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考复习讲座.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8876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讲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政治中考复习知识讲座 邹 兰 旺 2010 年6 月 明确方向 ,把握 策略,务 求复习 效益最优 化 2010 年中考思想品德复习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距离中考 时间 短 暂,这么 短暂 的时间 内 我们怎么 复习 ,怎样 复 习才能符合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 才能对中考命题的思路,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学 生综合素质及中考考分的最优化, 这是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思考、 需要我们深入 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的发言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抬头看路” , 主要讲复习要明确的方向问 题;第二部分: “埋 头拉车” ,主要讲复习要把握的策略问题。 第一部分: “抬头看路” 明确方向: 研究

2、中考, 认清学情, 揣摩 2007 年中考命题走向 抬头看路就是要明确方向。 哪些因素可能会左右我们的方向?重要的有两 个: 一是中考, 二是学 情。 为了确保我们的复习不偏离方向, 我们必须研究中考、 研究学情。 一 、深 入研究 中考 研究中考是老话题, 老话题我们要谈出新内容。 中考我们年年研究, 但今 年我们要特别加以研究。 首先, 今年是泰州地区 第一次使用粤教版教材组织中考, 也是近年来初一内容第一次纳入中考,教材 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次, 本届初中毕业生是自 2003 年 5 月国家颁布新 的课程标准以来,我们在新课程理 念的指导下、 使用新教材精心培养的第一批学生, 他

3、们应该最适应也应该最适合 接受新课程理念命题的考查。 如果说前几年新课程理念在中考试卷上是 “渗透” 、 “体现”的话,那么,今年就会近乎于“遍地开花” 。 1 研究 新课程理 念 新课程理念是新课标、 新教材、 新考纲 的 “神” , 是 “灵魂” , 是中考命题 的指导思想。研究中考,就不能不研究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如何通过开卷、 书面考试的形式力所能及地考查?即中考 命 题 如 何 体 现 新 课 程 理 念 ? 我 们 应 该 多加思考。 如:新课 程强 调 “教师用 教材 教” , 这 一理念迁 移到 中考命 题 上该怎么体 现?我们 认为应 该就是 “用教材 考” , 就是命 题

4、既离不 开教材 ,又不 仅仅局限于 教材,也 就是“ 源于教 材,又高 于教材 ” 。教 材中的信 息可以 直接转 换成命题的 载体, 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造、 整合、 组装并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试题答案突出 表现为“ 生成性 ”特点 。 “用教 材考” 不同于 “考教材 ” , “ 考教材” 是简单的教 材知识再现, 就是现成的题目、 现成的答案, 答案就在教材之的某一处, 学生考 试“无需思考,只要会找” 。 再如: “ 发挥 学 生的主体 作用 ,着力 培 养学生能 力” 是新课 程 理念,中考 命题怎么考?试题强调答案的生成, 学生选择、 判断、 说理、 简答等 答案以及答 案的形成过程

5、, 就是在落实新课程理念, 就是学生思维能力、 分析能力、 处理信 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体现。 中考试卷 是集 新 课标、新 教材 、新考 纲 的“三位 一体 ” ,我 们 的复习如何 对中考的路?就是要思考我们的复习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 中考命题怎样来体现 “新” ?我们认为可能会立足于这些角度来体现: (1)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的成功 做法一定 会延续 保持, 这是续“ 新” ( 近年 体 现新课程 理念的 成熟的 题目,如建 议类题目,2005 年出 1 题: 第 26 题第 4 小题 , 为使你家餐饮业越办 越红火, 你 打算向家人提出哪些建议) ; (2) 把这

6、些成功做法再放大一点, 这是扩 “新” (同样是建议类题目,2006 年出 3 题: 第 22 题第 2 小题, 提供一个节约资源的小窍 门;第 23 题第 3 小题 ,为新农村总体目标中的“乡风文明”提几条好的建议; 第 25 题第 4 小题, 提供一个 “金点子” , 帮助大家做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好公民) ; (3) 可能会有一些原来未曾出现、 今年可能会出现的内容, 这是创 “新” (这需 要我们大 胆设想 与猜测 ) :这一 突破很 有可能 出 现在最 后一大 题,应 该是在新课 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上展开。 尽管现实情况是多数学校没 有实实在在地推进研究性学习和实践

7、探究活动, 但中考决不会因为这一现实情况 而改变, 相反, 会通过考的手段来促进活动开展, 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江苏省 2006 年高考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考是必然。 2 研究 新的考 试说 明 在新课标 、新 教 材、新考 纲当 中,泰 州 市中考思 想品 德考试 说 明(考纲) 是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要仔细研读。 要把握相关知识的能 级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 做到心中有数; 要关注 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 相关的考点内容 (如: 未成年人保护、 诚实做人、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人口 资源环 境问题、 科学发 展观、 经济全球

8、化等) ,要多 想想它“是 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 办” ,复 习时注 意把握 深度和广 度。另 外要特 别注意比较 2006 与 2007 泰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考试说明的变化要点, 应该说, 今年的变化是 很大的,主要表现在: (1)在考点数目上。由 72 变为 80 个,初一 内容 14 个考 点, 初二内容 21 个考点, 初三内容 45 个考点; (2) 在考试内容上。 涉及七、 八、 九 3 个年级, 分为心理品质、 法律知识、 国情教育 3 块; (3) 在考查能力要求上。 增加了 “体现学以致用, 引领有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以及参与过程中力求创新 的导向” 的内容; (4

9、 ) 在命题方法上。 列举了某些类型的思考题和题干示例, 中 考直航 上有不少题目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设问方式, 可以借鉴。 这些变点都 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3 研究 现行 教材 对新教材的认识我们都经历了一个过程, 由第一印象的 “低幼、 空洞、 否定” 到现在的 “可读 、可教 、欣赏” ,我感 觉粤教 版教材就 象一位 “因为 可爱而美丽 的姑娘” ,其内 涵是相 当丰富的 。当初 对这套 教材之所 以产生 “低幼 ”的错觉, 追根求源, 可能还是因为我们教学理念的问题:习惯于灌输,而不习惯于引导、 探究。我们现在对新教材的把握到底如何?这取决于我们对教材研究深入的程 度,我们对教材怎

10、么研究都不为过分。 (如:比喻个人与集体关系,流沙与塔) (1 )要研究教材体系。3 个年级 5 本教材,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 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 以成长中的我、 我与他人的关系、 我与国家和社 会的关系为主线, 对道德品质、 心理健康、 法律知识、 国情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内 容进行有机整合,各部分都有各自的逻辑线索。 (2 )要 研究心 灵 导航、法 律导航 、国情 导读。也 就 是所 谓的理 论知识,这 是全部考点所在, 我们老师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基本是深入的, 能挖掘教材正文部 分的每一个知识要点, 甚至能发现教材有些不完善的地方 (如: 九年级 P24 ) 。 中 考复习指

11、南每套练习前的考点回顾,比较详细、具体,可以参照。 (3 )要 研究探 究 园、实践 与评价 、阅读 与感悟。 教材编 者设计 探究园的目 的, 是引导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寻找知识、 学习知识, 学生在获取新知 识的过程中初步获得学习与掌握知识的方法与技能。 实践评价是设计新的情境和 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识尝试解决,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因此, 这块内容其实很有探究价值。 而我们对这一内容的研究可能是不够的。 要特别注意那些篇幅不长、 加工组合比较容易、 与现实生活能够对接的题材, 这是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好载体, 命题

12、 最能体现 “三维 目标” ,也就最 容易受 到命题 者的青睐 。假如 命题老 师直接运用 教材内容命题,我们怎么办?(七下 P71 阅读感悟:自我保护学几招) (4 )要 研究在 教 材中反复 出现的 同一知 识点。相 关知识 点交叉 的现象,在 整个教材中出现得很多, 如 “合作” , 就分布 在八上 “竞争与合作” 、 八下 “社会 合作与公 平” 。 再如 “ 孝敬父母 ” ,在 七上“ 我和父母 ” 、八 下“公 民的权利 和义 务” 、 “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中都涉及到。还有“负责” ,八上有“自我负责” 、 八下有 “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等。 这恰恰是出带有一定跨度的试题的很好

13、的知 识点 。 4 研 究中 考试 题趋 向 中考不会 “突变” , 只能 “渐变” , 2007 年 中考试命题既有 “遗传” , 更有 “变 异” , “ 遗传” 就是继承 性和稳定 性的一 面, “ 变异”就 是与时 俱进、 发展性的一 面。试卷可能呈现以下趋向: (1) 以德育理念统领试题, 凸显德育功能。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首要特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 “ 思想品德课必须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 平理论和 “三 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 帮助学生逐步形 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增强爱国 主义、 集

14、体主义的思想情感, 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为学生形 成正确的 世界观 、人生 观和价值 观奠定 基础。 ”我们的 现行教 材由思 想政治改为 思想品德, 这就要求我们淡化政治理论,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养 成, 要正确认识知识与品德的关系, 自觉增强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外显为 学生的素质的教学意识。 因此, 作为思想品 德课的中考, 必然要体现本门课程的 性质,在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做一些文章,当然也会适当考虑教学一线的实际, 既体现学科教学又体现素质教育,通过一系列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让学生在 考试中 接受思 想品德教 育。 ( 如:一 碗面条:

15、 你对如 何与父 母相处有何 感悟?) (2)以 逐步扩 展的 学生生活 为基础 ,贴近 学生实际 。新课 程标准 提出: “思 想品德课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 要求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有意义的 生活。 ” 这就要 求课堂 教学紧密 联系学 生的生 活实际, 让学生 在生活 中感悟、在 生活中学习。 中考命题也就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 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试 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就是要针对初中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 思 考,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并采取正确的行动。如: 小明是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 为配合学校围绕 “八荣八耻” 开展的专题教育 活动, 他抓拍

16、了以下校园镜头, 想以此为素材编制一个专题短片, 以引起大家对 某些校园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 校园镜头 (1) : 课间休息时, 一位靠窗而坐的同学将废弃的纸屑随手抛出窗 外。 校园镜头(2) :早餐后,一些尚未吃完的馒头、鸡蛋被扔进了垃圾桶。 请你结合上述内容,帮助 小明给这个专题短片写一个主题。 请你以编写“校园镜头”画外音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想法。 小明还想搜集一些健康的“校园镜头” ,请你为他提供一组素材。 这是一道依据学生的生活画面、 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而 设计的试题。 这类试题的问题设计呈现在考生头脑中, 形成 “观察生活现象 (校园镜头) 生成现实问题 (社会公

17、德、 节约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针对责 任、节约 问题进 行说明 ) ”的逻 辑思维 ,考查 学生观察 生活的 能力、 问题生成的 能力和问题解答的能力, 很好地体现了中考命题 “关注学生生活、 贴 近 学生生活” 的走向。 (3 )以 时事热 点 作为背景 材料, 关注社 会发展。 中考命 题一直 与时事、社 会热点紧密联系。 时事、 社会热点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思想品德新 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 加强时事教育, 宣传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 是思想品德 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 2007 年中考思想品 德试题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引导 学生走出 “死读书、 读死书” 的误区, 有

18、利于贯彻思想品德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 基本原则。 中考命题对时事热点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纯时事问题。 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一般都是当年出现的国内国际大事。 如: 潘基 文当选 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 李振声获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运用教材知识分析社会热 点。 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 通过多种形式的设问, 既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 的关注, 又考查学生的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 共中央关 于构建 社会主 义和谐社 会若干 重大问 题的决定 ;国 家科学 技术奖励大 会的召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义务教育法的修订等。 (4 )以 培养学 生 的创新精

19、神为出 发点, 注重实践 探究。 新课程 突出强调对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 学生具体 的探究 活动来 实现。因 此, “ 引导探 究”成为 新课程 改革所 倡导的重要 理念, 探究实践题成为中考命题的一种必然趋向题型。 探究实践类试题的内容不 完全拘泥于教材; 它的命题形式、 发问方式也非常灵活, 特别是答案, 不再用标 准答案来束缚考生的思维, 而是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打破常规, 有 意为学生创新提供平台。比如这么一道题: 某校初三班在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准备进行法制宣传活动。请你设计: 活动形式:( 提示:写出一种具体活动形式

20、) 活动目的:( 要求:围绕主题,运用所学知识阐述) 活动准备:( 提示:应符合活动形 式的要求) 这种创新型综合运用题,在近年各地区的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其特点是: 既突出考查学生多侧面、 多角度、 多层次的基础知识, 又突出考查学生搜集和处 理信息, 参与学校、 社 会实践活动以及运用综合性知识去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 力, 因而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道能力立意题。 而创新、 探究能力又必须是经过实践 以后才能得到的,是以“三维目标”的协调融合为前提和保证的。 (5 )以 核心概 念 、基础知 识为支 撑,试 题设计更 加开放 。思想 品德开卷考 试注意增加开放性试题, 为考生留下更大的思维空间,

21、 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学习 潜能和创新意 识。 同时,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提倡多角度、 多层次的分析和回 答问题。 试题设计开放表现在三方面: 取材更加开放。 生活中的实例、 历史上 的故事、 国内外的时事、 模范人物的事迹都可以用来作为命题的素材。 设问更 加开放。 可以是传统的是什么、 为什么, 可以是说感悟、 谈启示, 还可以是出主 意、 想办法。 今年中考 思想品德考试大纲专门列举了某些类型的思考题和题干示 例达 14 类之多,我们 在命题时不妨加以借鉴。答案更加开放。答案不唯一, 言之有理即可, 鼓励学生创新, 有独到见解的甚至可以加分。 但不论试题多么开 放,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22、 应该以现行教 材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为支撑, 这应该 成为试题开放的底线。 二 、深 入研究 学情 我们的教学要通过学生的素质反映出来, 老师再努力, 学生不投入, 效果不 会好。一般学校,对中考路考虑得多,对学生路考虑得少。学生是不断变化的, 学情是常新的,而我们对学情的掌握基本是笼统的、模糊的。要真正把握学情, 就要了解、 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过程、 学习方法、 知识水平能 力、 内在心理需求。 只有适合学情的教学, 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取 得效益的最大化。深入研究学情,应该深入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学生 的精神 状 态如何? 是群情 激奋还 是萎靡不

23、振?老 师不教 ,学生主动 的学习, 可能还会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但是, 老师教得再好, 学生不学, 肯定 不会取得 好成绩 。所以 ,我们不 能不在 乎学生 的“学” ,不能 不在乎 学生的精神 状态。 2 学生的知识掌握如何?学生究竟差在哪儿, 哪块知识薄弱?是基础知识, 是基本答题规范, 还是基本思维习惯?不知道差在哪儿, 我们的复习就没有针对 性。要针 对学生 现状实 施教学, 变“为 教而教 ”为“为 学而教 ” ,真 正“想学生 所想,教学生所要” 。 3学生 的基本 能 力如何? 学生的 审题能 力、分析 能力、 判断 能 力、表达能 力究竟怎样?在选择、 简答、 辨析等题型中

24、, 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可能我们都有 一个相同的感觉, 那就是学生开卷往往不如闭卷考得好, 为什么? “题题翻书” 、 “盲目抄书” 是我们学生的现状, 反映出来的学情是学生不会开卷考试, 走进了 误区,题题翻书、抄书,导致得不偿失。 4 学生 的思 维 方法如何 ?学 生解题 是 否有一个 思考 的过程 ? 思考为什么 会出现偏差?是思维不准确性、 不全面性还是不深刻? (发现家里一处电线有焦 味, 怎样处理?) 要结合学生答案, 看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 同样是少答 了一点, 同样是答案偏向, 但导致的原 因可能大不一样, 有的是记忆问题, 有的 是理解问题,有的是运用问题。 对路是有效

25、的前提。研究中考对路,老师负全责;研究学情,教师要研究, 这是教师的责任, 但更要调动学生、 激发学生研究自己, 学生要提高, 必须要研 究自己, 这也是 “学习的主动性、 主体性, 自己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的新课程理 念的体现。所以,对学情的研究,老师要起指导作用,这虽是师生共同的责任, 但主要责任在学生。 不研究学情, 不是针对真学情实施的复习; 不调动学生, 不 能挖掘学生学习潜能,都不可能有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部分 : “埋 头 拉车” 把握 策略 : 教学对路 ,务求 实效, 有针对性地 组织后期复习 今后的复 习,我 们 要坚持的 大方向 是“教 学对路, 务求实 效” 。 教

26、学对路包 括对中考路、 对学生路; 务求实效就是追求效果, 力求复习效益最大化, 要着眼 教材,立足于巩固基础、提高能力。我们建议要有意识地强化以下环节: 1 狠抓 基础知 识, 注重 构建知 识网 络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 形式在不断地变化, 但无论怎样变, 其根基仍在于 基础知识, 再新的题型、 再活的试题都是依 “ 纲” 据 “本” 而设 , 都 可以在教材 中找到知识的支点,只不过需要学生按命题要求对所学的知识适当地重新组 织、 整合而已。 反过来说, 如果一道试题在现行教材中完全找不到根, 找不到答案的 知识支点,那这肯定不能算是一道好的试题。因此,复习时一定要过好基础关, 做到“

27、巩 固基础 ,务求 实效” 。 那么, 我们就 应该思考 :巩固 基础, 怎样巩固? 老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学生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课上课外老师学生各做 什么?务求实效,怎样做到教学有效、尤其是学习有效? 抓基础重在一个“抓”字,靠老师和学生共同抓,要切实解决教师怎么抓、 学生怎么抓的问题。 其实, 在去年的会议上我们已经讲了如何抓基础知识的 “四 问四答”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强调两 个注意点: (1 )变“重复讲基础为主”为“查基础为主” 。教材具有可读性、通俗性, 学生能看懂, 老师重在查, 属于主干知识、 学生不理解、 在后续教学中教师知道 学生掌握得不好的, 就 应该讲 (如: 对

28、未成年 人实施的 “四种保护” 的区别, 例 题) ,查 基础怎 么查? 比较简单 的做法 是主干 知识题目 化,填 空、默 写都行,同 桌互查、 小组过关、 结对捆绑查、 顽固学生老师重点查。 通过这些途径帮助学生 全面掌握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力求在记忆这个层面上, 进行一定的 知识储备。 (2 ) 变 “重复读 书” 为 “系统理书” 。 学生要过教材, 从 单元名、 课题名到 目题名( 框题名 ) ,从 探究园、 导航导 读、实 践与评价 到阅读 与感悟 ,要四个版 块兼顾, 尤其是心灵导航、 法律导航、 国情导读部分的核心知识要理出来, 要重 视主题词, 这是课堂内容的核

29、心。 理书要指导学生注重教材知识的系统性, 做到 点、线、面结合,以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所谓 “点” 是指基本观点、 重点、 难点。 如: 法律的含义、 特征; 公民权利 与义务的关系;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等, 主要 了解“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线”是指各相关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及线索。初中教材总共 3 大块, 每一 块都有各自的线索,大致可以这样分析: 心理品质:是什么 为什么(意义、作用) 怎么样(培养方法) 如: 集体荣誉、 孝敬父母、 新型师生关系等, 都应该按这样的线索理顺, 而 且重心应该靠后,多多落实“怎么样”的问题。 法律知识:名称 有关规定违

30、反的处罚 践行(遵守、斗争) 如: 未成年人保护法, 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规定, 违反规定应承担的法 律责任, 我们要遵守法律规定,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与违法 行为做斗争。 (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基本国情:国情 路线、方针贯彻(国家、公民) 如: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 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 战略、 “四尊重” 方针 ; 国家加大投入、 实行 “两免一补” 、 公民珍 惜受教育的权 利、履行 受教育 的义务 、确立终 身学习 的观念 等。 (人 口资源 环境问 题、城乡区 域发展不平衡等) 所谓“面”是指某些知识板块或专题。 如: 良

31、好的心理品质、 与青少年紧密关联的法律、 国情国策、 战略、 方针、 经济、 政治、 文化等。 再如: 民族精神问题, 要理出这样的头绪: 民 族精神的内 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弘扬民族 精神的重要性,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平时,要 指导 学 生通读教 材, 要有计 划 、有周期 地翻 阅教材 , 以提高政治 素养。 理书的目的是, 学生看到题目后, 经过 审题、 分析后, 能准确 界定、 判断 问题出在哪个单元、 哪一课, 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有哪些, 与本道题目有关的知识 又有哪些 (指导、 鼓励学生进行归类、 对比与总结。 “分配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 题目举例) 。 顺便说说开卷考试如何用

32、书, 关键在于做到 “三个凡是” , 即凡是有 绝对把握 的,不 查(选 择题) ; 凡是毫 无把握 的,要查 ;凡是 半熟半 透的,有时 间就查, 无时间不查。 做到 “三个凡是” 既可 以节省时间 , 又可以提 高 “资源利 用率” 。 2 强化 练习训 练, 注重 提升学 生能 力 中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在培养、 提高学生的能力问题上, 老师要确立三 个基本观点: (1) 在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上老师不作为又有为。 一定要为学生 提供训练 思维能 力的载 体(平台 或情境 ) ,为 学生留有 思维的 空间, 引导学生去 “悟” 。 (2) 在教与学 的全过程 中,时 时处处 蕴含着能

33、 力因素 ,任何 教与学的环 节都不存在能力培养的有无, 只存在能级要求的不同。 (3) 要增强老师的能力教 学意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意识。 由于学生能力的生成是不可代替的, 因 此, 学生 学习的过程应当是以知识为载体思维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即不断接受信 息、 自觉提取和处理信息、 运用信息、 传递信息、 发现信息的过程) 。 重视能力, 不能弱化知识; 重视知识, 不能放弃能力。 要千方百计寻找知识掌握中的能力因 素; 寻求能力背后的知识载体, 实现二者融合。 用什么靠知识的积累, 怎么用靠 能力的提升。 能力植根于教与学的每个环节中, 如果说, 以前抓好基础知识就能 以不变应 万

34、变的 话(以 知识立意 为主的 中考) ,现在必 须在抓 好基础 的前提下, 切实提升 学生能 力,才 能以不变 应万变 (以能 力立意为 主的中 考) 。 在复习过程 中,我们要指导学生逐步形成以 下能力: (1 )培 养从背 景 材料中获 取信息 的能力 。怎样做 到信息 提取不 表象化?对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要注意事情发生的原因、 过程、 结果、 影响, 在 对事情进行 全面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 对漫画的观察, 要从 其寓意找出其本意; 对文字材料的阅读, 要先采用分层阅读的方法, 再归纳出材 料的中心意思,从而准确地提取出有效信息。 (如:据报载;另据报

35、道) (2 )培 养正确 选 择、准确 判断的 能力。 要综合运 用所学 知识, 牢牢把握对 相关问题 进行选 择、判 断的标准 (本质 上还是 对基本知 识的掌 握) , 再进行深入 分析,做 到去伪 存真, 由表及里 ,从而 作出正 确的选择 与判断 。 (欺 骗伎俩具有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 )培 养实践 和 探究能力 。培养 创新精 神和实践 能力是 素质教 育的要求, 也是应对 考试的 要求,2007 年考试 大纲明 确 增加了“ 体现学 以致用 ,引领有效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与过程中力求创新的导向”的内容。 成功的实践题应该是课程考查和学科考查的高度统一, 首先是课程考

36、查。 探 究实践题各门学科都考, 这是新课程的要求; 但要立足运用本学科知识, 这是学 科考查的体现。要认真研究实践探究过程的几个步骤,我们按照认知规律来排, 大致分为以 下 6 个: 收集信息, 发现问题。 这是新课程 “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理念的体现, 但问题不等于研究探究的课题; 处理信息, 提出问题。 涉及到学 生的分析能力, 问题意识; 撰写研究方案。 包括用什么方法研究, 通过哪些途 径研究; 执行方案、 分析问题。 按计划探究, 把所学知识运用来指导实践, 得 出感悟; 提出解决问题建议。 综合思考实践探究中的感悟, 合理、 有创意地提 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展示研究成果。 心

37、得体会、 调查报告、 小论文、 资料展示、 可行性方案、具体建议已变成社会行为,等。 近 3 年, 最后一大题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动, 2004 年分析说明 “ 台湾问题” , 2005 年实践 探究“ 社 会生活面 面观” 心 中偶像、 面对诱 惑、市 场扫描、学 以致用,2006 年实 践 探究“明 荣知耻 伴我行 ” 现 象透视 、深度 思考、我思 我行、 出谋划策,2007 年将会怎样考?我们认为一定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仿照 高考样题降调编制的探究题) 这种探究实践题不同于 2005 年的“大拼 盘” (不围绕一个主题) ,也有别于 2006 年的“ 小拼盘 ” ( 围绕一个 大主题

38、) ,它 围绕一个 贴近学 生生活 的主题,遵循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活动顺序和过程,模拟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探究的开 展, 在 “纸上实践” 的 相 关环节上设计问题。 学生如果没有类似的活动经历和经 验,有些问题很难回答。 (如:搜集信息:打开搜索网站,然后 ,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 (4) 培养解题能力。 学生的解题能力从哪里来?从 “训练” 中来。 训练不能 只练不训, 平时我们 “ 练” 得多, 但 “训 ” 得 少, 没有很好地收集并解决学生练 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有时, 我们自己也有难解的疑问: 有些学生思想品德考不 好, 但数理化考试并不差, 什么原因?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 但其

39、中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就是我们例题训练太少,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回答思想品德试题的方法。 比如问答题的训练, 如何扣 题分析, 答案如何组织, 如何更加切题, 要点的多与 少、 深刻与否, 这些都是拉差距的主要方面。 我们学生回答问答题的现状是 “方 向基本不错, 但角度不多、 层次太浅, 太表象化” , (如: 母亲偷看明明的日记恰 巧被明明发现了,你用哪些知识说服母亲?)要找出差距形成的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认为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训练不到位。 如果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就是增 长点。因此,每一节课都要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训练问答题。 问答题的训练可分为 7 个环节 (将学生考场上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40、前移到平时 的课堂上 培养) :精 心选题。 要选择 质量好 的题目, 质量好 不是难 ,而是题目 要有思维训练价值, 贴近学生, 要照应到题材的时代性、 主干知识的覆盖面、 答 案设计的科学性以及答案与题目之间的必然指向性。 学生读题、 审 题、 列提纲。 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 简答题、 辨析题在 3 分钟左右, 分析说明、 探究实践应该 在 5 分钟左右, 学生思考的同时, 教师要适当进行指导。 如: 指导学生读题、 审 题, 思考材料讲什么; 指导学生分析设问, 思考设问的要求是什么, 考查什么知 识; 指导学生回忆课本知识, 思考用什么知识回答; 组织生成答案, 思考答案与 材料要求是

41、否一致。 审题解决的是答案方向问题, 做到答案大要点的准与全。 学生 展示思维过程。 通过审题、 分析、 列提纲 , 学生基本上列出了大的答题要点, 至少让 2 个学生展示其答案形成过程。 让学生展示的目的是为了诊断学生是在知 识的理解上、 还是在结论的记忆上, 是在思维水平上、 还是在文字表达上存在问 题,增强评讲的针对性,做到每个要点的准与全。老师点评。要讲扣题分析、 生成答案的全过程, 肯定学生分析透彻、 表达准确的地方, 找出学生思维的漏洞、 回答牵强的不足, 纠正偏向答案, 补上不完整的答案, 表扬创新答案。 提供给 学生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 这个答案应该是尽可能完美的, 答题形式规

42、范, 答案 观点正确、 用语准确、 要 点齐全、 层次清楚, 主观题的答案要做到 “题中应有之 意不可少 ,题外 之意不 能有” , 这个环 节无论 哪个学校 ,尤其 是农村 学校,都要 落到实处, 确保学生讲过的题目手头上有一个完整的答案。 学生对照反思。 给 学生 1-2 分钟的时间对照答案 (删去不符合题意的内容; 改正表述不规范、 不准 确的内容 ;补上 漏答的 内容) , 回顾这 一解题 过程,指 导好学 生进一 步创意,指 导差学生寻找答不全、 答不好的真原因。 变化题跟踪巩固。 训练学生举一反三、 灵活应变的能力。7 个环节是一个整体,每个环节都不能少,通过这样的训练, 引导学生

43、反思学习过程, 探究解题方法, 提高 审题和表达的能力, 这是积累答题 经验、提 高答题 能力的 非常有效 的方法 。问答 题的训练 要从效 果出发 : “欲速则 不达” ,不要“自我安慰” ,满足于讲好了,要问学生收获有多少;数量不在多, 而在精, 讲一条就要分析透彻,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 要坚持每节课讲, 持 之以恒。 训练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学生中考得分水平, 因为师生思维有同步发展 的趋势。复习中,要把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复习的重点。 学生能不能考得好, 取决于选择题; 学生能不能得高分, 关键在问答题。 选 择题学生得分比较容易, 但如果我们疏于指导, 失分也同样容易。 因

44、此, 我们 不 能忽视对学生选择题的解题指导。 解选择题的基本套路是: 先解题干 (明确题干 的中心意 思,弄 清题干 的要求) ,后解 题支( 一一剖析 题支, 明确题 支分别讲什 么) , 干支相连 (把题干和题支连接起来) , 以干求支 (根据题干的要求, 确定题 支) 。 解选择题的基本 要求是: 认真审题, 反 复推敲 (确保满分) , 一气呵成, 不 准修改(答题卡填图错误除外) 。20 条选择题一般限时在 20-25 分钟,在时间问 题上, 要谨防两种倾向: 图快不图好。 用时不足, 不认真审题, 在似是而非中 乱选一通。图好不图快。用时严重超标,条条查书(选择题要立足于自己做,

45、 原则上不准 查, 确实也查不到) , 影响后面答题。 “不准修改” 是在用足时间、 认 真审题、 反复推敲的前提下不准修改, 因为先入为主, 第一遍准确率最高, 改动 时, 干扰是最多的, 思维投入也往往是不足的。 如果确有多余时间, 则应该复查 主观题,补充答案要点,争取增加得分。 3紧扣时事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试题不排除纯知识性的试题, 但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占 大多数。 平时复习、 练习要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防止只讲知识而忽视实际 或只谈实际而忽视知识的做法。 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 都要密切联 系现实生 活实际 ,小到 学生身边 的事( 闯红灯 、

46、随手关 灯、考 试作弊 等) ,大到 国内、 国际大事 (科学发展观、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 可持续发展战略、 祖国统 一、中非 合作论 坛等) ,这既是 理论联 系实际 教学原则 的要求 ,也是 “在生活中 求知, 在求知中生活” 的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既深刻理解理 论,又能运用理论解答实际问题。 关于 “理论联系实 际” 与 “实际联系理论 ” 的关系, 我们要正确 理解, 复习 过程中要予以贯彻。 “理论联系实际” 侧重于落实好对理论的准确理解, 掌握理论知识的内在联 系,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要真正理解, 必须联系现 实理解理论, 不联系具体的 实际问题, 永远达

47、不到对理论的深化理解。 因此, 在每一内容复习的第一步都应 强化“理 论联系 实际” 。如:讲 “科学 技术是 第一生产 力,是 推动经 济和社会发 展的决定 性因素 ” ,必 须联系“ 袁隆平 杂交水 稻亩产量 的提高 ,一粒 种子改变了 世界,一个名字创造了 1000 亿元的价值”等实例理解。 “实际联系理论” 侧重于现实问题的知识性关注和追问, 培养运用知识的能 力。 通过选择具体问题的切入, 指导学生自己去判断、 理解、 分析、 归纳, 迁移、 构建、 灵活运用知识, 在运用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因 此,在每 一内容复习的第二步都应强化“实际联系理论” 。 (如

48、:报刊文摘载文, 汽车刹车和油门制动蕴涵 60 亿市场效益。这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理论联系实际” 与 “实际联系理论” 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教学 中要使二者融为一体,前者为后者打牢基础,后者使前者更加巩固。 在中考复习的冲刺阶段, 近一年的重大热点问题也逐渐明朗, 结合热点问题, 灵活运用教材知识进行分析, 就自然成为这一阶段复习的重点。 时事考试范围是 2006 年 6 月至 2007 年 5 月间的国内、 国际重大时事。 2007 年 3 月底以前的时政 已经由教研室统一 编制并通过网络发送到各个学校, 请各校注意查收并印发给学 生(与往年不同) 。2007 年 4-5 月的重大时事由各学校自行收集整理。 关于时事专题,我们的意见是:专题不要多,6-8 个为宜。每个专题 3 块内 容必不可少: (1) 主要 背景资料; (2) 主要知 识要点; (3) 例题。 例 题要兼顾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