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伤仲永,一、走进作者及题解 二、整体感知 三、深刻领悟 四、语言表达训练,走近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其临川先生文集。,题解:,本文题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的什么之情?,“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 方仲永的惋惜之情。,整体感知:,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l) 谒(y) 扳(pn) 称(chn),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
2、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家舅见之:在,介词。 贤于人者不至:从,介词。,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做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利:以为利,名词作动词。,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理解课文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第二阶段,写十二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从前。第三阶段,
3、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体会深刻的立意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从五岁到十五岁间的才能发展 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第一部 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本文意在以方仲永 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 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这一立意无疑是十分深刻的。,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练的特点。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 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第三自然段中“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这一段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思考,以“由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发言,谈感受。要求: 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中心鲜明,讲话层次清楚。 时间一分钟左右。,语言表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