 人 为 刀 俎 , 我 为 鱼 肉 , 弱 国 惨 痛 ,以 及 缅 怀 祖 先
20、 以 往 这 光 荣 , 怎 不 令 人 亟 思 奋 发 ! 窃 感 要 使 中 国 强 大 和 光 荣 , 实 为 我 国 当 前 最 主 要之 急 务 , 也 是 大 家 久 郁 心 中 一 致 之 呼 声 及 共 同 之 渴 望 , 并 感 到 只 要 我 们 团 结 统 一 , 共 同 对 外 , 发奋 图 强 , 富 强 康 乐 光 荣 之 新 中 国 指 日 可 待 , 因 此 , 中 国 需 要 统 一 。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请回答:(1)请你判断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为什么“夜夜梦台湾”?当时台湾7人民兴起了什么斗争?(3 分)(2)从乡愁这首诗中,你
21、可以感受到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与愿望?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4 分)(3)根据材料三,谈谈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2 分)(4)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领导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 (3 分) (5)依据四段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台湾问题的认识。 (3 分)高一历史必修一主观题练习 1 参考答案第 1 题:(1)分封制的特点:从分封的对象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也包括功臣、姻亲、殷商旧族等。从地理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从分封内容看:除土地外还有器物,人口。(2)诸侯对周王的
22、义务:镇守疆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3)王权衰弱,诸候不朝,蔑视王权的现象。(4)宗法制。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他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第 2 题:(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3)皇位世袭。(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第 3 题:(1)唐太宗认为应该加强宰相制度,
23、以避免决策失误。 (2 分)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 分)(2)唐太宗:皇帝决断和集体讨论应结合起来。 (2 分)明太祖:中央政府各部门只管办事,皇帝一人决策即可。 (2 分)(3)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 (1 分)因为二者都坚持专制制度, (2 分)但唐太宗要求将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统一起来,明太祖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绝对对立起来看待, (4 分)因此得出不同的结论。第 4 题:(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报告,门下省审议此项报告,尚书省将其兴建计划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 (6 分)( 2) 不 同 : 唐 朝 的 中 书 省 是 中 央 机
24、 构 之 一 , 掌 管 国 家 政 令 的 草 拟 , 元 朝 设 置 的 中 书 省 是 全 国最 高 行 政 机 构 。 ( 4 分 ) 原 因 : 元 朝 疆 域 辽 阔 , 实 行 行 省 制 度 是 为 了 加 强 对 全 国 的 有 效 统 治 。( 2 分 )(3)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2 分)反映: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 分)第 5 题:( 1) 特 点 : 通 过 科 举 考 试 来 选 拔 宰 相 人 选 , 考 中 进 士 科 的 还 要 从 地 方 官 员 做 起 锻 炼 考验 , 之 后 才 可 以 入 朝 为 相
25、。 借 鉴 : 选 拔 政 府 官 员 不 仅 应 该 通 过 正 规 的 考 试 制 度 , 还 应 当 注 重 官 员的 实 际 办 事 能 力 , 从 下 级 开 始 做 起 , 培 养 锻 炼 决 策 的 能 力 , 同 时 , 对 官 员 的 定 期 考 核 也 是 非 常 必要 的 。 8(2)特点:宰相之职人数上没有定员采取集体负责制,且多由其他官员兼任,不设专职,宰相没有向其他部门下达命令的权利。目的:分散宰相权利,以加强皇权。第 6 题:(1)不对。1 分 英国比中国富强;英国富强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快,而不是因为沾了中国茶叶的光。 2 分(2)是指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6、2 分(3)孙中山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成立兴中会和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4 分(4)孙中山在当时的中国威望很高;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3 分第 7 题:南京条约的签定、香港回归。 (2 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们深切怀念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中山陵位于紫金山麓,建筑宏伟,属优质旅游资源。 (2 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意义: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4 分)提示:清朝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4
27、分)第 9 题:答案要点:(共 13 分)(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 (3 分)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4 分)(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 分)(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3 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第 10 题 : ( 1) 原 因 : 中 央 领 导 人 的 “左 ”倾 错 误 ; 红 军 第 五 次
28、反 “围 剿 ”的 失 败 。 ( 4 分 )( 2) 历 史 背 景 : 天 京 事 变 后 , 石 达 开 因 受 到 洪 秀 全 的 猜 忌 而 负 气 出 走 ; 清 军 的 围 追 堵 截 。( 4 分 )(3)失败。 (1 分)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这种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承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4 分。只答出结局而不分析说明者不得分。答出胜利结局,且分析理由充分,也可酌情给分。 )(4)精神:乐于吃苦,不怕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3 分,答出 3
29、 点即可)第 11 题:(1)秦律的特点: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核心;法律较为周密,涉及内容广泛;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刑。(6 分)(2)进步性: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家天下” 和“终身制”,体现了开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 (4 分)(3)宪法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4 分)(4)趋势:民权取代君权的进步性。(2 分)10(1)甲午中日战争后。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台湾人民兴起反割台斗争。(3 分)(2)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1949 年,蒋介石残部败逃台湾对大陆对峙,两岸进入相互隔绝的时期。(4 分)9(3)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2 分)(4)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3 分)(5)认识:台湾自古就是国的领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努力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们和平统一祖国的进程,也从根本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任答 3 点即可,共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