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汉代儒学,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史,学习目标,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 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 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 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 (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 (2)董仲舒提出文化的“一统”是 “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专制主义,汉民族,统治者
2、,儒学,儒学,政治,3.影响 (1)积极方面: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易混易错,汉武帝的作为并非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根本原因儒学获得正统思想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二、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的设立 (1)中央: 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_的官立学校。 (2)地
3、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 和 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 对官位的垄断,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汉武帝,政治,管理人才,官方化,制度化,贵族官僚,地方,思维点拨,太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太学的兴办,不仅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加强了封建思想专制。同时,它也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局面,将部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提示 政治大一统是历史
4、的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统一。,主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新儒学思想的内容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提出的哪些思想主张?,提示,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春秋繁露 思考 (2)史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提示 思想:君权
5、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顺应天意,服从天命。,提示,2.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 它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和延续统一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 思考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 巩固了大一统,加强了君主专制,抑制了土地兼并,稳定了统治秩序。,提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形成看:新儒学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融合儒家、阴阳五行家、道家和法家等各家思想为一体。 (2)从内容看: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
6、应”说,外儒内法,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从特色看:以神权限制王权,带有神学倾向。 (4)从目的看: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5)从实质看: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史论总结,深化提升,一、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7、(1)对汉代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有利于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2017宿迁高二期末)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
8、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答案,解析,1,2,3,4,解析 材料强调统一思想对巩固统治的作用,反对百家争鸣和思想自由,故A项错误; 材料主张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 “天人合一”提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主张君主要实行仁政,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君权和君主的问题,故D项错误。,1,2,3,4,解析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
9、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祸于他,与材料中“从董仲舒的宇宙论开始将君主天命经常改换看作常态”相符,故B项正确。,2.(2017扬州高二期末)史家许倬云认为:“西汉统一天下,从董仲舒的宇宙论开始,吸收了五行轮替的观念,将君主天命经常改换看作常态,不由一姓一朝永远统治。”材料中董仲舒的这一观念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体现了儒生约束皇权的理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答案,解析,1,2,3,4,3.(2017宿迁高二期末)汉书元帝纪:“孝元皇帝(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
10、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主要反映了 A.汉家“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宣帝时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D.汉宣帝时各学派间的融合交流,答案,解析,1,2,3,4,解析 根据材料,汉宣帝反对太子“宜用儒生”的建议,这明显不是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一直居我国古代思想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 在汉宣帝时期,社会思想方面依然是大致延用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大一统政策,故D项错误。,1,2,3,4,4.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答案,解析,1,2,3,4,解析 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A项正确; 中央官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使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得到改变,故B项错误; 中央官学的建立不能体现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故C项错误; “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