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爱莲说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907328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爱莲说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爱莲说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爱莲说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爱莲说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爱莲说教案篇一: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莲说周敦颐洛阳市宜阳县锦屏镇一中: 2011.5.21李明辉爱爱莲说周敦颐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 ,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莲,又名荷花,芙蓉,菡萏。她,美丽可目,清香可鼻,莲藕可食,莲子可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同学们,你能说出哪些含有“莲

2、”的诗句吗?(大屏幕展示有关荷花的诗句)古人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期中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 ,虽然只有 119 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 ,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 ) ,池中建“赏莲亭”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

3、景生情,写下爱莲说 ,借花述志。 三、体裁点击: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 ,复习“说”的特点“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1、听录音,然后朗读: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 fn) 颐(y)濯(zho)淤(y)涟(lin) 蔓(mn )亵(xi) 噫(y)鲜(xin)有闻齐读课文。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4、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 (出示下列句子检查

4、翻译情况)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思考下列问题 (1) 、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 、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 、作者通过外形的描写,用一句话概括了莲的内在气质,请同学们找出。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探究莲之魂:(内在美)、作者借花喻人,揭示

5、了花中蕴涵的君子品质,请把描写莲花的句子与揭示君子品质的句子连线。 莲君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不攀附权贵中通外直 独立高洁 不蔓不枝 美名远扬香远益清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亭亭净植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尊敬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学生分组讨论)花象征 感情 作用 莲花 花之君子者 赞美主旨(周敦颐)菊花 花之隐逸者 惋惜正衬 (陶渊明)牡丹 花之富贵者 讽刺反衬(世人)托物言志 高洁志趣小结: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

6、浑浊的世间, 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保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学了本文后,你愿做以上哪一类人呢?我们应该像周敦颐那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拓展延伸:仿照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爱- ,因为它-”的句式造句。 例句:1、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 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2、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结束语:绽放鲜花的人生是美丽的 沐浴阳光的人生是灿烂的板书:拥有喝彩的人生是精彩的 愿同学们的人生永远充满 鲜花和掌声, 永远靓丽动人!篇二:爱莲说优秀教案爱 莲 说知识目标:

7、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

8、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 “说” 在这里指什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

9、为“濂溪先生”三、感知课文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 , “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

10、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给下列字词注音蕃( ) 淤泥() 濯( ) 清涟( ) 蔓() 净植() 亵玩() 焉()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蕃() 濯( ) 谓( ) 隐逸( )噫( ) 鲜() 宜乎()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

11、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五、 研读课文(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描写角度 语句赋予的品格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风度 (亭(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亵玩焉) 清高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

12、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 ,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

1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 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2

14、、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 ,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

15、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七、 总结课文1、 学生总结至此

16、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2、教师总结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八、布置作业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

17、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附:板书设计爱莲说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予 独爱 莲君子者 赞美托物 言志篇三: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 、认知目标:?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 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二) 、情感目标: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二、教学重点(一) 、莲君子的美好形象;(二) 、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三) 、作者的

18、志趣和情操。三、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谈谈花。为什么要谈花呢?老师先卖个小关子,待会大家就会明白的。好了,下面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花,要说清楚为什么,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哦。 (学生各抒己见)很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点高难度的,有谁能就自己喜欢的花用相关的诗句表达出来的?(如: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的不错。可见,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而且诗如其花,都非常漂亮。我们这节课要讲一个古人,他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绝世佳作。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

19、。 (板书:爱莲说周敦颐) ? 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说”体裁课题意思为“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 。? 生字词段释义1、听课文录音,给难字注音:(叫学生上黑板注音)蕃(fn)、淤(y)、濯(zhu)、清涟(lin)、亵(xi) 、隐逸(y)2、难词、各段释义,疏通全文。(二)品位语言,领悟语感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全班朗读)1. 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2.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3. 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4.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5. 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结合课

20、文,逐一解答:1. 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 “香远益清”的芳香; 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2.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3.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

21、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本文为例,通过板书厘清学生的思路。 ) 、生长环境:莲)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气:“香远益清”芳香4

22、) 、风度:菊花: 正衬牡丹: 反衬? 注:讲解为何把菊花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引白居易的买花 ) 。4.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5.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三)实践语言,习得语感1、读了爱莲说 ,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播出的共同关注 ) ,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结语: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本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为了巩固知识,同学们课后除了要完成上述两道题外,还要背诵全文,下节课回来抽查。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