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三 说明文阅读,第1讲 分析标题、说明对象、品味语言、筛选整合、说明顺序,真题体验,这种神奇的现象,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荷叶表面每一个上皮细胞都会长出一个乳突,这些乳突仅有几个微米大,比我们的头发丝还细。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些多级分形的微纳结构会吸附空气,当水珠滴在荷叶上面的时候,由于强大的表面张力,水会被这层气膜托起来而无法接触其本身。同时,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来看,苹果、葡萄表面有层白蒙蒙的生物蜡,在清洗水果的时候常会感觉到打滑,这便是蜡质的“功劳”。蜡质本身就是疏水的,源自于其本身的组成
2、非极性有机分子与极性的水分子极性相异,故难以亲和。 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它们叫水黾,也有人管它们叫水蚊子、水蜘蛛等等。它们能漂浮在水面,能在水面上跳跃,乃至生活,就算是狂风暴雨也难奈它们何。这么一种吃喝拉撒睡乃至繁殖都在水面进行的小虫子,也是玩超疏水的行家里手。它们腿上密集排列着微米级刚毛,刚毛表面是一道道周期排列的纳米沟壑,形成像荷叶一样能吸附空气的结构,使其与水完全隔离,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能轻易漂浮于水面。,玫瑰花瓣表面也表现出了超疏水的特性,尽管玫瑰花表面对水也很厌恶,却又能粘上水珠,若即若离,藕断丝连。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黏附水滴极易滑落
3、,而是另一种疏水的状态,是一种高黏附的超疏水。我们看到粘上露水的玫瑰花,无论是倒扣着,或是直立着,表面的水总会粘在上面。当然了,粘着的大都是一个个小水球,倘若是荷叶的话,这些小球就东奔西跑,不知所终了。这也和玫瑰花瓣表面的微纳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微米级小乳突,却不见了四散枝杈的纳米级纤毛,而是一个个小褶皱,这些由表面圆滑的褶皱堆叠起来的小乳突似乎在向水珠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友善。 有疏也就有亲,与超疏水性对应的,便是超亲水性,这种能力意味着材料表面对水是亲和的。紫花琉璃草、泥炭藓和天鹅绒竹芋等植物具有超亲水的叶片,水滴落在其表面,会迅速铺展成一层薄薄的平整的水膜,甚至被吸进叶片中,就像海
4、绵汲取水分一样。它们的叶片表面大多具有微米级的孔道或沟槽,海绵状的微纳结构造就了它们对水的强大亲和力,恨不得将水一分一毫都搓碎揉进自己的骨髓里。 类似这些将水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还有千千万万,历经漫漫岁月长河的洗礼,它们根据各自生存的需求,进化出了这些有趣又神奇的本领,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考点一】 说明文的标题及其作用 1.改编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题目“那些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的妙处。(3分),【答案】交代了说明对象;并且间接地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新颖别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说明文题目作用的能力。标题“那些将小水珠玩
5、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中点明了说明对象为具有某种特征的生物,并且这种生物能够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标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而且新颖别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综合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考点二】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通读全文,文章主要说明了某些生物具有的 和 的原理。(2分),【答案】超疏水性 超亲水性,【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概括内容、提炼信息的能力。先通读全文,根据内容梳理文章的说明思路,通过抓取关键词句的方式,明确至段介绍荷叶的“超疏水性”,第段介绍具有“超疏水性”的昆虫,第段介绍玫瑰花瓣的“超疏水性”;第段介绍“超亲水性”;第段概括全文,总结
6、收束。由上提炼出本文介绍的两大原理“超疏水性”和“超亲水性”,概括答题即可。,【考点三】 鉴赏说明文语言 3.改编 文章第段中加点的“大概”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答案】不能删去。因为“大概”一词是表推测的限制性词语,它准确说明了周敦颐对莲的赞美之辞可能是最负盛名的,若删去就肯定了这一意思,表意就不准确、不严密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把握能力。答题时首先应该把握词语本身的意思,然后联系句意分析,删去词语前后的差异,再结合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作答即可。“大概”一词是一个限制性的词语,在句中表示推测。放在句中主要是表达周敦颐对莲的赞美之辞可能
7、是最负盛名的,这是作者的推测,不能够确定,如果将“大概”一词删去,就表明周敦颐的赞美之辞确实是最负盛名的,说法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表意不准确了。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考点四】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4.阅读第段,概括荷叶具有“荷叶效应”的原因。 (3分),【答案】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要点:蜡质、乳突、小纤毛。大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梳理内容、提炼信息的能力。结合题干要求,阅读第段,利用分层梳理和提取关键词的方式,从“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提炼出“蜡质乳突”这个关键词;从“再放大
8、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中提炼出“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个关键词;从“同时,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中提炼“蜡质”这个关键词。最后结合这些关键词,归纳相应的词句答题即可。,【考点五】 说明顺序 5.有人说,将两段顺序调换,按先植物后动物的顺序说明,更有条理性。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分),【答案】不能调换。因为第段水黾与前面荷花都属于低黏附的超疏水性,而玫瑰与它们不同,属于高黏附的超疏水性,调换后条理反而不清晰了。(大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仔细阅读两段,分析这两段与上下文语境间的关系,采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抓住第段“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
9、眼的小虫子”“形成像荷叶一样能吸附空气的结构,使其与水完全隔离,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两处关键句,抓住第段中“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黏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另一种疏水的状态,是一种高黏附的超疏水”这个关键句,从中分析出第段与第段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即这两段都是介绍“低黏附的超疏水性”,而第段侧重介绍“高黏附的超疏水性”,由此决定两段顺序不能调换。,考点1 说明文的标题及其作用,【答题思路】 (1)拟写说明文题目: 细读说明文内容,文章是围绕某一事物或事理进行阐发的,可以直接以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或要求,以及文中的关键句,选用事物的主要特征或事理的关键点,运用修辞或含情感的
10、词与说明对象相融合,以此作为标题。 (2)解答说明文的标题含义和作用时,一般可从内容与表达效果两方面着手: 内容上: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或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效果上主要有三种情况。运用比喻、拟人,或化用诗句、成语,生动、新颖、别致;运用问句(设问或疑问),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引用新鲜话题,激发阅读兴趣。,【答题模板】(1)拟写标题:说明对象(或:主要特征+说明对象)。(2)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点明了其特征;标题运用了,生动、新颖(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点2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答题思路】 (1)把握说明对象: 可从分析标题入手。有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
11、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等,它们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性说明文;还有一些如大自然的语言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某个事理,即事理性说明文。认真阅读,分析说明重点,弄清说明对象。如果要求分析的说明文并无标题,就要认真阅读选文(语段),逐段(逐句)梳理,分析说明重点,追本溯源,找出说明对象。,(2)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抓题目,从标题当中找出对说明对象进行修饰限制的词语,如苏州园林。 注意抓住文章或段落的首尾句、中心句及关键句,找与题目中修饰性词语相似的词语、总结性的句子,整合概括。 由段意归纳整合“特征”。细读文章,看文章整体
12、说明了哪些内容,根据各部分的内容将段落分成部分,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可发现说明对象的特征。归纳整合时注意抓中心句及连接词:中心句注意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等,连接词注意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注意语言的简洁流畅。,【答题模板】(1)本文的说明对象(内容)是。(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考点3 鉴赏说明文语言,【答题思路】(1)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题干要求,采用相应的答题方式: 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这类词语,一般为限制性词语。答题时,首先要表明是否可删(一般是不可删);其次是定性、释义,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大致”“可能”“左右”等
13、表估计、猜测;再次,写明“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改变了,变成了(肯定、准确等)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最后写明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词语能否换成词语?并说明理由。首先表明态度:不可以。其次要说明:原词的意思为何,所换的词语的意思是什么;换了以后,原文的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首先表明态度:不能颠倒。其次说明理由:各词所在原位的表意作用,颠倒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不良后果可指内容上的逻辑关系不合理、上下文的承启等方面的问题)。,【答题模板】 (1)不能删去,是的意思,(表),准确说明了,若删去表意就不准确(符合实际)了。
14、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不可以替换。原词的意思,所换的词语的意思是,换了以后就不符合实际了。 (3)不能颠倒。词在句中的意思是,颠倒后影响了内容上的逻辑关系(不能与上下文照应)。,考点4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做好标记。 (2)把握文章内容,整理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摘抄缩写法。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使表达内容言简意赅。 合并段意法。将不同段意合并,整理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提取中心法。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句或中心段,常为概括性的句子,注意力求简洁准确。 树立
15、“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 (3)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工整合。,考点5 说明顺序,【答题思路】 (1)解答说明顺序类试题: 从说明对象入手,判断顺序。一般对实体性事物,包括建筑物等结构布局的介绍,多为空间顺序;一般事理性说明文常会运用逻辑顺序;而介绍事物历史发展演变、农作物生长过程、工艺流程等,一般都以时间顺序来说明。 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顺序。以时间为序的说明文在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如朝代、时间名词等。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东南西北”“上中下”“左右”“远近”等方位词。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其原因”表示由果到因、“其中的原理是”表示由
16、现象到本质等逻辑顺序的词。,从事理关系入手,分析顺序。有些采用逻辑顺序的文章没有明显外在语言标志,我们需要概括文意理清写作思路后,根据文段间的事理关系,才能把握文章顺序。如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整体到部分、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由原因到结果、由简单到复杂、由特点到用途等。 (2)解答段落或语句能否调换类问题的方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表态(能或者不能),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说明段落之间的关系(或各段落讲解的内容),最后说明调换之后会有怎样的结果。,【答题模板】 (1)本文(第段到第段)的说明顺序为。 (2)不能调换。段介绍了,段介绍了,前者是,后者是,两者是关系(或按照顺序进行说明),调换后
17、,两段之间会,所以不能调换。,针对训练,具体内容见Word版资源“专题(十三) 针对训练 第1讲”,第2讲 段落作用、说明方法、开放探究、文意理解,真题体验,2018白银改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古代的私塾教育 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宇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
18、础。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
19、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
20、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息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看来在
21、古代私塾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考点六】 段落的作用 1.简析文章第段引用特朗普访华这一新闻报道的作用。(4分),【答案】点题,并引出说明对象;用新闻材料能够增加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段落作用的把握。本文第段开头便写到了特朗普访华时展示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自然引出了说明对象古代的私塾教育。这种方式避免了生硬地说明,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故事性,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点出了文章题目。结合以上分
22、析,概括作答即可。,【考点七】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6分),【答案】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示例:第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比如,第段中列举了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的分类。第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
23、塾盛行体罚。综合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考点八】 开放性探究 3.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3分)“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答案】它印证了本文第段的内容。第段讲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说到戒尺和罚跪,说明也有体罚。,【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及探究能力。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围绕私塾的考试、分班、体罚、注重德育教育等方面分析材料。材料中出现了戒尺和罚跪的规则。故可以印证第
24、段内容,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考点九】 文意理解 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B.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C.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理解及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B项
25、中“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与“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不相符。另外,私塾教育崇尚的是“小众化授课模式”,不是“大众化授课模式”。故选B。,考点6 段落的作用,【答题思路】 解答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需从内容、结构以及表达效果上考虑: (1)内容上:需结合文章的说明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看语段在整体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具体说明了什么,强调什么意思等。 (2)结构上:开头语段的作用:引出(交代)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点);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中间段落、
26、句子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前文并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 结尾段落的作用:一般有总说的作用,或与开头的说明相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3)表达效果上:若有说明方法,则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角度作答。另外,分析句子作用时,需观察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再回答作用。,【答题模板】该语段(句子)通过引用古诗文(讲故事),引出了说明对象,说明了。,考点7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思路】 (1)阅读题干指定的句子或段落,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其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2)同时需注意,分析作用时还需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该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句子本身在文中具体说明作用的判定:有的句子本身的意思就是其作用;有的句子的作
27、用不在其本身意思,而是句子前面的那句话,如举例子的作用。 (3)结合所用说明方法的作用以及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准确作答即可。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板见“文体知识清单”。,【答题模板】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运用+一般作用+说明的具体内容。,考点8 开放性探究,角度一 拓展延伸(表达见解、感悟类,列举类、献计献策),【答题思路】 拓展延伸是在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发散开的,重在考查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作答的能力。因此,不管是阅读感悟、启示还是表达建议或见解,抑或是举例子,都要围绕文章阅读,并结合生活实际来作答。 表达感受可从自己了解作者的观点后心理的变化来谈;启示类则从这个观点带给自己的改变
28、来谈;举例子需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建议类则需要根据文章中相关的知识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角度二 材料探究,【答题思路】 (1)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答题方向。 (2)分析材料,把握材料主要内容。一般所给材料都是列举事例,证明某一事理;若是多则材料,则需要把握材料之间的联系,看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总之,需要抓住材料中的总结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 (3)看原文,分层次,明确全文的说明顺序及每一 部分的具体内容。按照文章的说明顺序,对全文划分层次,抓住每部分的首尾句或者关键词弄清其主要内容。 (4)将材料与全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与全文的关系。 若题干问题为是否可作为本文例子,则需分析材
29、料中主要内容能否作为文章的论据来证明文章所说明的事理,无论是否可以都应该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若题干问题是材料应该放在文章哪个位置,则应结合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其应该放在哪个位置,阐述理由时可根据文章的段落作用和材料内容具体说明。若题干要求是写出探究结果,则应该找出材料与全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写出它们共同阐述了什么事理。 (5)定结论,准确作答。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顺畅地阐明观点即可。,考点9 文意理解,【答题思路】 (1)审读题干中的要求,如果有相应的材料或观点,则需要把握其要点。 (2)根据题干的要求通过关键词找到相应的答题区,仔细审读相应内容,明确其要表达的观点。或将题干中的内容还原到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看文章意在说明什么,或看二者的说法是否有差异。 (3)如果是判断类试题需注意文中和题干中一些关键的词,如表肯定或否定的词、表范围的词、表程度的词,这些是判断和理解的关键。 (4)最后,根据要求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