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选读之送别诗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送别诗出现的背景2、把握这类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征。3、理解并把握春夜别友人 送魏万之京 送友人三首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知识链接:1.送别诗产生背景: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2、主题与写法特征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
2、”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学习内容】: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
3、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二首 ) ,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4、。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高 ) ,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 ) ,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 “昔我往矣,杨柳丝丝”(诗经 )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
5、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二、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 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第二, 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 “寒雨连江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
6、别背景。第三, 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 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第四, 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往往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三、送别诗从情感基调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种: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 2、运用优美的
7、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四、送别诗主要艺术手法:一、托物寓情:1、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
8、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1、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三、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1、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佳句, 别董大二首四、虚实相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
9、,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五、补充常见意象与含义来源:学科网 ZXXK杨柳 它源于 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 与“留” 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落日斜阳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 、“斜阳” 、“暮雪” 、“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
10、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如“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谢亭送别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 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 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 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
11、多托酒以将意” (杨载诗法家数 )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 ,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 ,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yn )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二首 ) ,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高 ) ,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 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12、秋兴八首 )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送别诗的常见手法 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 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 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微雨 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2)
1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 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 移家别湖上 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再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来源:学+科+网 Z+X+X+K3) 、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
14、恼。景色越美,越显 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4) 、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 “愁听清猿” ,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都运用这种手
15、法。六、送别诗鉴赏示例(一) 春夜别友人默写:_1、知人论世来源:Z,xx,k.Com作者: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有陈子昂集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2、赏析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二) 送魏万之京默写:_1、知人论世作者:李颀(690?715? ) ,赵
16、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背景:魏万,又名魏 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 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 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2、赏析颔联“鸿雁” “云山”两个意象在表达离别之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三) 送友人赏析默写:_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烘托出什么样的情感?2、首联未见 “送别”二字,是否与题旨无关?七、高考链接(一)
17、(2014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 。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 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 分)(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 分)(二) 【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 ,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
18、、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
19、加以分析。 (6 分)(三)【2013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白苎 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 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分)(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分)(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分)(四)【2013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20、6 分)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 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选自宋诗精华录)【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 分)(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 分)(一)参考答案(1)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解析】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考
21、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二) 【答案】14BD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22、,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三)【参考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四)【参考答案】(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