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扶贫项目,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74260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项目,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扶贫项目,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扶贫项目,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扶贫项目,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扶贫项目,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扶贫项目,调研报告篇一:关于我县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县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动扶贫工程在我县得到更好的实施,根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7 月 2728 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宋先国和副主任董黎明带队,组成调研组,分别到景福、宝泉、塔山、高堰等乡镇和县农业局、水务局、农业机械管理局、交通局、扶贫办等 5 个单位,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扶贫项目,走访座谈帮扶贫困户等方式,就我县实施扶贫工程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按照全县十年扶贫开发纲要,以新村扶贫

2、整村推进为重点,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培育优势产业为着力点,大力组织实施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及贫困互助资金发展项目,使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增收致富主导产业开始形成,贫困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县级部门帮村、党员领导干部包户的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全县扶贫工作成效明显。(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明确思路。几年来,我县扶贫工作成效明显,但仍有省定扶贫村 45 个,贫困人口7.69 万人,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 668 元。行路难、用水难、增收难等问题还困扰着这些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巩固三年扶贫攻坚成果,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相关

3、部门和乡镇及时组建了经常工作机构,充实了专职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制定了工作职责,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工作和对口帮扶的配套政策。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和“综合开发,重点投入,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根据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扶贫、构建和谐社会扶贫工作要求和我县广大农村的客观实际,明确提出了“打基础、兴产业、优环境、促转变、建和谐、奔富裕”的综合扶贫工作思路。(二)突出重点,狠抓项目实施,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大力实施扶贫工程,特别是交通、水务、农机、畜牧、农业等涉农部门通力协作,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贫困

4、村的落后面貌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一是实施基础扶贫,利用帮扶资金 816 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先后修建卫生井、集中供水站、蓄水池、塘、堰等人畜饮水工程 2867 处。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使 10.77 万人直接受益,解决了贫困村、贫困户用水难和饮水难的问题。二是利用帮扶资金 1853 万元,修建通村公路 292.6 公里,受益村达 107 个,改善了这些贫困村的运输难和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利用扶贫资金 456 万元,在一些贫困乡村集中成片地实施了优质水果、中药材、蔬菜等种植业项目 9 个,1.255 万亩,

5、实施水产、良种兔、山羊、生猪等养殖业项目 6 个,使每个贫困村都有特色种养产业项目,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缓解了群众增收难的问题。四是实施新村扶贫,解决贫困村发展难。利用扶贫资金 1805 万元建设扶贫新村 39个,受益农户达 3.72 万人。特别是新阶段以来,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加大了新村扶贫力度。利用帮扶资金在扶贫新村中完成“三建五改” (建家、建园、建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扶贫工程 0.46 万户,改善了帮扶村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三)狠抓劳务输出,着力增加贫困户的现金收入。劳务输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统筹城乡发展,加速

6、贫困地区脱贫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帮助贫困户进行劳务输出,是实现帮扶形式逐步由“救济式”向“开发式”转变、 “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我县扶贫办、妇联、工会、共青团、农广校等部门先后利用 277 万元帮扶资金,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53 期 3200 人次,有组织转移输出2160 人,大部分外输劳务从业人员月收入达到 1000 元以上,收到了输出 1 人,脱贫 1 户的效果。为顺利推进扶贫新村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近年以来,相关县级部门和乡镇每年都要利用帮扶资金组织全县对当年启动的扶贫新村和新农村示范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扶贫部门、扶贫工作

7、人员和扶贫对象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四)注重管理,提高扶贫实效。一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审查,严把立项关。把一些切合实际、群众急需、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经扶贫部门筛选考察后,再推荐给上级部门和县政府选择立项,确保帮扶项目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二是加强工程监督,严把质量关。扶贫办对实施的帮扶项目实行全方位协调和全过程跟踪,严禁擅自修改项目计划,随时跟踪检查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按期完成任务。三是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帮扶项目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严格把关,确保建成优良工程、效益工程。四是加强资金管理。明确了帮扶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原则、使用范围。财政、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监督,规范

8、各项目实施单位财务制度,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帮扶资金,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向项目单位违规摊派资金,搭配物资。二、存在的问题(一)贫困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我县部分乡镇、村一味强调自身的贫困,重视向上级定点帮扶单位争取帮助支持,帮扶的单位也重视扶贫济困,积极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办实事,轻视引导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扶贫资源整合不够,项目实施后续管理滞后。一些乡镇、村只重视争取了多少项目,接受了多少帮扶资金

9、和物资,忽视了对帮扶项目和捐赠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在项目设置上没有从贫困村、贫困户的角度去考虑该发展什么项目、如何实施管理好项目,没有把资金与项目的质量完成情况挂钩。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不够, “整村推进”效果不明显。特别是种植业扶贫项目实施后的后续管理严重滞后,影响了扶贫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三)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不够健全。扶贫工作一般体现在帮扶主体的自觉行动上,没有刚性的目标任务,一些部门和镇乡帮扶方式单一,给钱给物忙于应付,没有从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在贫困村建设中,虽然各部门的项目与扶贫开发有所结合,但没有一套长期的向贫困村倾斜项目以达到“整村推进”建设新农村的投入机制。特别是帮

10、扶方对贫困问题的调研,贫困村发展规划的编制,信息的反馈,资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够完善,造成社会扶贫的盲目性。三、几点建议(一)继续坚持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完善机制。一是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要把做好帮扶工作始终作为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摆在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紧抓好;二是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每年都应组织相关县级部门,加强多方衔接,规划和落实帮扶项目,推动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帮扶渠道要进一步拓宽。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坚持帮扶与协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使帮扶的思路更宽,渠道更多。四是要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实施的后续管理,充分发挥扶贫项目

11、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工作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扶贫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推进。(二)坚持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帮扶的主要对象是贫困村的贫困农民,因此贫困农民既是参与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实施帮扶项目,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要针对贫困人口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在扶贫工作中做到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对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篇二: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关于推进新时期扶贫

12、开发工作的思考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要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着眼发展大局,提出了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 ,全力实现“六大突破”的扶贫开发工作新要求,这为我们加快扶贫开发、实现全面小康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我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 58 个连片特困县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比较多,加快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机制、突破难点、综合施策,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是当前我们必须认

13、真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瞄准扶贫主体,加强宣传,转变观念,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路子。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动群众参与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每年通过“三看三比” (看项目规划、比特色产业,看工作基础、比建设热情,看扩展延伸、比示范带动)择优确定项目村,把贫困群众作为扶贫开发的实施者、参与者、监督者、受益者,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尊重民意,引导群众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的主体意识,做到在项目选择上由群众说了算,在项目建设上让群众参与干,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了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今后,要进一步推进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行

14、业、各部门的职能特点,加大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力度,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促进贫困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最终实现变“输血”为“造血” ,变“政府大包大揽”为“群众自我发展” 。同时,更加注重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相结合,围绕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创新行动载体,加大帮扶力度,在找准脱贫致富路子上下功夫,在实施片带开发项目上求突破,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上出实招,努力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二)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改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集中攻坚,走基础先行、综合治理的路子。我们紧紧抓住被列为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15、和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的重大机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认真落实“3341”项目工程战略,多方争取项目,优化整合资源,实施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贫困乡村发展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但总体上看,我县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一些贫困村的基础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制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要继续把破解路、水、电、房等瓶颈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来抓,按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要求,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快推进“五村联创”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和民居设计水平,配套完善村内道路、饮水安全、

16、清洁能源、绿化亮化、便民服务等基础设施,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持续发展,切实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走结构调整、产业支撑的路子。我们坚持把培育富民增收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中,统筹衔接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目标,在兼顾中南部干旱山区的同时,把西北部贫困片带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立足村情实际,聚集发力重点,大力培育发展果、畜、薯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贫困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目前 124 个项目村中有 71 个实现了果园全覆盖,16 个成为养殖专业村,辐射发展果园化专业乡 13 个、养殖大户 4500 户,项目村群

17、众从特色产业中人均收益 2018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65%以上。但是,一些贫困乡村仍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经济效益低,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不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增收渠道不宽,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全县仍有贫困人口 23.46 万人,贫困面达 52.08%。因此,扶贫工作必须紧紧瞄准减少贫困人口,帮助贫困群众大力培育增收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要针对贫困村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大力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方式,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做深产业链条

18、,推进特色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真正建立起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四)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提升发展能力,创新方式,加强培训,走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的路子。多年来,我们坚持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从破解群众思想贫穷、观念落后、技能缺乏入手,依托“雨露计划” 、科技扶贫等重点项目,深入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和“领出去看、请进来讲、沉下去教”的三步培训计划,大规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今后,要继续把劳动力的培训和素质提升作为根本性措施来抓,坚持资源整合、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以培育造就有知识、

19、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农村青壮年和“两后生”为重点,以生产需要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种养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加强劳务输出培训,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生产协会,推广发展小额信贷和贫困村互助资金,全面提升社会就业、科技致富、外出务工、自我组织、当家理财、发展创新“六大能力” ,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实现由被动救济向主动脱贫转变。(五)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扩大扶贫效应,整合资源,科学统筹,走以点串线、连片开发的路子。近年来,我们坚持把集中连片开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针对产业培育难、设施共享难、巩固提升难和脱贫速度慢“三难一慢”问

20、题,提出了以点串线、轴线开发、整村整区域推进的扶贫开发新思路,累计辐射周边 197 村同步发展,带动建成了 8 个整区域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带。今后,要深入贯彻“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以整乡整村推进为载体,按照“以点串线、扩线成面、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落实产业扶贫措施,通过统一规划、邻乡(村)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推进公共服务向临近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周边村延伸,特色产业向相邻村扩展,通过区域发展辐射面上发展,形成跨乡连村、成片推进、以片带面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

21、扶贫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能力。(六)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必须围绕创新扶贫机制,巩固成果,发挥效益,走部门联动、高效运作的路子。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跨越赶超过程,单靠外部“输血”是难以持续的,必须勇于探索创新,建立健全适宜的体制机制,激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我们在组织领导上推行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对口帮扶的长效机制,在布局安排上推行整合涉农项目、实施拼盘开发的措施办法,形成了各把一关、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有效提升了扶贫开发整体效益。今后,要继续探索创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扶贫工作机制,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佳的扶贫效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

22、现统筹发展。一要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篇三:XX 乡扶贫现状大调研报告xx 乡扶贫现状大调研报告调研人:xx 调研单位:xxx(xx 年 xx 月 xx 日)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 xxx 同志在 X 县调研抗旱减灾、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县委办关于印发X县千名干部进万户扶贫现状大调研活动实施方案 ,XX 乡集中开展了为期 20 天的扶贫现状大调研活动,按照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真实了解我乡农村发展现状和群众生活状况为目的,准确掌握村、组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调研、矛盾纠纷排查、社会事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现状、成效、困难和问题,详细了

23、解农村全面小康涉及的 6 大类、23 项指标方面的具体情况。本次调研共有两名县级帮联领导、县直 6 个帮联单位 90 人以及我乡 70 名干部共同参与,深入到我乡 13 村的 75 个村民小组,已经完成对 2521 贫困户的调研,填写调研表 2521份。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现状(一)基本乡情XX 乡位于 X 县西北部,距县城 76 公里,现辖 13 个村,75 个村民小组,3825 户,17009 人(常住户数 2521 户、11740人;外迁户数 1304 户、5269 人) ,总土地面积 632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204714 亩、人均 12 亩(其中梯田面积43451 亩

24、、人均 1.85 亩) ,林地面积 144869 亩,天然草原面积 467151 亩,山地面积 157164亩,川台面积 9586 亩,退耕还林面积 10062 亩。2012 年人均纯收入为 2010 元。(二)基础设施全乡下设 13 所村部(村干部 52 人、组干部 70 人) ,12所小学(教师 45 名,在校学生 536 人) ,村卫生室 13 个(保健员 13 人、兽医员 13 人) ,图书室、文化站 13 个;通油路 5 公里,砂砾路 38 公里,机井 35 个,沼气池 450个,集流场 2387 处,水泥窖 4643 个,土窖 1164 个。目前,全乡仍有 44 户未通电,3485

25、 户未通三相电;有2748 户未通砂砾路,2742 户不通大车,115 户不通农用车;需危房(窑)改造的有 1454 户,4022 处。全乡 13 村共有大、中、小型车共 4017 辆(大货车 19辆、小轿车 74 个、农用三轮车 1207 辆、小型拖拉机 464 辆、摩托车 2253 辆) ,重型机械 14 辆,旋耕机 62 个,配套农机具 56 个。(三)产业发展2012 年底累计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达到 28661 亩,现有羊棚 845 个,青贮窖 105 座,建成养羊合作社 4 处,筹建和在建的有 9 处,养殖大户 136 户,同时,积极落实 2200万元“双联”惠农养羊贷款项目,已办理

26、贷款业务 397 户,1881.3 万元,审批 71 户,413.8 万元,调引优势肉羊 2529只,截至目前,全乡羊存栏 72349 只(山羊 17231 只、绵羊 52312 只、小尾寒羊 2806 只) ,大家畜 2936 头。(四)社会保障全乡有贫困户 2564 户、9356 人,五保户 47 户、72 人,2012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 15506 人、参合率为9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 9453 人、参保率为 99%。二、存在问题(一)受自然条件现状的影响XX 乡属于 X(来自:www.zaidian.cOm 书 业网:扶贫项目,调研报告)县高寒地区,平均海拔 1800

27、米,年均降雨量 230毫米,全年无霜期仅为 120 天左右,气候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差,大部分村、组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近年来虽然村村都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但资金投入较少,项目实施力度不大,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部分偏远村组农户因贫整户迁移现象严重,目前,XX 等与宁夏接壤的村,人口迁移过半,经调查统计,全乡外迁户数达到 1304 户,5296 人,占全乡总户数的 34%。(二)受劳动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

28、不容乐观。根据本次调研,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 6.79 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XX 乡 1845 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 11.26%,小学及以下占 34.5 %,在毛井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 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瓶颈之一。(三)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臵所限,XX 乡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

29、产业,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养殖业普遍规模小,散户比例大,且 90%以上农户依靠传统放牧,圈养比例小,人员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土地贫瘠且质量不高,梯田和 15 度以下的川台地仅有 2.8 万亩,25 度以上的山坡地占到总土地面积的 86.3%,耕作条件差,耕作方式粗放而传统,普遍存在广种薄收现象,农民收入渠道单一。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化无常,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

30、活“根基不稳”的现象。三、主要难点(一)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XX 乡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梁顶,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2007 年以来,全乡虽积极推广旱作农业项目,但由于农民的传统观念强,接受新技术的速度缓慢,认识程度低,目前,大部分村仍未形成大规模的推广种植,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砂砾路到村的仅

31、为 7 个村,全乡均未实现同组砂砾路,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生产基地,加速口粮田、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由于我乡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乡还有 6 个村未实现砂砾路通村,9 个自然村不通公路,仅靠人行便道通行。要实现通组砂砾路,历程概算 425 公里,资金需求量极大;全乡现有机井 4 处,人畜饮水基本靠天然集雨,目前水泥窖均户仅占 1.5 口,要实现人均 1口窖,资金需求量极大。全乡人口居住分散,基本口粮田 4.3万亩,人均 1.8 亩,且大部分集中于人口密集地区和地势相对平坦的村,山后群众耕作条件仍然很差,要改善耕作条件的难度很大,资金需求量极大。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三)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力暂时缺乏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 周岁劳动力)外出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研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