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序,文体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相当于议论性散文。本文即属此类。,文体特点,学习任务,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虚词“以”的用法。 2.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 。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明初著名文学家。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
2、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我会读,嗜(sh)学 俟(s) 叱咄(chdu) 屣(x) 烨(y)然 衾(qn) 容臭(xi) 负箧(qi) 曳屣(x) 被(p)绮(q)绣 缊(yn)袍敝(b)衣 皲(jn)裂,“以”字的用法,1、以衾拥覆(用)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 3、俯身倾耳以请(而) 4、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拿,把,) 5、无从致书以
3、观(来) 6、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马说,诸位小生,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宋濂了。,1、用第一人称,用现代白话,根据所给情境进行还原。,2、发挥想象,可添加或删减,尽可能做到绘声绘色。,我是宋濂,今天跟大家讲讲我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那个时候就这样我长大了,成年以后的我这一段经历是我刻骨铭心的,那个冬天,品读课文,(1)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作者写给马生的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内容的讲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2)作者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3)作者家贫穷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这样到底对不对?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
4、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译文: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
5、(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一、嗜学、力学:,1.无书借书抄书读书,2.无师远访先达求教,3.求学过程艰苦有得,艰,二、善学、勤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师生态度,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对比,对比,勤,思考: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
6、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马生君则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_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根据对宋濂的经历的认识,对照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空白处补充上几句话,谈谈你的收获。,小资料,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关于“勤”的名言警句、俗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