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语文专题11(1节).ppt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4899337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11(1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专题11(1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专题11(1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专题11(1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专题11(1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如果文章的主题是酒,那么语言就是酒杯。语言是载具,盛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琼浆。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精致、浪漫、古色古香,是用时间和艺术的机床深加工的名牌酒具。走进文言文,就像走进一首庄严的交响曲,心突然就变得细腻而深刻。,欣赏文言的美丽,中文的博大灿烂是以文言文为母体的,白话文无论多好,要想向前昂首阔步,最后还是要从文言文中取经学习,经过严格的选择整合锤炼后,白话文才能更健康地前进。那就让我们走进文言文,去探索文言的特点,寻觅学习文言的津梁,去欣赏文言的美丽!,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章首品悟,最好的介绍信,一位先生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要雇一名勤杂工到他的办公室做事。约有5

2、0多人来应招,但这位先生却只挑了一个男孩。“我想知道,”他的一位朋友问道,“你为何喜欢那男孩,他既没带一封介绍信,也没受任何人的推荐。”,“你错了,”这位先生说,“他带来了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下带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进了办公室他先脱下帽子,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有教养。”,章首品悟,“其他所有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书上迈过去,而这个男孩却俯身捡起那本书,并放回桌子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难道你不认为这些小节是极好的介绍信吗

3、?我认为这比介绍信更为重要。”,章首品悟,【思悟一】细节决定胜负,在应聘男孩身上得到了充分证明。一切内涵都在不经意间透过细节显露出来,这些细节远远胜于白纸黑字的介绍信,综合这些细节,就能非常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做人要注意细节。,章首品悟,【思悟二】行动永远胜过空谈。我们大多数人总喜欢思想先行,对事物的正反与利弊分析得可谓透彻,但有时,一个小小的行动,会抵过千言万语的告白。行动吧,正确思想指导下的正确行动,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章首品悟,解读高考考纲,考纲要求 2010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理解,B;分析综合,C。,解读高考考纲,考纲解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

4、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解读高考考纲,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读高考考纲,命题趋势 根据2009年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预测,2011年高考设题可能会呈现出如下特点: 1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方面,人物传记、各类优秀散文(如历史散文)兼顾,以叙述为主,与人物评论结合,文言小说也将会继续出现。 2实词考查仍是

5、重点,2009年18套试卷全部单独设题考查。,解读高考考纲,3侧重于文中信息筛选,2009年有15套试题单独设题考查指定的信息的筛选、判断。侧重于内容概括的考查,2009年18套试卷都以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对内容的分析、阐述和概括。 4翻译题目多为要求翻译原文中的语句,也会出现单独给定语段,进行断句、标点、翻译。 5据2010年考纲分析,湖南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可能会单独命题。,第1节 文言实词,课前欢乐时光,关于“逸马杀犬”之事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有这样的记载:“穆(修)、张(景)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唐宋八家丛话中另有一说:“欧公(指欧阳

6、修)在翰林,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于道。公曰:试书其事。同院曰: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毙之。公曰:使子修史,万卷不已也。” 根据上述记载,关于“逸马杀犬”事,就有六种写法:,课前欢乐时光,有奔马践死一犬。(沈括) 马逸,有犬遇蹄而毙。(穆修) 有犬死奔马之下。(张景) 有奔马毙犬于道。(唐宋八家丛话) 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毙之。(同院) 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 A“奔”与“逸”比较,哪个用得好些? B“践死”“毙”“死”“杀”各含什么意思? C如果追究责任,哪种写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课前欢乐时光,答案:A.“逸”比“奔”好:“奔”指跑得急快;“逸”有逃失、纵奔、奔不能止之意,写出了马受惊失控

7、、恣肆狂驰的状态。B.“践死”写出了死的状态和方式;“毙”“死”都是“失去生命”(如)或“使之失去生命”(如)的意思;“杀”是“使之失去生命”,强调了犬死的责任在马。C.(从“犬卧通衢”“逸马”可看出犬死的责任基本各半),课前考题试做,课堂精讲精练,一、明确方向 文言文常见实词,是指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部分实词。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除直接命题显性考实词外,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判断中,实际上正确理解实词含义也是关键点,也就是说,在其他考点中,也隐性地考查了实词。由此,同学们应当明白几点: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课堂精讲精练,实词含义在文言文阅读(包括文言语句翻译)中是至关重要的,要舍

8、得下功夫;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应扩大视野,要多读几十甚至上百段文言语段,梳理归纳,重点掌握一些在传记文中使用频率高的文言实词;考题中虽然有一小部分实词出自课外,但如果对课本中重要实词的主要义项有把握,在直接考实词的选择题中采用“排他法”,一般能解决问题,构不成难点;中学生不可能对阅读语段中的文言实词义项尽数掌握,许多情况下,是考查在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文”原则下的推断能力。,课堂精讲精练,二、内容与方法 学习文言实词或为文言实词释义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古今异义现象。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

9、种情况大致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课堂精讲精练,2以单音词为主,兼以少量双音词现象。注意不要把双音词(比如联绵词、偏义复词之类)拆开理解,更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中加点的词都是两个单音词,如果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来释义,就大相径庭了。,课堂精讲精练,3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要掌握一词多义,首先是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归纳和整理,主要是要熟记典型例句(包括成语),在阅读理解时类比推断;其次要借助词的本义、引申义、

10、比喻义以及假借义的知识,在特定的语境中揣测其含义。,课堂精讲精练,4古字通假现象。就广义的通假字而言,从读音和字形的角度看,大致有五种情况:音同形似;音同形异;音近形似;音近形异;音异形似。据统计,中学教材中共出现通假字180个左右,要注意整理归类。,课堂精讲精练,5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有活用现象,除一般的活用,要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用法。词类活用在一定的语境中是有其规律性的,根据其句法位置和上下文意,一般不难判定其用法和推断其含义。,课堂精讲精练,6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可能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但在特定的上

11、下文中它的意思总是确定的,所以在阅读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是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一种重要能力。,课堂精讲精练,(1)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 比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课堂精讲精练,(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 比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作状语,修饰“行”,释为

12、“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课堂精讲精练,(3)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词义。 比如:“求全责备”,是个并列结构的成语,“责”与“求”相对,“备”与“全”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所以,“责”即“求”,“备”即“全”。“化险为夷”,“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以从旁印证。,课堂精讲精练

13、,(4)利用语境分析词义。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既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课堂精讲精练,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课堂精讲精练,课堂精讲精练,解

14、题技巧具体地说,可采取以下10种方式: 1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其功能还没完全丧失。通假字的原则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因此可由读音判断通假字,进而准确理解词义。,课堂精讲精练,2联系成语或现代词语。 3通过语法分析。 名词、代词常作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这点古今一致。因此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课堂精讲精练,4利用文言句法特点。 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也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都作宾语,可判

15、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课堂精讲精练,5利用上下文语境。 6以文解文。 有时文章的上下文存在着同义关系或互解关系,解题时要善于利用。,课堂精讲精练,7. 以事解文。 “事”这里指有关的事实背景。这种知识,有时靠注释给出,有时靠平时积累。例如,古书上有一句“玉人献璞而楚王诛之”,这个“诛”怎么讲?讲成“杀”是不行的,因为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中讲过,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并没有被杀。所以“诛”只能当“惩罚”讲。 8.以理解文。 即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课堂精讲精练,9以题解文。 即利用选择题的解释来印证或更正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因为有时自己对文章直接解释不了或解释错误,而将选项中的解释代入原文理解,可能会恍然大悟,如果题型是四个选项解释同一个或两个句子,更要注意利用选项了。 10不钻牛角尖。 与平时的学习不同,考试中如果遇到生词,也无注释,但不影响理解全文大意和解题,则可放过。,课后巩固提升,专题知识清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