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时 2 授课班级考点、知识点筛选的原理:分离:计数学习目标1.分离微生物的原理 2.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3.统计细菌数目的方法重、难点.教学重难点:2.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3.统计细菌数目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1. 微生物的营养:2. 培养基的制备:3. 无菌操作技术:4. 接种方法:一基础知识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 氨和 CO2 ,这是因为细菌能合成 脲酶 。二.筛选菌株复习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回忆)学生阅读课题背景交流表述尿素的特点及作用提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
2、系 ? 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特殊的培养基能筛选出特殊的微生物吗?本课题实验使用的培养基的特点与功能是什么呢?三.统计 菌落数目常用来统计样品中 活菌数目的方法是 稀释涂布平板法 。1. 为什么是活菌数?2. 怎么计算? 在菌落计数时,每隔 24h 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除此之外, 显微镜直接计数 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四.设置对照1.怎么设置对照说明培养基是无菌的?2. 怎么设置对照说明培养基发挥了选择功能?3. 怎么设置对照说明菌落数是有效的?五.实验设计:阅读筛选菌株,思考问题,回答.阅读后思
3、考回答问题分析思考和回答.阅读分析思考1.有哪些重要环节?取样 稀释 涂平板 培养与观察 计数 鉴定2.各环节需要哪些工具?3. 操作时注意的问题?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距地表 38cm 的近中性土壤中,约7080为细菌。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其原因是不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含量不同,其目的是保证获得菌落数在 30300 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细菌稀释度为 104、10 5、10 6,放线菌稀释度为 103、10 4、10 5,真菌稀释度为 102、10 3、10 4。培养不同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培养温度。细菌一般在 3037培养12d,放线菌一般在 2528培养 57d,霉菌一般在 252
4、8的温度下培养 34d。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的信封在使用前都要灭菌。1)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 10 g。将称好的土样倒入盛有 90mL 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塞好棉塞。2)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进行。3)实验时要对培养皿作好标记。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稀释度、培养物等。4)为了提高效率,在操作时更加有条不紊,应当事先规划时间。4.怎么鉴定?在以 尿素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酚红 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 PH 升高,指示剂将变 红 ,说明该细菌能够 分解尿素 。和回答.阅读分析思考和回答总结:课堂练习1.利用生物工程生产啤酒、味精、胰岛素、酸奶的常用菌种分别是A
5、酵母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 B酵母菌、大肠杆菌、青霉菌、乳酸菌 C 酵母菌、谷氨酸棒状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 D黄色短杆菌、酵母菌、大肠杆菌、乳酸菌2下列操作不属于微生物的分离步骤的是A 稀释 B划线或涂布 C接斜面 D培养3影响微生物 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阳光、温度、水分 B温度、水分、PH C水分、PH、氧 D温度、PH、氧4.下列微生物的产物中没有菌种特异性的一组是A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色素 B. 多糖 、脂类、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C核苷酸、多糖、维生素、毒素、抗生素 D核苷酸、维生素、多糖、脂类、氨基酸5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是指A.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B.控制发酵时的温度C.调节发酵过程中的 pH,氧气通入量 D.包括 A、B、C 三项引导学生归纳记忆课堂练习实验方案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分离筛选微生物的原理 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人为条件微生物计数方法与原理 稀释涂布平板法显微镜直接计数对照设置与重复设置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结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