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多收了三五斗,作者大家说,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幼年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先生,家境清苦。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朱自清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3,20世纪30年代,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 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 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 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现在的 泰国)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 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
2、丰 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 ,“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 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人去收 获,恐怕收了反而赔累”。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4,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埠头 占卜 作梗 粜 斛子 廒间 褡裢 窠 沽 执拗 呷 写意 停泊 船舷 不屑 嗤笑,b zhnb gng tio,h o dlin k,g ni xi xi,b xin xi ch,多收了三五斗,读课文,走进小说,小 说 三 要 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大环境: 20世纪30年代初期 国民党统治下的 江南农村小环境: 万盛米行,旧毡帽朋友们
3、江浙一带贫苦农民米行先生,贱价卖米(米行)街头购物(街上)船上议论(船头),6,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要求:,1、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 写的?2、给课文划分层次,7,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结构,第一层 (第l一34段)写米行粜米; 第二层 (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 第三层 (第4570段)写船上议论。,8,问题探究:,1 故事写的是旧毡帽朋友的不幸,为什么用多收了三五斗作题目?,用丰收反衬农民的不幸,故事最后一段这个尾声有什么深刻含义?,说明“丰收成灾”“谷贱
4、伤农”并非一时一地的个别现象,而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再读课文,探究主题,思考1:造成农民丰年不 丰的原因(结合原文语 句回答)。,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 谷三块。”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 多少钱?就说依他们捐,哪里来的现洋钱?”,上海东洋人打仗,11,农民“丰年不丰”的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 地主的剥削 米行老板的勾结 官府的苛捐杂税 战乱,12,4 “旧毡帽们”为什么最后只能将米粜给万盛米行?请把原因罗列出来.5同学们,你们猜
5、猜看为什么“旧毡帽们”又争“现洋钱”,又争“中国银行”钞票,而不要“中央银行”的钞票呢?,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逼迫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 遍布各地的”局子”,税关林立,使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 要向田主交租 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压价,丰收成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答:因为”中央银行”钞票不断贬值.,13,“主题”让我说,14,多收了三五斗,贱价粜米 帝国主义的侵略街上购物 丰年成灾 地主的剥削船头议论 官府的苛捐杂税 (情节) ( 社会环境),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主题),15,扮演角色,感悟形象,1.同桌间分角色朗读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对话,体会他们在粜米
6、过程中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希望心里一沉愤激哀求无可奈何(忠厚老实),16,5 小说围绕米价,写了一大段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注意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变化是怎样的?,旧:希望愤激哀求失望,米:冷淡厌烦鄙视威吓,17,分角色朗读“船头议论”的对话描写。 思考:旧毡帽朋友们谈论的主要的内 容是什么?他们此时的心情与前面有何不同?,品味语言,感悟形象,寻找出路:逃荒打工抢米(激愤,具有反抗意识),18,明确:他们希望买的东西都是必需的日用品,其实也只有丰收了才能把这些必需的日用品列入购买计划,可见平时不仅没有这些东西,就连买它的计划都不敢有。,明确:原来计划买的东西,现在有的“少买”,有的“不买
7、”。他们有着很想买、但又不能买的心情。,同学们,从”旧毡帽的”原来的购物计划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他们这些最低的生活要求实现了没有?计划实现 了多少呢?,19,2、在紧缩预算后,还是买了一点东西。这是不是说他们的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呢?,明确: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没钱买日用品。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还要借债购物。这里进一步具体地写了旧毡帽朋友的失望。,20,提问:“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不是。他们只是发泄了一通心中的不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这种反抗还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反抗意识。回去后怎么办呢?出路在哪里呢?都
8、令人深思。,农民朋友准备用生命进行反抗.,但是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 有计划的行动呢?,21,提问:“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愤怒,反抗。,22,一句话概括形象,旧毡帽朋友是一群 的农民。,忠厚老实,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23,中心思想:,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只能更加不幸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24,横向比较,探究写法,与同样表现农
9、民苦难生活的故乡相比,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人物形象的安排上塑造群体形象 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对话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想一想,说一说,鲁迅在故乡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认为在本文中的“旧毡帽朋友”的路该怎么走?,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近日,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最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04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59元,增长17.8%,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4%。而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6%,实际增长7.2%。这是近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市民。 分析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打工收入
10、增长是农民收入增速加快的主要因素。此外,政府的政策补贴,以及集体合作理财是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途径。据调查,1-3月份,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255元,同比增加47元,增长22.7%,其中粮食直补等三项补贴人均增加1.2元,增长一半多;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人均61元,增加8元,增长14.8%;农民利息股息红利收入人均31元,增加12元,增长59.2%。,27,品味语言,“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请说说这个比喻的好处 “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提示:肥皂泡美丽而短暂,刚一出现,刹那就破灭了.,一个”升”字,让人好象看到
11、他们满怀希望,迈着有力的步子,踏着石级正往上走,28,整体把握 课文依照_顺序,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了_; 第二部分写了_和_ 以上的三个场面以第_个场面为重点.课文以_为线索,描述了以_为主人翁悲惨的遭遇,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_之情. 文章主要运用了_描写、_描写、_描写、_描写来塑造了一批群体形象.使用了_、_.的表达方式,时间,贱价粜米,街上购物,船上议论,一,旧毡帽朋友的活动,江南一带贫苦农民,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同情以及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叙述,描写,29,文章内容理解: 1 “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寥寥几笔就逼真地勾勒出江南小城_(请填上适当的形容词)的生活画面. 2”旧毡帽的”暗示了什么?这使用什么的修辞方法?有之前课文的例子吗?3 “像赛龙船似的”拼命摇船表现了农民的_心情;”占卜他们的命运”中”占卜”一词又透视出他们的_心情;当听到米价大跌时,他们顿时_;经过了一系列心理挣扎后,最后只好向米行_,但米行并没有放过他们,最终”旧毡帽的”_.,贫穷、落后、肮脏,答:暗示了他们的贫苦;借代;”圆规”.,满怀希望,希望与担心交织的矛盾,激愤满腔,哀求,彻底失望了(懊丧到极点),30,布置作业,走访农民,模仿故乡或多收了三五斗,写一篇反映当今农民生活的文章。,31,万盛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