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物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2)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教学重点:1. 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2. 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教学难点: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个饼干盒、汽车模型教学过程:课前激趣:1. 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电
2、脑播放盲人摸象的视频)师:“为什么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同呢?”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师: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你同意谁的结论?生:他们四人都不对,因为只摸到了一部分,不全面。师:对呀!这四个人得到的结论都不是全面的,为什么呀?生:他们四个人都是从各自的角度上摸的。2. 猜一猜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玩具(出示图片) ,大家猜猜,这是哪种动物的玩具模型呢?生进行猜测,在学生猜测的过程中,教师慢慢地放出模型的图片,通过观察得出是一只小牛。师:为什么刚开始大家猜不出来呢?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师:对,很好,看来啊,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的特征,就必须要全面的去观
3、察这个物体,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综合分析把握这个物体的形状和特点。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怎样观察物体(幻灯片出示课题) 。探索新知:观察物体。(1)出示玩具小牛模型, (放在学生中间)分组进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2)学生活动,观察物体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生 1:因为我在玩具小牛的前面。生 2:因为我在玩具小牛的后面。生 3:因为我在玩具小牛的左边。生 4:因为我在玩具小牛的右边。师:我们每一个人只看到一种结果,你相信别人的结果吗?真是这样吗?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再交流一下(注意自己的观察位置) 。(3)
4、师:通过刚才不同位置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生:每一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每一个物体都不一样,有好多形状。师:是这个物体不一样吗?生:不对,是我们每人看的位置不一样。师生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结果不同。巩固深化:1. 多媒体课件出示图:桌上放着一个饼干盒,三位同学从各自的角度观察。(出示饼干盒从三个方向被看到的图形)请指出三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2. 小组活动进行观察67 页“做一做”中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数学课本直接进行操作,每个小组成员先从某一角度看这摞书,然后交换位置看一看。最后,在教科书上进行连线。 3. 完成幻灯片上的“连一连” ,
5、知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图像分别是什么样的。4. 出示两个小朋友观察车子的幻灯片,根据车子的图片,说出是哪个小朋友观察到的。拓展延伸:1. 小组活动,巩固知识:任选小组成员中的一个玩具,放在桌子中间,说一说从自己的位置看到的玩具的样子。A: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B: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2. 让学生把准备好的两个正方体搭在一起,观察从上面看是什么图形,再动手操作三个正方体搭在一起从上面观察是什么图形。教师通过幻灯片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搭、看的过程,将对物体的观察引向对几何形体的观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进一步提升空间观念。应用总结:师:那么“盲人摸象”故事中的四个人的说法对吗?他们四个人怎样说才是正确的?生 1:应该说:“大象的腿像一根柱子。 ”生 2:应该说:“大象的耳朵像一把扇子。 ”生 3:应该说:“大象的尾巴像一条蛇。 ”师:还可以怎样说呢?生:大象的鼻子像水管。生:大象的身子像小山。师:他们如果这样说,你还笑他们吗?生:不笑了,他们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说的。课堂小结:1.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告诉同学们好吗?2. 如果让你去观察一个物体,你会用怎样的方法观察呢?通过小结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对一个物体应全面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