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兴化市小麦生产技术总结(2011年7月10).ppt

上传人:myk79025 文档编号:4896179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兴化市小麦生产技术总结(2011年7月10).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兴化市小麦生产技术总结(2011年7月10).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兴化市小麦生产技术总结(2011年7月10).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兴化市小麦生产技术总结(2011年7月10).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兴化市小麦生产技术总结(2011年7月10).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秋冬春连旱、持续低温寒流、旱冻叠加等异常气候灾害是今年夏粮生产期间最显著的特点,农业部门科学应对,技术对策,措施有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双高”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有效克服了自然灾害影响,高产典型大量涌现,夏粮单总产均刷新纪录。但产量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组织化缺陷更加突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下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亟需提高。,一、生产概况,全市夏粮平均单产410.61公斤,同比增长近5%,总产52.476万吨,同比增6.23%,夏粮单总产实现了5连增,均刷新了统计历史纪录。其中113.1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416公斤,总产47.05万吨,分别较去年增长5.05%和7.33%;大麦401公斤,总产

2、5.245万吨,分别增长4.97%和4.81%。,(一)统计产量,(二)典型调查产量据近5年百户实产跟踪调查表明:2008年是历史上单产最高的一年,今年为第二个高产年份。但户与户间不平衡性较大,高产典型大量涌现,亩产500公斤以上田块出现概率较大,但低产田块概率也较大,最低产仅260公斤(宁麦16,陶庄),最高产585公斤(宁麦14,昌荣)。典型调查小麦平均单产为439.97公斤,较2010年增39.9公斤,增幅9.98%,已连续6年稳定在400公斤以上。大麦平均单产为439.7公斤,为第三个高产年份,较10年增幅达6.36%。,(三)产量构成分析,小麦:“足穗、减粒、增重” 今年小麦产量结构

3、与去年相比,由于未 受赤霉病、纹枯病等影响,每穗无效粒 较少,千粒重全样测定与商品粮混样测 定差异较小。 产量构成为“两增一减”特征。小麦亩有 效穗3.8万,同比略增0.6%;每穗粒数 32.2粒,同比减幅达3.9%;千粒40.8 克,同比大增8.5%,理论单产增4.9%。,大麦:“增穗、减粒、增重”今年大麦亩有效穗51.3万,是一个穗 数较足的年份,同比去年增1.4%;每 穗粒数22.4,同比减1.3%,是一个穗 型较小的年份;千粒重38.6克,同比 略增0.8%,是一个粒重较高的年份。,(四)种麦效益分析,今年小麦单产提高,成本上升,种麦效益略有下降。受最低保护价调高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小

4、麦价格呈高开平稳走势,虽然7月份价格显著低于去年,但农户实际出售价格高于去年0.08元/公斤。今年小麦亩产值为807元,较去年亩增70.5元,增幅9.6%。亩生产成本为451.35元,其中现金成本为299元,分别较去年增长29.3%和12.7%。由于人工与机械耕作费用大幅上升,亩纯收入仅356元,较去年减8.2%,为历史第二;但亩现金收入508元,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增幅7.8%。小麦价格提高幅度远不及人工、机耕机收成本的上涨幅度,种麦的比较效益仍十分低下。,兴化市2002-2011年小麦生产成本构成表,表四 近年来兴化市小麦种植效益 单位:公斤、元/公斤、元,注:小麦单产为统计局产量,小麦价

5、格为农民平均实际售出价格。,二、气象特点,小麦生育期内,降水异常偏少,冬季积温异常偏低,为典 型冷冬年份。抗逆应变措施是否到位是异常气候利弊转化 的关键,兴化地下水埋深较浅,常年小麦怕渍不怕旱,洇 水抗旱较为容易,只要应对及时,干旱往往成为小麦高产 优质的积极促进因素。,2011年小麦全生育期(11月5-6月5日) 0以上积温为2118.9,比10年同期增5.19%,但较09年减 10.12%;总降水量为147.1mm,较09年、10年分别减48.9% 和73.3%;日照时数1491.9小时,分别较09年、10年分别增 20.36%和31.6%。总的气候特点是降水异常减少,减幅较 大,秋冬春连

6、旱;积温分布为前低后高,冬春持续低温寒 流,灌浆期温光水配置较佳。,二、气象特点(2),据统计:秋播至越冬累计降水仅32.7mm,越 冬期间降水仅11.9mm,越冬至拔节降水为 24.1mm,秋冬春连旱,全生育期雨日仅为34天。 越冬期间寒流持续频发,越冬期日均温仅为1.3 (较常年2.54偏低48.8%),其中日均温3以 下天数达46天,属典型的冷冬年份。由于干冻叠 加,苗情转化十分缓慢,生长量严重不足,冻药 害等灾害事故不断。,二、气象特点(3),但灌浆阶段,天气十分有利,容重与品质协调提 高,病害、倒伏和机收损失很小。突出表现在扬花 灌浆成熟期间雨水偏少,“二病”危害轻,倒伏面积 小;光

7、照充足,日较差大,十分有利于灌浆充实, 籽粒容重高、品质好。今年4月28日至6月5日,其 日均温达21.77、日较差达10.11、平均日照达 7.645h,分别较2010年高9.93%、19.32%和5.32%, 期间降水仅为41.3mm,特别是夏收期间(5月30至6 月15日)降水仅为16.9mm,同比下降38.8%,且有 效雨日仅1天,十分有利于机收和扬晒,这也是今 年小麦高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表三 近3年小麦生育期内主要气象数据,注:总积温、降水与日照为全生育期比较;越冬日均温及灌浆期温光为同时段比较。,三、农苗情阶段特点,(一)秋播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二)冬春苗情弱慢特点明显,干

8、旱年份的田管应对尚未形成习惯,技术到位率不高 (三)中后期苗情复杂,但气候十分有利,因生育延迟和群体过大而形成的许多隐患得以消除,气象干旱是最重要的积极因素,(一)秋播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1、2),1、秋播季节紧张性矛盾加剧,迟茬与冷冬不利于壮苗早发,秋播安全性下降。受水稻品种与播栽方式的变化,秋播安全与季节紧张的矛盾加剧,小麦有进一步迟播趋势,秋播回旋余地越来越小。今年早播小麦面积2.5万亩,同比下降50.5%;适播面积72.2万,同比下降22.3%;迟播38.3万亩,同比增幅207.5%。,2、冷冬频率在提高,适宜播期应作调整。暖冬年份应防止生育进程超前而发生严重冻害,而冷冬年份应防生育

9、延迟而发生高温逼熟、倒伏和“二病”病害。过去所提的最佳播期10月25日至11月5日是与暖冬相配套的,而我市冷冬年份的最佳播期应调整为10月20日至11月1日,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冬前大分蘖比重。从今年典型产量调查看,许多低产田主要是因为基本苗不足,冬前甚至越冬期间单株无(少)蘖,有效群体严重不足而减产。,(一)秋播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3),3、播量过大,基本群体偏高,群个体质量难协调,仍然是我市小麦生产最大的老问题。从今年生产实践看,在冷冬年份下,过去最适基本苗12-14万已偏低,不利于高产稳产,500公斤以上田块以16-18万基本苗较为适宜,亩有效穗数适宜指标也应调整到33-35万(可根据品种

10、的抗倒性进行调整),相对减轻每穗粒数的调增压力。要取得更高产量,推行运去的“早稀播”是较可行的技术路径。但是,全市平均播量达14.8kg,同比增15.7%,基本苗达23.15万,同比增6.78%,群个体质量较差,产量潜力很难发挥。所幸的是,今年持续干旱与后期风调雨顺化解了大面积倒伏风险。,4、耕播质量是高产稳产的关键,但耕播质量隐患也最大。小麦要实现高产超高产,播种实现三维空间的均匀分布是最基本条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是机械化,也就是农艺农机化栽培。但是,近几年,由于连年“双免”种植,播种稀密不均现象普遍,耕播质量参差不齐,如过密过稀、过深过浅、烂耕胀浆、干旱回芽等引发了许多问题。但也有积极

11、的因素,就是各级“双高”创建基地,机条播基本得到了普及。造成耕播质量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一是季节与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务农主体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过渡期内田管质量将很难提高;二是由于秋熟让茬越来越迟,导致土壤适耕性差,粗放播种方式抬头,给后期田间管理工作造成较大被动。,(一)秋播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4),(一)秋播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5),5、品种是最重要、最积极的生产要素,但品种利用却愈加混乱无序。“兴化红皮小麦”曾享誉大江南北,是制粉与面食企业理想的传统主食专用小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价优势,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近几年,

12、品质区域化布局已被根本破坏,这种优势已不再。今年秋播,主要有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品种利用与小麦产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品种“多、乱、杂”现象是多年来最严重的一年。由于小麦良补政策与品种利用脱钩,农业部门失去了对品种利用的把控能力,种子经营企业与遍布城乡的小个体目前主导了品种利用。据初步统计:农民购买在手的小麦品种多达25个以上,优劣品种混杂、中弱品种混杂,除各级“双高”示范片外,单一品种连片规模化种植已不复存在。二是种子质量与秋播安全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小麦合格种源紧张,今年秋播如稍有不慎,任一环节的差错均可导致秋播失败而无种补救,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立足“保足苗稳面积、争壮苗促高产”,狠抓耕播

13、质量,市局专门印发了10万份关于秋播种子质量问题告全市农民朋友书,加上天帮忙,秋播天气有利,确保了一播成功。,(一)秋播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6),6、规模化产业基地建设难,标准化生产与管理举步维艰。千家万户生产,苗情十分复杂,因田因苗指导难,很难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从今年典型产量调查看,户与户间的产量差异性扩大。现代小麦生产的根本性出路就是规模化与产业化,实现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生产上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程。今年糯小麦产业化开发就暴露出许多问题。,(二)冬春苗情弱慢特点明显,干旱年份的田管应对尚未形成习惯,技术到位率不高(0),干旱是今年小麦生育期最主要特征。由于气象干旱持续时间较长,造成土壤水

14、分不足而导致小麦旱情加重。但我市地表水与地下水系统水资源丰富,一般降水不足并不会引发旱情,只要及时灌溉,就不会形成农业干旱,只是在灌溉设施不配套或不主动灌溉时,气象干旱才会引发农业干旱。里下河地区一般将土壤持水量50-60%(土壤含水率16%-20%)作为轻旱的指标,30-40%(含水率5-13%)为重旱。据土肥站12-9测定,轻旱比例达53.5%,中旱达6.7%,旱情比例达60%以上,旱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土壤相对含水量以每天0.74个百分点在下降,12月中旬后以中旱为主。但只要及时洇水,基本没有旱情。冬春温度偏低,虽然冻害加重,但蒸发量小,有利于抑制旱情加快发展。,1、冬前大分蘖比重严重不足

15、,弱小苗比例大。秋播期间少雨,有利于秋播,但受干旱影响,今年播种出苗历期拉长3-5天,出苗慢。由于种子质量参差不齐、耕播质量参差不齐,两头苗比例显著增加,地区间、田块间均衡性较差,田间苗情较为复杂。秋冬持续干旱,最大的问题是造成田管措施不能到位,特别是肥与水的协调。水是兴化的优势,本区属于年平均降水量大于1000mm的补充灌溉区,为易渍农田,多年来本区以排为主,没有洇水施肥习惯。等天下雨施肥的传统未能及时调整,肥水不能协调,持续低温少雨抑制了三类苗的转化,生育进程、茎蘖动态相对滞后,与季节明显不同步,浪费了冬前温光资源,水的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严重制约了在田作物正常生长,特别是由于基苗肥不足,苗

16、情转化较慢,十分不利于小麦早发壮苗与安全越冬,主要表现在苗体偏小,个体不壮,冬前分蘖比重小,许多田块冬前基本无分蘖。据12月10日调查,全市小麦平均叶龄仅2.8叶,较去年少0.5叶。亩总茎蘖苗29.7万,单株带蘖仅0.28,同比分别减3.26%与33%,冬前大分蘖比重极低,个体生长量严重不足。,(二)冬春苗情弱慢特点明显,干旱年份的田管应对尚未形成习惯,技术到位率不高(1),(二)冬春苗情弱慢特点明显,干旱年份的田管应对尚未形成习惯,技术到位率不高(2),2、冬春寒流不断,有效越冬期显著延长,冷冬特征明显;有效降水异常偏少,干旱持续时间之长,降水量之少历史罕见,肥效难发挥,个体生长量严重不足;

17、返青肥用量大,春后群体急增,后期倒伏风险迅速上升。今年冬春苗情特点有3个:,今年冬春苗情特点(1) :,一是越冬滞长期长,苗情转化慢。第一次强寒流在16日(-4.4),随后一直到2月上中旬,冷空气势力强大(也是干旱的主因),寒流持续不断,日均温3以下生物学越冬天数达46天,小麦长时间滞长,相对于迟播晚发小麦不利于苗情转化。2月21日,全市小麦平均叶龄为4.9叶,同比减0.5叶,较常年滞后1个叶龄以上;亩总茎蘖苗48.6万,同比持平略低,但由于基本苗偏高,单株带蘖仅1.12个,同比减幅达8.85%,苗小、苗弱、苗不足面积比重占3成左右。,今年冬春苗情特点(2) :,二是寒流虽频,但冻害却轻。第一

18、次强寒流前有3个雨日,土壤墒情补足,加上叶龄小,冬后低温炼苗时间长,抗寒性强,除“冻药害”外,冻害很轻。今年“冻药害”发生点分布广,引发社会问题多,由于播期推迟,化除适期缩短,安全化除应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今年冬春苗情特点(3) :,三是越冬前后洇水施肥是全年田管之关键核心,否则将十分被动,但除“双高”创建基地外,实际抗旱施肥面积较小。越冬前后促蘖壮蘖肥不足,必然导致大量施用返青肥,引发拔节孕穗肥无法施用的连锁反应,增产空间就十分有限。2月10大雪及2月26-3月1日降水导致返青肥大面积大量施用,加上春后无效分蘖节位多,群体呈暴发性增长。3月中旬:全市小麦平均叶龄6.6叶,较常年滞后近1张,拔

19、节集中在3月20-25日,较常年推迟7-10天,亩总苗数平均已达73.8万,高的在百万以上,各类隐患突显。,(三)中后期苗情复杂,但气候十分有利,因生育延迟和群体过大而形成的许多隐患得以消除,气象干旱是最重要的积极因素,穗期总体苗情好于去年,基本具备了高产的基础,但 存在的隐患也较多:一是抽穗期明显推迟,集中在4 月25日-27日,早的在4月21日-22日,迟的在4月底。 同比去年平均提早2天左右,但较常年推迟5天左右。 加上前期干旱,肥效后移,特别是晚播田,存在较大 的贪青与高温逼熟风险;二是部分田块播量过大,中 期肥料过多,群个体质量较差,抗倒性较弱,后期肥 水藕合,倒伏风险较高;三是管理

20、粗放的弱苗田比例 较高,生长量严重不足,拔节肥施用面积较小,后期 极易早衰。,但是,4月份以来,天气以晴热少雨干燥为主,温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无连阴雨过程,风调雨顺(4月3、6、24日,5月3、10-11、22-23日),十分有利于小麦灌浆充实,更重要的是有效抑制了赤霉病和纹枯病的发生流行,高温逼熟、倒伏、早衰、病害均未大面积发生,产量形势向乐观方向发展。特别是收获期间,雨日少,十分用利于收晒入仓,熟相与品质均有较大改善,确保了丰产丰收。全市夏收在5月31日启动,较去年提早5天,12日扫尾,14日全面结束,较去年提早4天。近几年,我市夏收“等”的思想重,“抢”字意识不强,机械跨区作业缺乏组织协

21、调,部分地区本地机械有垄断经营现象,有些田块,机械下田作业通道不畅,机械下田困难,影响了机收进度,机械作用未能充分有效发挥,收获进度较慢,烂麦场的风险逐年增加。,总之,后期轻度气象干旱是我市小麦高产的重要积 极因素之一。,四、技术对策的调整与措施分析,(一)坚定三个明确,科学研判形势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栽培技术策略,促进大面积产量持续稳定增产 (二)科学肥水运筹,要强调水肥协调与主动施肥,切实改变等天下雨的传统施肥习惯 (三)要适时抓好以防治纹枯病、预防倒伏为主要目标,以药素混喷为主要手段的返青期“两防一喷”工作,(一)坚定三个明确,科学研判形势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栽培技术策略,促进大面积产量持续

22、稳定增产,栽培科学的魅力在于因天、因苗、因时、因势灵活调整技术对策。小麦生产正经历几个方面的变化,即:零散式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耕地的适度集中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产量型向优质加工型方向转变(食品结构高级化的必然结果);千家万户小生产向专业化和农场化方向发展(务农主体老龄化与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气候由暖冬型向冷冬型方向转变,异常气候增多(30年冷暖周期更替);人工生产型向全程机械化方向转变(机械化永远是方向,但采取何种机械化方式关键是看农艺农机化栽培技术的成熟度与可操作性)。小麦栽培要因形势变化而变化,多年小麦生产实践经验表明,在转变的过渡期,我们要坚定“三个明确”:,1、明确技术思路

23、(1、2),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小麦品质区域化布局,推广优势品种不动摇。“品种问题”已成为最突出的问题,科学利用好品种,就是要进一步突出主体品种优势,确保兴化红皮小麦品质优势不丧失。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提高耕播质量,杜绝粗放免耕种麦方式抬头,促进壮苗早发的技术思路不动摇。要全力避免烂耕烂种或粗放免耕播种方式抬头,要普及机械化作业,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全面提高耕播质量,这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最关键措施。,1、明确技术思路(3、4),三是要坚定不移地搞好安全植保不动摇。要深入调研各地主要草相变化,针对化除适期缩短,寒流、连阴雨等异常气候,科学选用安全药剂,确保化除安全。 四是要坚定不移地改革肥

24、水运筹技术不动摇。要以产质协调为目标,全力推广以氮肥“V”字式、磷钾二分法施肥为核心的肥水运筹及全量平衡施肥技术。要全面普及防渍、防倒、防冻等抗逆保健栽培技术体系,提高小麦生产安全保障能力。,1、明确技术思路(5、6),五是要坚定不移地提高“双高”创建工作水平不动摇,推进“双高”创建工作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要在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技术模式、创新组织方式上求突破。更别是要严要求、高标准深入开展市级小麦“双高”千亩片创建,推动高产创建与产业化开发有效结合,增强“双高”创建效果。 六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专业化服务上水平、上规模不动摇。大力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提高专业化作业服务能力与覆盖范围,要

25、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以专业化作业服务为载体,促进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明确主要工作方法,一是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全市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大提升。小麦生产的任一环节技术不到位,均会导致严重减产,机械化是技术集成应用的最有效途径。要加大秋播农艺农机配套力度,提高装备技术水平,促进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以机械化推动规模化,以规模化促进机械化。 二是强势推广专业化作业服务模式,推动全市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大提升。专业化作业服务模式是切合我市实际,符合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是新形势下技术推广工作的一次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千家万户零散式

26、生产所带来的组织化缺陷问题。 三是要鼓励扶持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兴化小麦产业链协调健康发展。市政府站在行业的高端,以战略眼光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糯小麦产业化开发项目。今年成功建设了6个扬糯麦1号百亩示范基地,1个4000亩产业化开发基地。糯小麦产业化一旦成功,对推进中国传统面制主食的工业化进程和主食档次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是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迅速内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升我市小麦整体生产技术水平。,3、明确关键技术,在措施上 “六字到位”,一是在播期上要突出一个“抢”字,抢收抢种,争取季节主动,全市秋播要在11月5日前结束。 二是在耕播方式上要强调一个“精”字。要大力

27、推广农艺农机化栽培技术,做到精细播种,避免粗放种植,确保一播全苗。 三是在播量调节上要突出一个“减”字,要控制好播种量,避免盲目增加播量,造成后期倒伏。,3、明确关键技术,在措施上 “六字到位”,四是在基肥运筹上要突出一个“足”字,强调一个“全”字。施足基肥是确保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不早衰的重要措施。基肥应以有机肥与包裹型复合肥为主,速效氮肥为辅,避免单一施肥。 五是在沟系建设上要强调一个“畅”字。“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尺麦怕寸雨”,这些农谚生动形象的阐明了麦田沟系的重要性,沟系建设要确保做到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腾空,雨止田干。 六是在秋播化除上要突出一个“早“字,强

28、调一个“稳”字,提倡秋冬除草。要根据田间草相,选准安全高效除草剂,严格按技术要求操作,严防冻药害、湿药害的发生,确保化除安全。,(二)科学肥水运筹,要强调水肥协调与主动施肥,切实改变等天下雨的传统施肥习惯,肥水运筹是一项环环紧扣、相互配套和单向影响的技术,任一环节不到位,均影响下一环节施肥效果。如基苗肥不足,特别是促蘖壮蘖肥不足,必然须增施腊肥返青肥,从而影响拔节肥施用。比如说,针对今年旱情,我们认为在田作物去冬今春田管关键之关键是突击洇水施肥,否则将十分被动。为此,在全市组织开展了3次洇水施肥现场,有效利用了冬前温光资源,促进了壮苗越冬。因此,科学肥水运筹要做到“准、足、好”3字标准,要因田

29、、因苗,适时、适量科学施肥。,(二)科学肥水运筹,要强调水肥协调与主动施肥,切实改变等天下雨的传统施肥习惯,第一,要施准,就是要科学确定施用适期。特别是拔节肥,一是要看生育进程,基部第一节间定长,倒3叶抽出;二是要看叶色,叶片要正常退淡转色,叶片坚挺。基部节间不定长不能施,叶色贪青披垂要减量推迟施用。返青肥施用量大、群体过高、长势过旺田块忌用拔节肥。长势正常但叶色未退淡的田块可推迟到倒2叶期施用 第二,要施足,就是要适量、平衡施肥,避免单一施肥。 第三,要施好,就是要做到肥水协调,墒情适宜。墒情是能否有效施用的关键,也是多年来我市拔节肥施用面积难有提高的最主要障碍。要密切关注中长期天气预报,小

30、雨雨前施,大雨雨后施。要做到有墒抢墒,无墒造墒。如持续干旱要迅速洇满沟水造墒,以刚过畦面,隔日耗干无积水为标准。,(三)要适时抓好以防治纹枯病、预防倒伏为主要目标,以药素混喷为主要手段的返青期“两防一喷”工作,纹枯病与倒伏一直是影响我市小麦高产稳产的两个重要障碍,其中纹枯病已上升为我市麦作主要病害,并成为造成三麦倒伏、早衰的主要因素之一。纹枯病与倒伏的防治适期基本相近,用药方法均以粗喷雾为主,因此,可以将两项防治措施合并为一喷,从而减少用工,提高效果,更有利于宣传推广。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纹枯病病情将迅速上升,预计将于3月中旬末侵入茎杆为害,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发生。各地近期要严格按照植保信息要

31、求普防一交纹枯病,对麦蜘蛛发生较重的田块,应结合纹枯病防治进行兼治。提高抗倒能力是充分挖掘小麦产量潜力的基础条件,我市大部分麦田常年均存在明显的倒伏隐患。拔节前是小麦化控防倒的最有效措施,对返青肥用量过大,群体过大,长势偏旺的麦田应迅速选用烯效唑类化控药剂进行化控。,五、主要经验与教训(1-4),1、品种“多、乱、杂”与品质稳定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弱混杂严重,品种间生育进程参差不齐,增加了病害防控与田管的复杂性,品种的增产提质效应难以发挥。 2、农民专业化作业服务能力不强,作业规模不大,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3、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部分生产河淤塞严重,抗旱防洪功能丧失。许多田块沟多年失修,

32、排灌不畅,旱不能灌,渍不能排,对我市小麦高产稳产威胁最大。 4、过去因暖冬而防生育超前,生育超前将导致严重冻害。现在已进入了30年的冷周期,要及时转变观点,调整栽培技术策略。要因冷冬而防生育延迟,生育延迟将导致倒伏、高温逼熟,二病高发,烂麦场和品质下降。,五、主要经验与教训(5-7),5、适期迟播为适期早播。冬前大分蘖比重不足已严重制约小麦稳产高产,水稻品种偏迟熟化,让茬迟,秋播季节十分紧张,抢播是关键。 6、适当提高适宜亩穗数标准。亩有效穗提高到33-35万穗,基本苗提高到16-20万。目标产量也应由大面积400公斤调高至450公斤,高产田块500公斤以上,超高产600公斤以上。 7、抗倒能

33、力是小麦超高产的关键,是充分控掘产量潜力的基础。选准品种、耕播质量、化控化调,科学施肥等技术相配套。,五、主要经验与教训(8-11),8、耕播质量是高产稳产的重中之重。“2旋1耕”,均匀播种技术,三维空间均匀分布。免耕模式事实上是一个惹大麻烦的耕作方式,耕播质量滑坡严重。一是导致我市病虫草相不断变化的主要因素;二是有利于赤霉病的发育与危害;三是产量难上台阶的主要原因之一,易发生倒伏、冻害,群个体质量难控制;四是也是稻麦两熟制得不到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9、二病预防,2个“两防一喷”,纹枯病与倒伏防治应成为常态化措施,与扬花期“两防一喷”同等地位。 10、科学肥水运筹,施肥与洇水相结合,改变看天

34、施肥习惯。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无墒补墒,施肥不科学与没有很好的洇水习惯有密切关系。 11、对渍害不能掉以轻心,防渍仍然是我市小麦生产的重中之重,干旱在本区只是一个极端异常气候的个例。,六、增减产原因,1、各级重视,惠农政策力度大,种麦效益稳定增长,农民种田积极性恢复性提高。行政领导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对传统种植业各项促进措施有力。特别是近年来多项惠农政策得到了切实落实,多项惠农政策扩面实施,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统一供种率与科技到田到户率,保护价政策稳定保证了种麦效益,小麦种植效益稳定增长,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了农民种麦积极性,政策惠农效应显著增强。 2、

35、主体品种的增产提质潜力得到释放。品种虽多乱杂,但主体品种的增产提质潜力得到释放,以扬麦16为主体的高产优质品种迅速推广,增强了小麦大面积抗倒、抗寒和抗病性能,解决了兴化小麦生产容易倒伏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品种的产量潜力较高,大面积平衡增产性较强,对我市生态适应性好,充分发挥了主体品种的增产潜力,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条件下为夺取今年小麦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六、增减产原因,3、农业部门努力功不可没,优质高效技术得以广泛普及,技术增产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市农业部门潜心研究,狠抓以群体质量栽培、量质协调栽培、抗逆保健栽培及综合植保等优质小麦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通过多年努力,这些技术得

36、到广泛普及,其技术增产提质的累积效应在近几年的小麦生产中日益显现,技术增产的贡献率迅速提高。 4、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作为当前传统农业生产的最有效、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抓手,我市高度重视部省小麦“双高”创建工作,严格认真按照部省创建要求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全力推进专业化作业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优质小麦生产组织化程度,有力促进了全市优质小麦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双高”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效。 5、灌浆期天气十分有利是今年丰产的主要原因。未发生大的倒伏、逼熟和烂麦场,夏收期间,未有持续连阴雨天气,总体仍有利于机收,机收损失是最轻的一年,确保了颗粒归仓。,七、秋播打算,1、进一步优化区域

37、布局,重点突出优势。小麦良补不与品种挂钩,小麦品种利用形势十分严峻,明年“品种问题”将会成为最突出的问题。科学利用好品种,进一步突出主体品种优势。品种是新技术的载体,优良品种就是生产力。按照品质优先、高产稳产多抗兼顾原则; 2、今年秋播我市应强化品质区域布局,突出品质优势,继续把优质中筋小麦作为发展重点;在做强兴化红皮小麦的同时,注重做大麦芽产业,重点将圩里地区作为啤酒大麦生产基地,东部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弱筋小麦和啤酒大麦。 3、以产质协调为目标,加大普及推广成套栽培技术力度,进一步挖掘技术增产提质效应。 4、花大力气,宣传推广秋播技术,全力提高耕播质量,杜绝粗放免耕种麦方式抬头,努力提高耕播质量,促进冬前壮苗早发,这是实现高产更高产的主要途径之一。 5、不断完善并普及抗逆保健栽培技术,提高保障能力,减轻灾害损失,实现灾年夺丰收。 6、大力发展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为平台,以优质小麦高产创建为主要抓手,扩大新品种、先进成套技术的示范辐射区域,促进新技术迅速推广普及,整体提高我市小麦生产技术水平。,不当处请指正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