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众数教学目标:小学资源网 1 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众数”的意义的过程。2 通过具体事例,了解“众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3 在用“平均数” 、 “众数”描述事物的过程中,体会两个概念的不同意义。课程准备:把体重纪录表写在一张大纸上。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师生进行有关体重的对话,有本班学生的体重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并呈现教材众水源路小学四年级2班学生的体重纪录表。学生自己读。(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进行有关体重的对话,开始新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要研究的问题。)二、自主探究小学资源网 1认识众数让学生交流从体重表中了解到的信息,结合
2、学生的交流,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众数。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众就是多的意思,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一个数。(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回答; 可以知道每个同学的体重。 可以知道最重的是 56 千克,最轻的是 29 千克。 还可以算出这个班同学的平均体重。 这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是 38 千克,一共 6 人。(如果学生不能注意这个问题,可以由老师进行引导)(2)揭示众数的意义。师: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众数师:38 是这组数的众数。(3)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表示什么? 众数是多少?表示什么? 你怎么区别众数和平均数?(4
3、)找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4、8、4、4、6、4、4、5 0、1、0、0、1、2、0、0、2 0.2、0.3、0.3、0.4、0.3、0.3、0.5(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表及收集数学信心的能力,在充分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众数”的概念。)2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提出书上的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计算,允许使用计算器。然后交流计算的结果。(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空间,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的交流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3理解“平均数”“众数”的不同意义。提出议一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求出平均体重 39 千克是班内全体同学的平均状况
4、,不代表某个人的平均体重,而众数 38 表示班内学生中体重是 38 千克的人数最多。(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事例,体会“平均数”“众数”的不同意义。)4 将全班同学的体重分段整理并填表。(1)提出问题(2)的要求,先让学生看表,明白分段的规则,在自主进行分段整理。(2)交流分段整理的结果,然后说一说哪段的人最多,在讨论和众数所在范围是否一致,找出众数在哪一段,通过比较理解众数的意义。(设计意图:展示自主分段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数学体验。)5 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统计图画得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实情况,给学生提供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机会,提高学生画图技巧。三、课堂练习小学资源网 1读懂统计表,回答题中问题。与同学交流。2(1)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交流。(2)独立解答所提出的问题。