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下册古文精析,作品与作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孟子,名轲,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 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力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仁政”,反对一切战争。,一 词语积累,知 识 归 纳,1. 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2. 古今异义,3. 一词多义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士别三日(孙权劝学)/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语录):读书人。生于忧
2、患,死于安乐:安逸,安乐。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怎么,怎能。衣食所安(曹刿论战):有“养”的意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渔者歌曰(三峡): 所以。温故而知新(孔子语录):旧知识。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原因,缘故。,士,安,故,人恒过然后能改:犯过错。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到。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过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过错。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若有作奸犯科:做。,过,拂,作,4. 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苦、劳、饿、空乏,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痛,使
3、劳累,使饥饿,使资财缺乏。动心忍性:动、忍,使动用法,使惊动, 使坚强。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1.主旨感情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首先运用六个排比句,举例论证人要有所成就必须经历磨 炼,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接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二 课文理解,2.结构梳理一、二、经历磨炼的好处三、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例: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归纳:人要有成就需经历磨炼,思想上:苦其心志 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动上:行拂乱其所为,正面论证:人在逆境中发愤图强 反面论证:国家安乐导致灭亡,3.内容
4、精析(1)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六个人的事迹,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运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节奏鲜明,自然引出论题。(2)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此句从正面论证逆境出人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此句从反面论证安乐往往导致国家灭亡。正反论证使得说理更全面,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是一句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恶劣的环境可以激起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最终得以强大起来;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易使人堕落,最终在安乐的环
5、境中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 神,奋发有为。,中 考 真 题,一 名句默写,1. 所以动心忍性,_。(孟子生于忧思,死于安乐)(2015广州) 2. 入则无法家拂士,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5海南),曾益其所不能,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 _(2)必先苦其心志_(3)曾益其所不能_(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 _,二 文言文阅读,(2013绍兴),使痛苦。,通“增”,增加。,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 _3. 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_ _ _,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坚守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 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