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 明 理 学,内 容 结 构,理学溯源,理学新创,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理学评价,“扶不扶”引发的思考,郝健:“大妈,这人倒了咱不 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 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那么,宋代理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呢?,一、理学溯源,三教合一与儒学危机;政治危机与统治需要;经济发展与书院兴盛。,儒学家提出复兴儒学主张;文化重建即社会秩序重建;带来思想活跃与学术繁荣。,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
2、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资 料 阅 读,上述材料体现了儒学家怎样的情怀?,二、理学新创,从周敦颐到二程;理学的核心思想;理学的演变脉络。,理学的实质,是把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道德规范归源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的安排和创造,用一个非人格化的、精神性的“天理”来论证封建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合理性与永恒性。理学家主要通过注释儒家经典,阐述理学思想。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以儒学为基础融合佛、道思想而创立; 核心思想是“天理”;两宋、元、
3、明、清。,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黄庭坚称其为“光风霁月”的智者,朱熹称其为“仙风道骨”的隐者。】 请试着读一遍,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意味?,资 料 阅 读,三、程朱理学,什么是天理;天理与伦理的关系;天理与人性的关系;如何认识天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天理就是伦理,就是三纲五常; 人性本来与天理一
4、致,但被后天的所欲望蒙蔽;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理学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人如何在封建社会中安身立命,加强封建道德修养,安于现状,恪守封建义务,借此稳定社会等级秩序,强化封建统治。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根据程朱理学的内容,结合教材,概括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论“理”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服牛乘马(语出周易),皆因其性而为之。胡不乘牛而服马乎?理之所不可。理在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 (宋)二程遗书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天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5、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子语类,资 料 阅 读,根据以上材料,请概括“理”具有哪些特征?,格物致知(或问进修之术何先?曰:)莫先于正心诚意。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格,至也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宋)二程遗书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求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指客观事物)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宋)朱熹,资 料 阅 读,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运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吗?,四、陆王心学,陆九渊的心学
6、;鹅湖之会与理心之辩;王阳明对心学的发展。,心就是理,发明本心;理的表现与求理方法;心、佛、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反动,虽然在南宋已初步兴起,但其发扬光大是在明朝中后期。如何把统治阶级高高在上的外在道德约束变成下层民众的主观自觉,启发民众的道德觉醒是心学的探究方向。,陆、王论“心”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是理。此理在宇宙间,何尝有所碍。是你自沈埋,自蒙蔽。阴阴地在个陷阱中,更不知所谓高远底。要决裂破陷阱,窥测破罗网。 (宋)陆九渊象山全集(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
7、,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明)王阳明传习录,资 料 阅 读,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宋元学案,资 料 阅 读,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朱陆二人理学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五、理学评价,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宋明理学到底留给我们一些什么呢?首先当然是以程朱为中心的理学在其数百年统
8、治期中对广大人民的惨重毒害,它给人们那么多的灾难和痛苦。那么,行程达数百年的宋明理学就是思想史上毫无意义的一堆破烂吗?它是否也留给了人类某些积极的东西呢?特别是展望未来,当可以彻底消除它的特定封建作用之后,它本身是否还有某种价值呢?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根据以上材料,说出它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评价宋明理学的影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程颐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宋)朱熹 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清)戴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
9、)张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资 料 阅 读,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理学的评价?,小 结 测 评,图 一,图 二,图 三,图 五,图 四,明道先生 晦庵先生 伊川先生 阳明先生象山先生,小 结 测 评,对王阳明的评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胡哲敷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余秋雨一生俯首拜阳明。 (日)东乡平八郎,小 结 测 评,1.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
10、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2.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3.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
11、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5.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6.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7.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