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王国维曾经把诗人分成“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他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但即便最纯粹的诗人,其主观之情也往往带有强烈的客观现实的影子。,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魏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咏怀八十二首是其代表作。 2.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
2、身于没落仕宦家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年轻时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他所处的东晋社会,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寒门庶族则遭到无理的压制。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他的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杂诗十二首即创作于此时,反映了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后来,诗人李白游览越中,有感于此事而作越中览古。 4.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
3、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后来赵明诚因官外出,李清照对他无限思念而作了一剪梅,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5.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著名文学家。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今别离即在这种诗歌主张下实践的产物。,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2.写汉字,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词义,4.积名句 (1)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2)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4、。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译文:孤独的鸿雁在野外哀号,盘旋飞翔的鸟儿在北林上空鸣叫。 点评:诗经中有:“栢(y,形容鸟飞得快)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表示忧伤。这两句,移情于物,借物抒怀。孤鸿哀号,鸟儿盘旋不定,这种孤独与凄凉不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写照吗?,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译文: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5、点评:“志”,实际就是陶渊明受儒家思想熏陶而希冀实现的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抱负。诗人将时光的流逝与自己的壮志未酬联系起来,可见,归隐多年后陶渊明还在为自己未实现“四海之志”而叹惋,这说明诗人并不是一个只会笑傲山林的隐士。,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这种相思情愁没有方法可以消除,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点评:李清照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如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之情。“才却”,表现了“愁”转换之速。词人在此将愁写
6、通了,它通贯全身,无法排遣。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尽的联想。,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在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阮籍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提示:诗歌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衬托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出忧思、伤心之情。,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李清照的一剪梅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
7、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试对此简要赏析。 提示:(1)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2)词人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分。这情感既像蜜一样甜,又像水一样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3)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朗朗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很难做到。,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映衬烘托 工巧别致一剪梅赏析 一剪梅作于李清照和
8、丈夫赵明诚别离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的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接下来的五句依次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
9、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鸿雁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
10、;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感。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
11、“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两把钥匙一扇门 海南一考生 天似镜,风如纱,竹涛阵阵,流水淙淙。正是个好日子,李白与阮籍同到神的脚下寻找快乐幸福
12、之门。 神睁大眼睛看这两个人:李白,腰挂酒葫芦,身着青白衫,胯下小毛驴,顶上飘飘发,不时用手抚一下那微翘的山羊须;阮籍,坐在一驾破旧的老牛车上,酒瓶东倒西歪,头发凌乱如草,衣服上扣子一个不剩,破草帽斜挎,潦倒非常。 神引他们进了一个房间,各给他们一只破耳壶,壶中都装有半壶酒。阮籍摇一摇又往壶里看一眼,叹气道:“神怕是偏心这西域浪子,我只有半壶酒,他却有一壶吧!”李白笑了笑:“看来神对我们很好呢,我有大半壶仙酒,味道一定美极了,喝!” 神饶有兴趣地看了两人一阵子,微微一笑,把他们带到一个岔路口,让他们各自前行。,李白面前的路荆棘丛生,泥淖漫道,他从驴背上跌落下来,在泥淖中深一脚浅一脚,寻路前行,
13、青白衫早已一片黄一片黑。他呷了一口酒:“此道怎比蜀道?”走了不久碰到了断崖,无路可走了。他吟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小毛驴,你可不必受我压迫了,咱们有缘再会吧!”说罢便往山下走去。 阮籍也不如意。正当他拿着那半壶仙酒叹气时,一只猴子抢走了他用来遮风挡雨的破帽子,他想抢回来,却打翻了酒壶,人也摔倒在地上,棘刺刮破了皮肉,鲜血直流。他喟叹:“唉!天不助我呀!”爬上牛车走了不多时,断崖在眼前出现了。他顿时悲从中来,忆起伤心往事,哭天抢地地嚎了起来:“叫我如何是好,如何是好”眼前一黑,他晕倒在牛车上。 李白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山下,眼前是一片从未见过的美好景致:金色的树叶,宝石般的果子,云雾缭绕,花影丛丛。神正笑着向他招手。,神开始答复。他用手点了点李白和阮籍,一阵红光闪过,两人手中各多了一把钥匙,一把刻着“乐观”,另一把刻着“悲观”。李白用“乐观”之钥匙成功地打开了快乐幸福的大门,而阮籍,又是一声叹息。 神笑着对阮籍说:“乐观是披荆斩棘的利刃,悲观则是断阻通道的巨崖。你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各自的结果。乐观,则幸福快乐;悲观,则终生叹息。” 阮籍望着李白飘然而去的背影,心中若有所思。 品读提示本文虚拟了李白、阮籍两位才子的探索经历,形象地揭示出思维方式的迥异导致结局的天壤之别。全文语言流畅,结构完整,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