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水》课件2(15页)(语文版九年级上).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84979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5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课件2(15页)(语文版九年级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课件2(15页)(语文版九年级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水》课件2(15页)(语文版九年级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水》课件2(15页)(语文版九年级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水》课件2(15页)(语文版九年级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秋水,课文删节部分,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此指浅陋)。尔将可于语大道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小,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秭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

2、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争),仁人之所忧,任士(有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也。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太极图,道家初始人老子,古今异义:,百川灌河 东面而视 始旋其面目,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古义:脸朝东。 今义:方位词,东面。 古义,脸,面部。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古今异义:,至于北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子之难穷也,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指

3、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穷:古义,尽;今义,贫穷。,对比,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这里,因此欣然自喜,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道的理解,道是说不清的 道是世界的本原 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 万事万物都是等同的 人应该顺乎自然,返朴归真,回到毫无矛盾的天道境界,道的境界,怎样

4、达到最幸福的境界? 怎样达到最聪明的境界? 怎样达到最太平的境界? 如何看待生与死的问题? 如何看待欲望、追求? 如何看待事业、人生观?,儒道之争,儒家 孔 子,道家庄子,思路延伸,1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2知足长乐不知足长乐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4“扫一屋”与“扫天下” 5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应多想想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和辨证的思维,秋水中的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史记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是借寓言的力量,来宣传自己的哲学政治主张的高手,其任自然、齐生死、绝圣弃智、避世养生的主张,无不通过寓言表现出来。秋水就含蓄地说明了不要囿于一孔之见、闭目塞听、目空一切、盲目骄傲的道理。,庄子 文章特色,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章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